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8821091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课题小学语文第七册观潮作者及工作单位广平镇中心校李红方教材分析观潮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严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学情分析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2、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

2、性和直观性,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为切入点,在读中感悟,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理解“笼罩、沸腾、水天相接、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2、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过程与方法: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2、体会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2、体会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事物

3、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入整体感知。 二、 品读理解。三、重点词句理解。四、挑战教材,呈现原著。一、引入谈话,视频导入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的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去见识一下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观潮(播放视频感受气势)。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出示课时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背诵课文第三

4、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能力目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美的情操。2、 自读深思1、 学生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 指名学生读课文。2、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个方面? 3、潮来时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是什么,我们读懂了什么? 4、作者从哪些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描绘?通过对这个话题的深入讨论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观。7小结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三、作业有

5、感情朗读课文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通读全文。(要求同学们对教师的朗读作点评)2、分组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流利,评出擂台赛第一局结果。(教师作朗读前的要求:流利、咬音吐字清楚)3、让学生自主选选手上台展示朗读效果。(由学生自选朗读片段)二、品读感悟,直击文本重点词、句。1、显示片段集体读一读,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渺小钱塘江大潮的,指名答。3、自选最后一局摘星赛读。利用课件播放,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师生达到互动。使朗读贯穿全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读理解。3、 根据第一段课文提问:“奇观”该怎么理解,它和“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6、?(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4、“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县”“盐官镇”透过这些词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5、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6、潮来时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是什么,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学生深入读课文,交流感受,理解课文重点。1、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描绘?通过这个话题的讨论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观。2、 作者侧重描写了哪个方面。四、激情展示,交流感受开火车读一读,纠正学生读不准的字音,品读佳句,然后分组展示上面环节学生研讨的问题。(不一样,奇观的观意思是景观,观潮的观意思是看。)(点名了观潮的时间地

7、点)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激情展示,交流感受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1、课文,整体感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2、作者主要描写了那个方面?3、潮来时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是什么,我们读懂了什么? 4、作者从哪些方面对钱塘江潮水进行描绘?通过对这个话题的深入讨论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奇观。根据学生的展示板书5、 精讲点评,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1) 找出关键词语理解大潮的奇观。 白色翻浪、白色城墙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

8、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2) 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这是一个比喻句。(3)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

9、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6、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像是和人们的约会。6、 运用词汇,检测反馈1、根据句子意思说出词语 1) 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人声鼎沸 ) 2) 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奇观 ) 3) 形容声音很响。 ( 山崩地裂 ) 4) 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若隐若现 ) 5) 形容人非常多。 (人山人海 ) 2、了解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产

10、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喜欢、赞美。从而启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感情。深化了主题。)七、拓展视野,学以致用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运用文中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写一段景物。2、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词句。指导背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霎时”“过了好久”可以按时间段背诵。学生分组展示学习内容检查学生默读课文情况利用课件播放,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堂营造一种浓郁的教学氛围。把生字置于语境中反复认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7、 运用词汇,检测反馈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

11、起来。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这是一个比喻句。(3)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7、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还有一个原因是它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

12、,并在固定的日期,像是和人们的约会。运用词汇,检测反馈1、根据句子意思说出词语 1) 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人声鼎沸 ) 2) 奇特而又罕见的景象。 ( 奇观 ) 3) 形容声音很响。 ( 山崩地裂 ) 4) 好像消失,又好像出现。( 若隐若现 ) 5) 形容人非常多。 (人山人海 ) 2、了解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后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产生对钱塘江大潮的喜爱、喜欢、赞美。从而启发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感情。深化了主题。)七、拓展视野,学以致用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运用文中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写一段景物。2、指导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词句。指导背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午后一点左右”“过了一会儿”“再近些”“霎时”“过了好久”可以按时间段背诵。运用词汇,检测反馈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做到了生生互动,较好的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在表演中更加深刻地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上交流扩大了生生交流的范围,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同时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运用词汇,检测反馈拓展视野,学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