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20087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大学景观分析报告(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同类项目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分析 班级:环艺062班 姓名:易钊 学号06407120230园林景观不仅代表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学校的校园文化。在对本校校园景观作了仔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者希望通过在校园园林景观分析后得到园林景观的景观生态学分析模型,进而分析景观所代表的文化理念。 1.中国高校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1.1高校校园绿化的特点和要求 高校校园建设必须为师生留出部分自由空间,高校校园是学生上课、锻炼等话动较为频繁的地方,需要有适含较人人流聚集和分散的场地和空间。因此高等学校园林绿化也要适应这一特点留有一定的集散活动的空间。校园里可植草

2、坪或建造小游园在其中设置圆桌、圆凳等)。2.高校景点必须体现高校丰富的文化内涵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师生一般具有高等学历和丰富的知识。因而高校设置的景点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在口常的体息、娱乐中得到丰富的知识阳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熏陶。 高校景点必须结合自身专业进行设置 针对木校设置的专业建造一此有意义的景观既可以利用这类景点启发、教育学生又可以给学平常的学习和实习提供场所。 3.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建设现状 校园地图:4. 武汉大学校园园林景观分析具有百余年历史的武汉大学,得天独厚的选址使洛咖校园依山傍水,素以风景之秀 丽、校园之博大、建筑之

3、精美、文化之浓郁而享誉海内外。校区环拥洛咖山,凭临东湖水,碧波万顷,登楼远眺满目苍翠。宫殿式的建筑群布局精巧,中西合璧,美轮美灸,是至20世纪四十年代惟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堪称近现代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佳作与典范。其建筑风格之新颖,设计思想之先进,首开中国大学校园建筑之先河。年月动工,年全部竣工。主要建筑有文、法、理、工、农个学院大楼和图书馆、 体育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实验室、工厂、校门牌楼、珞珈山水塔等。校园占 地余亩,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珞珈校园于年被划为武昌东湖风景区范围, 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的个游览区之一。年月日

4、,武大早期建筑以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科学 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大新校址,具有极高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价值。新校址依据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同时也遵循了中国古代书院选址相地的优良传统以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传统理念。建筑师凯尔斯根据珞珈山的地形地貌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西方古典建筑文明有机融合,使校园总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色。珞珈山的校园建筑物 依照各自的功能,采用散点,放射状的布局,又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原则,因山就势,建筑组群变 化有序,做到“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祟楼”,整个校园在自由的格局中又有严整

5、的片断,构成了丰富多样的群体。这些建筑群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 次。因此,欣赏珞珈山校园建筑,不是在“可望”,而是在“可游”,步移景异,韵味无穷。 山水赋予园林景观的人文特色 一、山水骨架构筑校园景观不同的界面 校园景观空间的界面是校园景观空间界定的元素,可以是建筑实体的外墙,屋顶平台、一段防护栏、一排柱廊,也可以是自然的一排行道树、一段缓坡、一座山头、一汪水面。景观空间的界面有虚实、刚柔之分。由柱廊、植被界定的户外空间的界面是柔的、虚的,而由实体的建筑外墙围合的界面是刚的、实的。山水环境条件下地势的起伏、地形的多变、植被的多样,促成了许多天然的“不烦人事之工”

6、的围合空间界面,如倾斜的草地,植被良好的山丘,具有多方向、多层次的立体感。不仅在水平方向,而且在垂直方向成为一种空间向另一种空间的过渡。再如山地中常常有许多天然的冲沟,巧妙的利用这些冲沟形成变化的水体,也可以成为分割界定空间的元素。这些“天赋的财宝”,无论从校园整体空间的界定,还是空间的细部划分,均对一所大学空间特色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 二、山水格局主导校园景观丰富的类型 山水条件下的校园景观空间,不同的山水部位往往具有不同空间属性。山顶上的空间,中心性、标志性较强;而在山脊上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山脊两侧的空间有分割的作用;山腰处空间方向明确,可随水平方向的内凹或外凸形成内敛或发放空间,

7、并随坡度的陡缓产生紧张感或稳定性;而山麓,类似于山腰,只是稳定性更强。山谷具有内向性、内敛性和一定程度的封闭感。武汉大学将校园图书馆置于视觉最为开阔的山顶,以图书馆的广场、平台形成户外空间的氛围或者以其控制中心区,能很好地显示一所大学校园的气质。这些只是山地立面的空间特征。而在水平方向上,山的走势形成了大小、形状、方向、长短不同的地块空间,这些均是我们塑造新空间形式的良好素材。 图书馆 山地的原始空间的多样化特点为创造校园开敞、半开敞、内敛的户外空间提供了契机。地势走向的多样化形成了校园景观用地平面形式的多样化,使校园景观同这些地形有机的融合,从而创造出多样的校园形式,这从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校园

8、的景观空间。 武汉大学老斋宿舍武汉大学校门 三、山水情趣赋予景观空间深远的意境 山水条件下,校园无论从平面还是剖面,呈现出来的都是“曲线”。山水校园中,曲线形道路空间、蜿蜒流转的校园水体空间,均显示了山地校园中独特的品质,每经过一次曲折,便可以产生一种新的境界,而随着境界的层出不穷,便会产生一种玩味不尽的妙趣。为了缓解山地高差引起的高程上的变化,校园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解体和平台,使之具有适宜的宽度和坡度,在满足交通的同时,也能创造出富有趣味的校园交往空间。山地相比平原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人的视点和视高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不断变化,校园景观随着人视点的变化而呈现跌宕起伏的景观,因此屋顶的设计便显得至

