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805006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作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出镜记者体态语的作用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可称之为“身体语言”。它是人类祖先在没有口语交流的时候就有的交流和传播手段,到今天已经是几百万年的历史了。-任远当摄像机对准你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能够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人体动作,诸如表情、手势、姿态、服饰等,叫做体态语言,也叫无声语言。体态语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器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艾伯特梅拉比安发现:一个信息产生的影响,仅仅只有7%是语言的;38%是嗓音的(包括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其他声音),而非口语的却占有55%之多。他认为在面对面交流中,语言交谈的成分不到35%,而65%以上沟通时靠非语言的方式完成的。简而言之

2、:沟通双方互相理解= 语调(38%)+ 表情(55%)+ 语言(7%)。这表明,人们获得信息大部分来自视觉印象。因而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曾十分肯定地说:“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体态语独特的有形性、可视性和直接性,对于信息传播有着不可低估的特殊价值。说话是一种有声语言活动,它诉诸听者的听觉器官,通过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但是,有声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并不是没有局限的。它常常把所有表达的意思中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隐藏起来,造成所谓“言不经意”、“言不由衷”。体态语能弥补有声语言的这些不足,它能够语辅助有声语言更好地表情达意,通过有形可视的、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协助有声语言将

3、内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视、听作用双管齐下,能给听者以完整、确切的印象。-马玉坤、高峰强播音主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镜记者在镜头前进行现场报道传达信息,除了利用有声语言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信息传输渠道就是肢体语言,即体态语。搭乘有声语言这一信息渠道的还有表情、声调、措辞等诸多复杂表达因素,其中肢体语言的表意程度最为明显。-宋晓阳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记者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人际交往能力贯穿采访报道的整个过程。肢体语言信息的丰富性、传达的复杂性、表现的多样性为记者采访报道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渠道。在新闻现场,当记者的口头语言与体态语发生冲突时,观众从画面中可以判断出哪

4、个渠道的信息更为准确,所以,出镜记者除了保证报道内容准确、简洁之外,更要重视肢体语言在信息传达方面的重要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为案例,对出镜记者的肢体语言进行具体分析。从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筹备创建新闻调查栏目的时候开始,创业者们就早已对这个尚未出世的栏目提出了非常清晰的栏目定位,就是要把新闻调查打造成中国的60分钟,办成中央电视台最能代表国家电视台水准的深度报道栏目。这样一个目标定位至今仍然没有任何动摇,因为即使从现在的电视栏目格局来看,坚持“深度报道”的目标依然是新闻调查最无与伦比的竞争力。新闻调查中的出镜记者肩负了记者和主持人两个角色,从严格分类上讲,属于

5、记者型主持人。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张洁开创了“记者中心制”,即五位编导,两位摄像,一位录音以一位记者为中心组成报道团队,深入的调查一桩桩“正在发生的历史”,将真相呈现于观众面前。一方面努力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唤醒观众的公共意识。在每一期长达45分钟的节目中,除了同期声配音及调查结语外,大量信息是通过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来呈现出来的,肢体语言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种表达手段。因此,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新闻调查的记者需要尽数动用视、听、味、嗅、触这五感来获取信息,并设法将电视无法直接呈现的东西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比较直观地从记者的活动中获取感官印象,既而作出理性的判断,体验到本质层面的

6、信息。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在这方面进行了非常好的尝试,出镜记者长江在现场进行调查时来到一户村民家中了解饮用水受到污染的情况:长江:(这水)看着挺浑的。村民:就是浑。长江:现在吃也还是这个水?村民:吃的是这个水。长江:就打出来就烧饭?村民:澄一会儿。长江:也让它澄一澄。(捧起一捧水先闻了闻,继而喝到嘴里后又吐掉)闻着闻不出来,喝着可不好喝,这个水。这个井是多少米?村民:十米吧,(思考)十米。长江:村里大部分人都用这个水?村民:深井很少,有个别的打到二三十米深。在这段交流中,记者长江从视觉、嗅觉、味觉这几方面对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村民家中的饮用水水质进行了体验,用有声语言和行为语言将当地饮用

