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822254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学院: xxxxx专业: xxxxx学号: xxxxx姓名: xxxxx浅析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及调适摘 要:心理障碍是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探究了产生学习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进行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数学生能经受住紧张的学习对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验,顺利地完成学业。但是也必须看到确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时间或长或短、程度或轻或重的学习困难。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分析的结果表明,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缺乏学习动力、学习动机过强、严重的学习焦虑、学

2、习疲劳等。一、缺乏学习动力的调试(一)缺乏学习动力的主要表现1.逃避学习不愿上课,上课无精打采,不能积极思维;课后不学为妙,常把主要精力放在打扑克、下象棋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上;无成就感、无抱负和期望,无求知上进的愿望。2.注意力分散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因而上课时听课不专心,不能集中精神思考问题,课后不肯下功夫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不认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学习基本采取的是“对付”的策略。对学习以外的事反而兴致勃勃,如看录相、电影、经商等,不惜花时间,常常喧宾夺主、主次颠倒。3.厌倦、冷漠的情绪学习动力缺乏常会导致冷漠厌倦情绪,说到或想到学习就头痛,硬着

3、头皮上课,无心写作业,有的学生为了一纸文凭不得不一天天应付,有的学生索性回家、中途辍学。4.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缺乏的学生由于对学习总体上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所以也不可能努力地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而难以适应紧张、繁忙的学习情境。总之,当一个学生缺乏动力时,相对广大学生紧张而有节奏的学习生活,他如同一个局外人,与学习群体不相融,如不及时矫治就不可能坚持学习,不可能完成学习任务。(二)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学习动机长生与学习的需要,是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大学生身体、心理与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而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原因

4、是多方面的,但是大体上可以归为以下两类:1.内部原因(1)学习动机不明确。凡动力缺乏的学生被问到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读书、为什么上大学等问题时,他们便会给出一个共同的答案以前念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是为父母,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为了躲开穷乡僻壤等等。这些学生由于没有确立起学习目标、人生理想,没有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更没有和国家、民族的振兴相连,所以缺少奋发向上努力学习的原动力。对待学习基本上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2)对所学专业缺少兴趣。这是造成学习动力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缺乏了解,到校开始学习后才发现对本专业并不喜欢;另一种情况则是家长的

5、意志,家长从当前社会就业“热点”出发为子女填报了所谓好找工作又挣钱多,或相比之下较轻松的专业,事实上学生本人对家长选定的专业并无兴趣;还有些学生则是受考试成绩的限制,只能服从分配,不具备选择专业的条件。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一个人对某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既然对所学专业没兴趣,必然就不会有学好它的积极态度。2.外部原因外因是指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贬值、脑体倒挂长期没得到根本解决。有的家庭急功近利,更多地考虑什么专业挣钱多、好找工作就让子女学什么专业,而不考虑他们对这些专业是否有兴趣,是否适合子女学习等,这些因素都对

6、学生造成不良影响,甚至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三)克服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对策1.强化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意图,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和动机分不开的。事实上,有正确学习动机的学生才有主动性,学习劲头大,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动机虽不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心理因素,但却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有的心理学家提出,学习动机正确与否,要以时代的道德标准来判断。一切从自私的、利己的目的出发的学习动机,是不正确的;一切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出发的学习动机,是正确的。在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动机的促使下,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起

7、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兴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而能专心致志,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相反,如果学习动机是出于想找一种轻松而工资又高的工作,那么他在顺利的情况下很可能会勤奋学习,但在逆境中就容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半途而废。动机不正确的学生,对待学习往往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抄袭他人作业、考试作弊等。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应启发学生对社会需要、社会期望的正确认识,并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自我定向、自我定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2.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验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

8、的心理倾向。大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才会心向神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的。学习是学生深入而创造性地领会和掌握科学技术,为未来从事某项事业的必要条件,也是智能开发的主要前提。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具体事例,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等,从而可以改变由于“没兴趣”而缺乏学习动力的状况。3.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状态等方面来加以判定和说明。如

9、喜欢还是厌倦、积极还是消极等情绪情感。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4.改善学习的外部条件针对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的外部原因,应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宣传、呼吁有关部门切实注意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学质量,注意更新知识,严肃学校纪律和奖惩条例等。二、学习疲劳的调适(一)学习疲劳的表现学习疲劳是因长时间持续进行学习,在生理、心理方面产生的劳累,致使学习效率下降,甚至头晕目眩不能继续学习的状态。学习疲劳可分为生理的和心理的两种。生理疲劳主要是肌肉受力过久或持续