9、关重要,这同时也增加了校园空间的趣味性;山地校园因为有远山的衬托,景观空间的视觉层次将更加丰富,如能巧妙的组织,便能形成近景、中景、远景犹如一副山水画般的景观意象。国内外许多旅游景区设在山地条件中,也反映了山地条件所带来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便是对事物的“猎奇”心理,带有强烈趣味性的景观空间往往会吸引大学生的聚集,这间接的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机会和激情。武汉大学景观植物分析武汉大学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具有植物群落丰富、季相分明、植物景观、独有古树名木和奇特珍稀濒危植物的绿化特色。武大校园绿化经历年植物引种栽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点。第一阶段的植树造林,主要

10、是马尾松、香樟、小叶栎、柏类、石楠等乡土树种的栽培;第二阶段的提高发展,主要是水杉、水松、杜仲、秤锤树等湖北特色、珍稀濒危植物和雪松等观赏树木的引种栽培;第三阶段的巩固完善,以引种栽培樱属、梅花的品种、蜡梅科、桂花的品种和相关种以及季相变化分明、秋色显著的乔木等植物,丰富充实校园植物景观,完善各植物专类园。利用植物的历史文化、季相特征、观赏特性,通过园林造景手法,启迪师生的心灵,使其产生联想,达到寓教育人目的。樱园樱花记载着日军侵华的历史,警示国人,不忘国耻;梅园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植物配置暗示学习的艰难,以鞭策学子进步;枫园枫香在深秋季节,霜叶红于二月花。“植物搭台,文化唱戏”,营造了独

11、特的武大校园文化。樱园1946年有开花的28株东京樱花栽培在老斋舍南坡。1958年老斋舍南坡、理学院前补种东京樱花,形成了校园的樱花大道。南一楼有马尾松、竹类较多,补种梅花、腊梅,形成松、竹、梅“岁寒三友”植物景观,取名为“梅园”。1958年在狮子山西坡大面积种植桂,形成初期的桂园。枫园的枫香林由20世纪50年代的苗圃保留下来,面积约1公顷、枫香约800株,为后期枫园的形成创造条件。经过多年的精心营造,彼此相连的绿化景观,建筑群掩映与绿化融为一体。绿化环境与单体建筑有机结合,突出建筑个性。从20世纪50年代起,校园多处主干道两侧栽种法桐、水杉、池杉、香樟等树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行道树。 樱园在

12、校园东部划出山地21公顷为建园用地,花卉园0.5公顷,热带观赏植物10余种。苗圃面积125公顷,为荒地造林和庭院观赏及行道树提供苗木。植物是造园最活跃的因素,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态特征、色彩变化等植物的造园要素,结合地形、地势的不同,可创造不同的植物景观。每年1至2月校园各处的白玉兰,满树银装。3月樱花大道洁白如雪;坡地上、档土墙边伏地状生长的迎春,连翘开出串串黄花,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四月至五月间,运动场旁,湖边道上,桃花(盛开;中心花园蔷薇科、木兰科植物群芳争艳,给校园的春天带来生机。六月至九月,高大的乔木,浓荫蔽日,洒下片片荫凉;石榴、紫薇、荚竹桃等夏季花木,为绿色的校园增添了色彩。十月

13、来临,桂花盛开,桂香吹满校园;继而,银杏、水杉、法桐、乌桕、枫杨、喜树等秋色植物,蓝天艳阳下呈现出黄、络黄、土黄、褐黄、深红、绛红艳丽色彩此起彼伏,校园变成一片火红金黄的世界; 尤其枫园的枫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宛如一幅油画。十二月至翌年二月,隆冬季节,梅园“岁寒三友”朵朵梅花、腊梅傲雪寒霜; 校园数以千计落叶树枝干呈千姿百态的线条美。这些植物富于变化的季相景观,有群植、丛植、孤植,有利于植物分隔空间、烘托气氛、改造地形,利用植物进行意境创造等等。即使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环境,配植方式的不同,所表达的内容也不同。 桂园 梅园 枫园武汉大学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在武汉市占有重要地位,有来源于建校征

14、地保留的树木,如马尾松、柞木、南酸枣(等以及建校初期栽种的树木,如银杏、苦楝、朴树、榔愉、皂角等。校园古树名木是活的文物,见证学校的发展历程,体现校园历史文化。武大珍稀濒危植物主要结合教学、科研需要,在不同时期、从各地引种栽培,现校园珍稀濒危植物11科、15种,近千株。如水杉、银杏、水松、杜仲、秤锤树、金钱松、马褂木、绒毛皂夹、宝华玉兰、对节白蜡等。武汉大学自在珞珈山建校起,非常重视校园的环境建设。经过几代师生的努力,现已形成以珞珈山半自然山林为中心绿地;樱园、梅园、桂园、枫园、中心湖等景点为特色的绿化体系。但校园景点特色不够突出,缺乏供师生室外活动的场所及游憩设施等等。为此,学校先后对校园环

15、境及其重要景点进行了环境综合改造,以适应“世界一流大学”环境建设的需要。 1景点改造的总原则及指导思想 1.1突出校园景点文化特色 “一流大学”校园环境,应该有它鲜明的校园环境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在景点环境改造中,充分利用校园内独特的环境特色和文化内含,突出校园景点的文化特色。 1.2满足学生需要的小环境空间 高校学生需要校园有个安静的环境,同时也希望有足够的运动场地,课外时锻炼身体。所以在环境改造中,必须提供必要的生活、运动、游憩空间以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 1.3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植物群落是创建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坚持以植物构造景为主,不仅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21世纪生态环境意识在高校校园中的具体体现。 1.4创造适宜的环境设施 校园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情绪、工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