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18816655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00.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9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大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心理学的内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机制、规律和有效促进策略的学科。该定义包含如下含义:(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2)学校教育学情境中,施教者(教师)和受教者(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承担者和组织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3)教育心理学不但应揭示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和规律,而且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健全发展的促进策略。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的

2、一般机制和规律二是研究指导教与学,促进主体健康发展的有效策略这两个方面又可分为不同的研究领域或层面:(1)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架构;(2)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与学情境条件下主体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3)研究在教与学情境中如何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4)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与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总:教育心理学上面不同领域的研究都是围绕教与学展开的,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二)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1、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教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1)在

3、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2)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并重,包括教与学的心理活动的深入研究;教育学的策略的研究;专家系统及专家型教师研究;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教与学评价研究认知领域与非认知领域研究并举新兴领域与传统领域互补,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3)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在研究方法上,注重

4、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一)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图式:指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吮反射、定向反射等。同化: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中的认知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它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影响图式的生长。顺应: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当儿童遇到自己不能同化的刺激时,他们就面临这两种选择:一种

5、是创造一个能够把新刺激纳入其中的新图式;另一种是修改原来的图式,使其能把新刺激纳入其中。这两种情况都是顺应的表现,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衡: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需要平衡。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借助于成熟,个体才能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必须通过机能的练习与习得经验。并且,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的重要性也将随之增加。(2)练习与习得经验:是

6、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两类,第一类是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第二类是逻辑-数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3)社会经验: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4)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3、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具有以下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认知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结构性。认知发展的每个

7、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认知特征,并与其他认知发展阶段相区别。(3)次序不变性。认知发展各阶段是从低向高逐渐出现的,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4)交叉性。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而语言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久性。(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是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发展了

8、运用符号来表征客观物体的能力,认知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以自我为中心,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只能将逻辑运算运用于具体的事物,还不能扩展到抽象的概念;此阶段儿童认知具有以下特点:守恒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和重复性。(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符号思维,此阶段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是具有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命题推理能力、组合分析能力,思维发展已接近成人水平。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提供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包括物理活动,还应包括内化的心理活动,该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既应为学生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

9、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第二,在形式运算阶段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2)创设最佳的难度。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制造一些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的问题,以促使他们的认知发展,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并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或活动材料,促使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认识到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与成人不同,并根据儿童当前的认识技能水平提供适宜的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4)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教师需要认识各年龄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所达到的水平,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来设计课程,这样在教

10、学中就会更加主动。(5)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皮亚杰特别强调社会活动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他认为环境教育重于知识教育。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茨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并由此说明人的高级心理技能的社会历史发展历程。(1)两种心理机能。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种,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另一种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记过的高级心理机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技艺的精细加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融合在一起。(2)两种工具的理论。维果茨基

11、认为,人有两种工具。一种是物质工具,如原始人用的石刀,现代人所使用的机器;另一种是精神工具,主要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人运用精神工具进行精神生产、心理操作。精神工具的使用使心理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高级阶段。精神工具与物质工具一样,受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断变化发展的。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有五个方面:(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指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目的而自觉引起的。(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指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儿童

12、年龄增长、语言能力的发展,日常生活经验的增多,促进了他们认知活动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发展。(3)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在儿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他们的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认知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调性增强,形成了更高级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指心理活动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地社会化,其心理发展才能趋向成熟,儿童才能成为社会的人(5)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技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认知发展与教学(1)教学的含义。他提出应将“教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教学是指儿

13、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2)强调活动。活动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学活动。(3)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他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主张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教学可以带动发展。

14、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上都不仅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儿童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这样更有利儿童的发展。(4)学习存在着最佳期。儿童在学习任何内容时,都有一个最佳年龄。教师在开始教学时要处于儿童的最佳期内。教学最佳期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教学最佳期也是因人而异的,教师要把握教学的适当时机。(5)认知发展的内化说。内化是指将外部实践活动转化为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教育必须重视内化,促进学生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从外部的、对象的动作向内部的、心理的动作转化,形成丰富的心理过

15、程。促进个性的发展。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都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强调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后者则主张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教学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实质上他们讲的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这两方面结合。1、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学要考虑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措施。一方面,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具体、直觉水平进行教学。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局限性使他们凭借具体的实际经验来理解定义性概念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合他们特点的语言来描述科学的概念和原理,以便于他们理解。另一方面,要根据中学生认知发展抽象水平占优势的特点进行教学。这一阶段,学生可以省去具体的实践经验而直接理解新的抽象概念。因此,教师可以主要用定义性概念进行教学。当然,必要的时候也要辅以适当的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2、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教学,将儿童的最佳发展区水平转化为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开辟新的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因此,我们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