10、重复伸缩造成肌肉痉挛、麻木、眼球发疼发胀、腰酸背痛、动作不准确、打瞌睡等。常见的是心理疲劳,这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智活动,大脑皮层兴奋区域的代谢逐步提高,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脑细胞会处于抑制状态而使大脑得不到休息所引起的。疲劳的症状是感觉器官活动机能降低,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情绪躁动、忧郁、厌烦、易怒,学习效率下降。学习疲劳是一种保护性抑制,经过适当的休息即可得到恢复,这是合乎生理心理规律的。但是如果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使大脑有关部位持续保持兴奋,就会导致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失调,严重的还会引起神经衰弱。(二)学习疲劳的防治造成学习疲劳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时过分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持久的积极思

11、维和记忆;学习的内容单调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在异常的气温、湿度、噪音和光线不足等环境下学习;睡眠不足等。要克服学习疲劳就应该科学用脑,劳逸结合。脑两半球具有不同功能,左半球与逻辑思维有关,主管智力活动中的计算、语言逻辑、分析、书写及其他类似活动;右半球则与形象思维有关,主管想象、色觉、音乐、韵律、幻想及类似的其他活动。如果长时间地运用一侧大脑半球,就容易产生疲劳。因此,应根据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分工而交替使用大脑,就可以延缓疲劳现象的发生。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在紧张学习一段时间后,应适当休息。一天学习之后,应保证有进行文体活动的时间,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和调节,利于消除疲劳。保证充足的

12、睡眠时间,可使头脑清醒,精神振奋,疲劳消解。把握自己的生物钟。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功能随时间推移作规律性运动。根据研究,人在一天中,生物机能上午710 时逐渐上升,10 时左右精力充沛,处于最佳工作和学习状态,此后逐渐下降;下午5 时再度上升,到晚上9 时又达到高峰,11 时后又急剧下降。然而,人群中最佳学习时间的分配又存在着差异,有的人上午无精打采,晚上精力十足;有的人白天精神好,晚上效果差。大学生应摸清自己的生物节律,把握“黄金时间”,安排难度大的学习内容,避免过度疲劳。总之,当出现学习疲劳时,应引起重视,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般地可以得到矫治。三、学习焦虑的调适(一)学习焦虑及其产生原

13、因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有些学生在家长、亲友、老师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为自己确定了过高的学习目标或抱负,虽竭尽努力仍和目标相差甚远,造成心理压力很大,这时就会出现严重学习焦虑。现代心理学把焦虑分为三种情况:低、中、高焦虑,并且认为适当水平的焦虑,可以增强学习效果,但是若焦虑过度会对学习起不良作用。美国心理学家考克斯的焦虑实验表明,中等焦虑组的学生成绩显著地高于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高焦虑组最差。研究还证明,高焦虑只有同高能力相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焦虑若与一般能力或低能力相结

14、合则会抑制学习,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一般能力和水平者的学习。所以学生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二)学习焦虑心理调适出现严重学习焦虑怎么办呢? 首先,要充分发挥自我调节的能力,控制焦虑的程度。其次,要努力创造一个班级、宿舍同学间关系和谐的集体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同学之间互助友爱的关系,都有助于学生心理趋于平衡,形成正常焦虑。第三,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正常焦虑的良策。精神病学家布盖尔斯基认为,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就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有了好奇心,相应地会出现一定的紧张,这种紧张饱含着愉快色彩,活动效率因此而大大提高。最后

15、,学生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目标;增强自信和毅力,不怕困难和失败;保持适度的自尊心,降低对胜败的敏感度;保持情绪的稳定;摸索总结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都有助于克服严重学习焦虑。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让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循环作用,相互回馈。 终身学习的习惯,首先源自一种理念,以后在每一个阶段学习有成,更会加强这种理念,促成更多的学习成就。当它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行为型态时,就是个人快乐的时候,也是社会进步的契机。 我国社会即将成为学习社会。在形成学习社会的阶段,政府有责任推动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回流教育制度,满足众多社会成员的第二吹教育需求。社会成员也有责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让自己成为更长寿、更睿智、更有人品的社会成员。政府与人民在这方面的共同努力,会让我们的社会在富裕,开放以后,获得稳定成长与迈开大步的精神动力。参考文献: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朱关明,陈庆.大学生心理保健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3冯国斌,刘玉玲.大学生心理咨询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