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

上传人:管****问 文档编号:118807767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653.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racle管理)Oracle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硕 士 学 位 论 文论文题目: Oracle 数据库容灾技术应用与研究RESEARCH ON ORACLE DATABASEDISASTER TECHNOLOGY作 者专 业导 师合 作 导 师2009年 4 月 5 日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原 创 性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关于

2、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 系统开发背景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1.3 解决的主要问题31.4 本文的主要工作41.5 论文的组织结构5第二章相关知识综述62.1 oracle备份概述62.2 备份与

3、容灾的区别72.2.1 当数据库运行在非归档模式下72.2.2 当数据库运行在归档模式下82.3 容灾的范围与衡量指标9第三章 并行服务器技术 Rac103.1 Rac技术特点103.2 Rac体系结构113.2.1自动存储管理113.2.2 Rac对网络的需求12第四章 建立容灾体系204.1 建立容灾体系的指导方法204.2 建立本地的数据备份214.2.1 通过Exp备份本地数据214.2.2 通过Rman备份本地数据234.3建立用户错误的数据容灾274.3.1 安装Logminer274.3.2创建数据字典文件274.3.3创建日志文件列表284.3.4日志分析294.3.5观察分析

4、结果304.4建立本地应用容灾304.4.1硬件环境304.4.2操作系统及数据库软件304.4.3操作系统准备314.4.4共享磁盘设备344.4.5安装Ocm364.4.6安装Oracle软件394.4.7创建数据库414.4.8启动第二个节点实例454.4.9测试使用RAC46第五章 测试容灾系统495.1测试大量数据丢失495.1.1使用Imp恢复数据库495.1.2使用Rman恢复数据库505.1.3测试分析525.2测试用户错误修改数据525.2.1使用Logminer恢复数据525.2.2测试分析555.3测试并行数据库中某节点失效555.3.1Rac负载均衡测试555.3.2R

5、ac失败切换测试565.3.3测试分析58第六章 结论59参考文献.61致 谢62CONTENTSABSTRACTIChapter 1Introduction11.1 The system develops background11.2 research present condition21.3 Key problem of resolve31.4 Textual main work41.5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5Chapter 2 Related knowledge overview62.1 oracle backup62.2 Backup and disa

6、ster72.2.1 Archive mode72.2.2 No archive mode82.3 scope of disaster9Chapter 3 Rac103.1 Rac technique characteristics103.2 Rac system structure113.2.1 Auto save to manage113.2.2 Need of Rac to network.12Chapter 4 establishment permits disaster system204.1 method of disaster system.204.2 The establish

7、ment native data backup.214.2.1 Pass the Exp backup native data214.2.2 Pass the native data of the Rman backup.234.3 customers mistakes permit disaster.274.3.1 Install Log miner.274.3.2 Establish data dictionary274.3.3 Establish the daily record.284.3.4 Analytical.294.3.5 Observation analysis result

8、304.4 native application disaster.304.4.1 Hardware environments.304.4.2 Operate systems and database software.304.4.3 Operate systems prepare.314.4.4 Share disk equipments.344.4.5 Install Ocm364.4.6 Install Oracle software.394.4.7 Establish a database.414.4.8 Start the second example.454.4.9 Tests u

9、se RAC.46Chapter 5 test permits disaster system.495.1 test data to throw to lose.495.1.1 Usage Imp instauration databases.495.1.2 Usage Rmans.505.1.3 Tests are analytical.525.2 test customer false modification data.525.2.1 Instauration data of the usage Log miners.525.2.2 Tests are analytical.545.3

10、test some node wrong.555.3.1 Rac loads a balanced test555.3.2 Rac failure cuts over a test.565.3.3 Tests are analytical.57Chapter 6 conclusion59References.61Thanks62摘 要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应用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应用系统提供高可用性、高可靠性的系统。基于这种需求,从而建立容灾系统,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容灾系统是指在相隔较远的异地,建立两套或多套功能相同的IT系统,互相之间可以进行健康状态监视和功能切换,当一处系统因意

11、外(如火灾、地震等)停止工作时,整个应用系统可以切换到另一处,使得该系统功能可以继续正常工作。冗余会带来额外的资金投入,但是对于关键性的应用却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人为灾难还是自然灾难,灾难总会发生。这意味着必须有一个安全的系统,在发生服务器故障时能够把恢复时间尽量减少到最少,使用户感觉不到停机时间。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和改进传统的容灾方式。首先分析数据库应用的现状,采用数据库的EXP技术和Rman技术备份本地数据,使用Logminer恢复用户修改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本地应用容灾的环境,安装OCM、Oracle,并创建数据库,配置节点,设置容灾体系的环境。然后,测试大量数据丢失的情况。首先使用IMP、Rman进行恢复,结果显示需要的时间较长,对连续性应用有较大影响。其次使用Logminer恢复数据,结果说明所需时间较短,但只能对一部分用户的修改进行恢复。最后采用Rac技术进行数据测试。结果证明,Rac技术可以保证数据库系统不间断提供服务,即使集群中有的节点出现故障,只要集群中存在一个可用节点,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就不受影响,而且连接到故障节点的客户端会被自动转移到有效节点上。这个过程用户是感觉不到的。通过上述实践过程,证明了Rac技术可以预防单节点数据库失败的情况,能够达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