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806563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Z》期末复习名词解释与问答题20151020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二、解词1、证候:是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和邪正关系。2、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3、经别:经别是别行的正经. 4、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总称。5、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法则。6、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7、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2、,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8、经络: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人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结构和联络系统。9、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素问?气血论称其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从别络分出的细小络脉称为“孙络”。)10、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是“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用药的原则。由于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人的生理特性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治疗用药时应根据当地环境及生活习惯而有所变化。)11、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

3、五种物质的运行。12、奇恒之府: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合称,其形态空腔为腑,但功能藏精气似脏,故称奇恒之腑。13、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浮现的经脉。14、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15、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及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其治疗用药的原则。16、藏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17、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18、皮部:是指体表的皮肤按经络循行分布

4、部位分区。19、疠气: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20、既病防变:防病于未然,是最理想的愿望和目的,但若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2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2、相乘:乘,即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一行”的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称为“相乘”。23、血液:血是行于脉内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其主要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5、器官的功能,又是神的物质基础。)24、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25、反治:是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就是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辨明其病变本质的寒热虚实,顺从疾病假象而治。26、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的统称。由于其与脏腑无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没有表里阴阳的配属关系,且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故称“奇经”27、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即谓“阴中求阳”。28、阴损及阳: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的病理不同。29、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

6、“所胜行”的过度克制和制约,又称“倍克”。30、水火既济:心在五行属火,居于上焦而属阳,生理上,心火不断下助肾阳,帮助肾阳温化肾水,使肾水不寒;肾在五行属水,居于下焦而属阴,生理上,肾水不断上济心阴,帮助心阴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心肾之间阴阳水火在生理上的升降协调关系,称为“心肾相交”,也称“水火既济”。31、水火相济:生理学名词。系借用五行学说中关于水与火的生克关系,来比喻心火与肾水、肾阴与肾阳的相互关系。32、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33、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34、瘀血:因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脉中,或溢于脉外,凝聚于某一局

7、部而形成的病理产物。35、阴中求阳:在补阳的基础上,配伍补阴,治疗阳虚的一种方法。36、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方法两个内容。三、问答题1、举例说明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概念:是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则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不同,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麻疹在其不同的阶段,则属不同的证候,初期(12天)疹未出透,治当发表透疹;中期(24天)肺热明显,治当清解肺热;恢复期(47天)余热未尽,肺胃阴伤,治当养阴清热。春季感冒,多为风热,宜用辛凉解表;夏季感冒,多暑湿,宜用清暑化湿;冬季感冒,多为风寒宜用辛温解表

8、(2)异病同治概念: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相同的治疗方法。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病,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2、何谓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是什么。相生即化生、变化;相克即制约、克制。五行相生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五行中的每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形成了五行间既相互生化,又相互制约的“制化”关系,没有生,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叛的变化与发展。只有“化中有制”“制中有化”,才能维持和促进食物相对的平衡协

9、调和发展变化。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包括了按相生关系传变和按相克关系传变两个方面。五脏病变按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如肾病及肝。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次序,从子脏传及母脏。如心病犯肝五脏病变按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引起的传变。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相侮,又称反侮,反向克制引起的传变。如“木火刑金”、 “土虚水侮”。4、何谓肺主治节?肺主治节体现在哪四个方面。肺主治节是指肺为相傅之官,能够辅佐心君治理和调节全身气

10、血津液的运行及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活动。肺的治节作用,主要体现于四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治理、调节人体的呼吸运动,使呼吸运动得以有节奏地进行;二是随着肺的呼吸运动,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三是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肺主宣降,通调水道,治理和调节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肺主治节,实际上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5、肺与肾两脏在生理上有何联系?肺与肾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水液代谢和金水相生三个方面。a、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的主水功能,亦依赖肺的正常宣降和通调水道。肺肾协调,水液代谢正常;b、在

11、呼吸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主,但需要肾的纳气作用协助,从而保证呼吸的正常进行;c、阴液方面,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上滋肺阴,肺阴下济肾阴,肺肾之阴相互滋养,即“金水相生”。6、血液运行与哪几个脏关系密切?为什么?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肝、脾、肺四脏的功能活动关系密切。其中心主血脉,心脏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最基本动力,其中心环节为心气、朝百脉、产生宗气,入心贯脉推动血行。肺调节气机,促进血液运行。肝主疏泄而藏血,调节血量,疏泄气机,调畅经脉,保障血行畅通无阻。脾统血,使血液循环而行,不逸出脉外。总之,这四脏对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7、试述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

12、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属阳邪。炎热是指温热上炎,所以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高热、心烦、面赤、烦躁、脉象洪大灯,称为伤暑(或暑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暑邪侵犯人体,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迫津外泄,所以暑邪侵犯人体可引起大汗出。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津液亏损,可出现口渴喜饮,尿赤短少等。由于津能载气,在大量汗出的同时,气随汗泄,引起气虚,可出现气短乏力,声低懒言等。(3)暑多挟湿:是指暑邪侵犯人体容易兼夹湿邪。盛夏之季,气候炎热,雨水较多,热蒸湿动,湿邪弥漫,故暑邪为病,常兼夹湿邪侵犯人体。其临床表现,除

13、发热,心烦,口渴喜饮等暑邪致病的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脘痞腹胀,大便溏泻不爽等湿阻症状。8、试述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邪致病多见于长夏季节发。另外,久居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也易患湿病。湿邪病分为内湿合外湿。内湿是指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湿由内生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外湿则多由气候潮湿、湿邪侵入人体所致。致病特点如下:(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为阴之征兆,故属阴邪。所以阴胜则阳病,湿邪侵犯人体,最易损伤阳气。症状有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症。(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湿性重是指湿邪侵犯人体,易引起带有沉重感的症状。如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

14、懒沉重等。湿邪偏盛所致的痹证,以关节疼痛重着为特点,称为“着痹”或“湿痹”。浊”即秽浊或混浊之意。湿性浊是指湿病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多秽浊不清。如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3)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停滞。湿性粘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病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的排出多粘滞不爽,如小便不畅,大便不爽等。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湿温等。(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阴位是指二阴和下肢。湿邪为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淋浊、带下、泄痢等病证,也多由湿邪下注所致。9、试述火热邪气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15、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向上,故属阳邪。火热伤人,多见高热、恶热、汗出、脉洪数等症。因其炎上,故火热阳邪常可上炎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神昏谵语等症。火热病症,亦多表现在人体的头面部位,如心火上炎出现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出现目赤肿痛,胃火上炎可出现齿龈肿痛。(2)火易伤津耗气:伤津是指损伤津液。火热之邪,侵袭人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出现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之症。耗气是指损伤气。火热之邪,侵袭人体,阳热亢盛,“壮火食气”,易于伤气,出现气短乏力,懒言声低等。(3)火易生风动血:生风又称动风,是指以动摇不定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变化。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经,劫耗阴液,筋脉失养,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动血是指引起出血,火热之邪侵入血中,迫血妄行,灼伤脉络,可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4)火易致肿疡: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致血腐肉烂,可发为痈肿疮疡。(5)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应,心藏神,故火热邪气侵犯人体,易扰乱心神,引起神志不安,烦躁,或谵妄发狂,或昏迷等。10、试述内伤七情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