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巧置换|冀教版(2014秋) (2)

上传人:烟*** 文档编号:118825410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巧置换|冀教版(2014秋)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巧置换|冀教版(2014秋)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巧置换|冀教版(2014秋)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巧置换|冀教版(2014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巧置换|冀教版(2014秋)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工作案例 课题: 小学美术第九册第一课巧置换科目: 小学美术教学对象: 小学五年级课时: 一课时提供者:田新园单位: 饶阳县饶阳镇小学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材在培养创新精神、形成创新意识,给学生和老师提供了发挥空间,在第一、第二学段,教材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在创作的同时形成创新的意识。本科巧置换是将事物的因果、角色进行对换,或保留图形的基本形状,将物体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状替换的组合形式。在第七册物象重组中有所涉及,但物象重组更倾向于趣味行,而巧置换一课则更倾向于有目的、有意识的创新活动,更强调理性的思考,是创作的结果更具意义二、教学目标 1. 能利用置换的方法,创作出新的视觉

2、形象。2. 在美术创意活动中发展创造力,逐步了解设计的方法,形成设计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但是之前孩子们见过的优秀的设计作品还是很少,即使他们的想法再好,却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所以教师的引导在本课很重要。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科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材料,在以前的课上也有所涉及,但学生见过此类图像必然有限,而且有的同学对画面或者图像的理解仍然不够,所以需要教师必要的帮助,以达到理解的目的,从而由理解到创作。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同时形成巧妙置换能力,找出置换事物双方能够置换的部分,从而形成设计意识。难点:理解在“巧置换”中是将事物的

3、因果、角色进行对换,或保留图形的基本形状,将物体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状替换的组合形式。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1.导入: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两张招贴画,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看这两幅画有什么吸引其的地方。(这两幅画一张是一只剥了一半皮的香蕉,香蕉里边露出的部分是一棵玉米;另一张是一颗手雷,拉栓部分是手雷的原型,其余部分为一棵榴莲。 同学们在看过这两副图片的之后,就回发现这两张图的问题所在,有的学生问我为什么香蕉里边怎么长着玉米;有的问我那颗手雷怎么长成那个样子。由此给学生引出我们今天的课题巧置换 2.结合上面出示的图片,给出这节课的题目并解释:“置换”一词学生通常难以理解,所以可

4、以让学生理解为替换合起来讲是:巧妙的替换。提问:这两幅图都是通过什么方法替换的?及时给出答案:巧置换是将事物的角色进行对换,或保留图形的基本形状,将物体中的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状替换的组合形式。 同学顿时豁然开朗了,能够明白图片所要表达的意图。点题并解释题目。 让学生看课本的几幅图并自己试着创作。 让学生互相评价并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对于自己创作的作品,能够很快让其他同学读懂,并且其他同学也能够给予他的作品做简单评价。2.其他同学不能直接读懂其画面,但是他本人能够对其作品做出评价。八、板书设计巧置换一.巧置换:巧妙的替换 二方法:保留图形的基本形状,将物体中的 一部分用其他类似的形

5、状替换。九教学反思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200字): 通过对本科的研究分析和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对巧置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依然对设计的理解不够深刻,虽然有的学生的想法总是让人惊叹。在冀教版的教材里,涉及到图片设计的部分并不是很多,学生在处理两种事物的结合的手段还是显得有点死板、牵强,由此我们能看到,孩子们见过的优秀的设计作品还是很少,即使他们的想法再好,却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虽然锻炼了创造力,但作为美术来说,有想法固然重要,表现好同样重要;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对学生的引导还是不够,不能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其实这对我来说也同样是一个难点,需要我们更加积极努力的学习,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