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1880830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年级下语文评课-24麦哨人教新课标 听完赵淑娟老师的课,我觉得她的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目标定位准确。这节课,赵老师把目标定为:“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积累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一方面关注到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另一方面也关注到这篇课文在本册教材所处的位置,是第六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一组课文中的最后一课。于是在教学中并不是仅仅抓住优美的语言,对比喻、拟人等写作手法的解剖,而是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唤醒学生的语言意识,激发学习情趣。二、课堂结构层次清晰。“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

2、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同时从课文的学习中区体验“走进田园”的情趣,激发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我相信,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一定能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清晰的印记。三、有浓厚的语文味我们都知

3、道,是语文课就要姓“语”,赵老师的这节语文课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点。在这节课中,我们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语文课所特有的“语文味”:1、有明确的贯穿目标主线赵老师对教材吃得是比较透的,于是在教学目标(目标二:感受田园风光的美好和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就明确了教学的重点,并且始终贯穿在教学当中。2、词句教学重韵味在词句教学时,赵老师抓住重点词语:轻柔、欢快、忽高忽低等,读出韵味,效果很不错。3、重视朗读朗读是感悟的前提,丁老师明白,学生要有所感悟,必须通过朗读,别无其他路子。于是丁老师在这节课中将朗读进行了到底。四、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一节课中,学生如果能轻松愉快地学习,那么学生的学习激情

4、也将达到最高点,智慧将得到充分展现。所以,可以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节好课的前提,在赵老师的这节课里得到了体现。1、教师的精心引导整节课中,赵老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拉近了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2、学习方法的引导课堂中赵老师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要求动笔读书,这些都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我们平常课堂中都会有学生上课不专心的现象出现,我们不能过多地责怪学生,是否应该看看我们在教学中让学 生有事可做了吗?只要学生参与了,陶醉在文本当中,这种现象就自然少了。由于一堂好课都是磨出来的,不敢说经过了千锤百炼,但至少也集合了多少老师的智

5、慧啊!但同时我也觉得,实际的课堂是生成的,总会有点缺陷,下面说说我的一些个人不成熟意见。先学后教,教学前先做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初看课题麦哨,很模糊,别说学生没有见过麦哨,就连我们年轻教师都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所以,如果课前先让学生玩一玩“草叶哨”,学生在兴致高涨的情景下玩,并在玩中感知了“草叶哨”。然后,丁老师迁移到“麦哨”,理解“麦哨”就很自然了,还有课文中的吃“茅茅针”,对内容熟悉了,自然就拉近了作者与学生的时代距离、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一句话,课前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为教学服务。在教学中,老师和孩子都非常关注农村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向往他们所过的那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生活,但恰恰没有关注到课文的几处重要的语言。如第三小节“湖畔,到处是割草的孩子。”第五小节“湖边的草又肥又嫩,只消用手拉拉,竹篮很快就满了。”等这些语句,这些语句足以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乡村的孩子,他们勤劳、懂事,先帮大人割草干活,劳动之余再去玩耍、游戏,这样大家对农村孩子的生活可以了解得更到位,乡村孩子的形象也会更加丰满。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