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_付小伟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20379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论文_付小伟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本科论文_付小伟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本科论文_付小伟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本科论文_付小伟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本科论文_付小伟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科论文_付小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论文_付小伟(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论 文 题 目: 上臂应用血管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最佳穿刺区域的研究 专 业 名 称: 护理本科班 学 生 姓 名: 付小伟 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院 系 (点): 江南大学 连云港 日 期:2016 年 03月20日目 录1上臂应用血管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最佳穿刺区域的研究 6 1.1临床资料与方法6 1.1.1临床资料6 1.1.2方法 61.2观察内容 71.2.1 血栓7 1.2.2 感染71.2.3 静脉炎71.3 统计学分析81.4质量控制82结果82.1.血栓发生率 82.2导管部位炎症发生率 82.3CRB

2、SI发生率 82.4静脉炎发生率 83讨论 93.1国际上PICC穿刺区域分区93.2血栓的威尔啸理论93.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机制93.4 静脉炎发生机制103.5 PICC相关血栓发生机制10结论11参考文献12致谢 14中文摘要: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现在普遍使用在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中1,运用血管超声(ultrasound technology,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置入PICC,将穿刺点从肘关节下改为肘关节上大大降低了

3、PICC术后并发症。临床测量的患者上臂长度从18-26cm不等,致使应用US配合MST技术置入PICC可穿刺的范围选择广,因此,对于临床操作者如何快速的在上臂选择最佳穿刺区域,同时实现留置期间最低并发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报到汇报了一种可以快速定位并且适合我国患者肘关节以上PICC穿刺最佳的区域,现报道如下。关键词:PICC;上臂;穿刺区域;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Abstract: 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devic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tube) is n

4、ow widely used in guided with the need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infusion of 1, the use of vascular ultrasound (ultrasound technology in US) and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and MST) PICC, puncture point from the elbow joint change for elbow joint can greatly reduce th

5、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PICC. Clinical measurements of patients with arm length ranging from 18-26cm, resulting in application of us with MST technology PICC can puncture the scope wide. Therefore, for how fast the clinical operator in the upper arm choice the best puncture region, while ac

6、hieving indwelling period minimum complication is clinical urgent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This report to the reporting of a rapid positioning and suitable for our patients with PICC above the elbow of the best area, the report is as follows. Keywords: PICC; arm; puncture;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7、 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 引 言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现在普遍使用在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中1,运用血管超声(ultrasound technology,US)引导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置入PICC,将穿刺点从肘关节下改为肘关节上大大降低了PICC术后并发症。临床测量的患者上臂长度从18-26cm不等,致使应用US配合MST技术置入PICC可穿刺的范围选择广,因此,对于临床操作者如何快速的在上臂选择最佳穿刺区

8、域,同时实现留置期间最低并发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报到汇报了一种可以快速定位并且适合我国患者肘关节以上PICC穿刺最佳的区域,现报道如下。1上臂应用血管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最佳穿刺区域的研究1.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1 临床资料临床资料 本研究入选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需要应用血管超声配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的患者:需要长期(大于4个月)输液,输入刺激性药物如化疗、需要压力输液等。进行术前沟通,患者本人能够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患者:体温近5天正常,血常规、血凝常规在参考值范围内患者本人愿意参加本研究PICC置管及后期维护均在本院完成超声初步评估患者预置入

9、的血管情况无异常;排除患者:不愿意参加本研究及中途退出者。1.1.2 方法在医生开据置入PICC导管管医嘱后,2人携带超声仪及PICC相关用物至患者床边行US引导配合MST置入PICC。首先,测量患者的上臂的内上髁至腋后线的长度,取中点上下3.5cm作为中间区域,称为B区,B区下线至内上髁为A区,B区上线至腋后线为C区。将需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从A、B、C区植入PICC。置管完毕,用10*12cm贴膜固定导管后行全胸正位片,确定导管末端位置并记录。第一个24小时后更换敷料,此后7天换药一次,包括更换贴膜和肝素帽,遇到贴膜潮湿、脱落及时更换。维护时检查导管穿刺点有无红肿、分泌物,并做好记

10、录。患者带管出院后告诉患者如何居家维护PICC导管:洗澡时可用保鲜膜包裹,防止进水等,定期来院维护,发现穿刺点出血、流液、红肿、疼痛、不明原因体温升高及时来院处理,记录并发症发生例数。治疗结束或置管满一年拔管,拔管后查看导管完整程度,穿刺点出血情况,按压15分钟后,无异常填写拔管记录单,交代穿刺点封闭24小时。1.2观察内容 比较置管成功后,三组患者带管期间血栓、感染、静脉炎的发生率,记录置管后第一天至拔管期间并发症发生例次。1.2.1 血栓:维护期间若患者臂围较初始臂围增加2cm以上和拔管前两种情况下行超声观察导管血栓发生情况。记录发生例次。1.2.2 感染:王建荣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

11、细则内有: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其一即记为感染。临床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和(或)全身症状:菌血症、败血症。1.2.3 静脉炎:采用美国INS标准,若发生1级以上即视为静脉炎。等级临床标准0没有症状1穿刺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穿刺部位疼痛伴有发红疼痛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其长度1英寸脓液流出1.3 统计学分析:以上试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1.4 质

12、量控制参与本次研究的PICC置管护士使用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已经统一流程,随机分组的患者在相应区域穿刺均为一次穿刺成功,二次穿刺即剔除出组。维护护士都已经过本院输液组培训,获得护理部PICC资格证,均已统一表格的书写。2 结果导管在留置期间并发症情况2.1血栓发生率:A区域24.4%,B区域1%,C区域6.3%,各区域有差异(P0.05)。2.2导管部位炎症发生率:A区域23.3%,B区1%,C区域13.8%,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3CRBSI发生率:A区域5.6%,B区无发生,C区域15%,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4静脉炎发生率:A区域2

13、1.1%,B区无发生,C区域7.5%,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表1 三个区域PICC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组别例数血栓感染静脉炎症总计导管部位炎症CRBSIA区域90222151951B区域10011002C区域8051112634P值0.013讨论3.1 目前国内外PICC在上臂穿刺的分区情况Robert B. Dawson 3根据40例患者上臂长度21cm(从内上髁至腋后线)左右,将上臂平均分为7cm三等份,于内上髁7-14cm行PICC植入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而将该区域确定为最佳PICC穿刺点区域。我国由于人口众多,上臂长度差异比较大,临床测量的长度从18-26cm 不等,并不适合于上述分区。本研究将穿刺点选择在上臂长度中点上下3cm长度范围进行PICC穿刺及留置,因为已经证明上臂中间区域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最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