7、水源收到污染的情况生动的呈现出来,长江把水喝到嘴里后由于味道难忍而本能地马上吐掉这一动作形象地证明了这种井水是无法饮用的,这一系列的动作在电视镜头前的语言和行为浑然天成,借助新闻现场所提供的实物线索或者场景线索,长江的行为和体验达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对于本期的观众来说,主持人在镜头前的亲身体验要比检测结果上面的数字、百分比来得更加直观和形象,长江喝下一口污染水的行为让整体的调查也更具有说服力。不难看出,新闻调查记者在现场的感官体验,已经成为节目深度的重要构成。除了现场的感官体验,记者在采访中所作所为的无剪辑纪实也能为新闻深度的挖掘服务。新闻调查双城的创伤报道的是甘肃武威地区小学生连续服毒自杀的

8、事件,在调查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出镜记者柴静意外地找到了第一位自杀小学生苗苗的同学小孙。在去往小孙家的路上,摄像师李季就已经开始记录,柴静见到小孙后,小孙一开始锁门拒绝接受采访,在朋友的劝告下,他走了出来,把柴静带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十几米高的大土台子上。柴静脱下了鞋,和他一起爬上了高高的土坡,开始和小孙聊天:柴静:你喜欢这儿啊?别人看不见你,但你什么都能看见。刻得什么呀?疼吗?小孙:不疼。柴静:已经退了,(凑近)是刻的“519”(苗苗自杀的日子)吗?小孙:是。柴静:什么时间刻的呀?几号刻的?小孙:20号。柴静:拿什么刻的呀?小孙:刀刀。柴静:刀刀啊,刻的时候出血了吗?流血了吗?小孙:流血了。柴静

9、:如果妈妈打你,但是苗苗没出事,你会有这个念头吗?小孙:没有。柴静:你把那个药都吃了,身体难受吗?小孙:难受。柴静:哪儿难受啊?(这个时候小孙忽然站起身跑下土坡,镜头跟着小孙拍摄到他远远地跑开后才摇回到柴静。当意识到镜头对准自己时,柴静略加思索后,面对镜头进行了评论:)柴静:在这样的谈话当中,看着孩子离开,你知道他的内心世界里还有很多谜没有解开,还有很多话很难说出来给我们挺,我们只知道在这些孩子的内心深处有很多从来没有被人了解到得东西,这些东西也许就是他们后来相继服毒的原因。其实在整个双城少年服毒的事件调查过程中,到最后我们才发现,最大的谜其实就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怎么样去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

10、都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期节目播出后,曾有网友质疑过画面的真实性,甚至有网友认为有“摆拍”、“作秀”之嫌,但是从镜头上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未加剪辑的长镜头,而且在对话中,小孙毫无征兆地突然起身跑走,因此,本段画面可以看作是一段现场纪实镜头。从这段镜头中可以看出,柴静脱下鞋子爬上土坡,以一个大姐姐的姿态很亲切的想与小孙对话,试图让一个心灵受到伤害的孩子打开心扉。虽然小孙的回答异常简短,但是我们更能感受到他内心的伤痛。而当小孙跑开后镜头转回柴静时,恍惚的表情颠覆了柴静平日里“猛女小静姐”的犀利形象,同时也与一个出镜记者处乱不惊的基本素质大不相符,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无剪辑纪实呈现柴静的真实反映,

11、令观众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当代电视新闻界,专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个公式,即电视新闻不仅仅是由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来,同时也是由记者调查构建起来的。从本质上讲,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了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而记者的调查构建起了电视新闻的传播逻辑。二者缺少一条,新闻就不够有深度。- 张龙记者型主持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作为新闻调查的记者,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时间存在着未知数,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新闻调查记者的采访形式在业界被称为“漂流式”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道的,而是伴随

12、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那么,记者完成“漂流式”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形成观点并传播信息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记者、被采访对象和受众三方都在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进行着信息传播,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一个既定方案,而是以一个开放的姿态展现着来自现场的各种信息,往往记者不经意的位移也能挖掘到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继续以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为例,在现场调查中,黄孟营村支部书记王林生带领记者长江走在村里的小道上,为她介绍村里的自然情况,当走过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时,王林生和长江有着这样一段对话:王林生:这一家来这儿之后一直没有生,到现在还是个残疾人,也可

13、以说一是不能生育,二是不能劳动。长江:男的女的?王林生:女的。长江:多大岁数?王林生:今年不到30岁这一家老两口现在患肺癌,本人也不知道。长江:老两口两个都是肺癌?王林生:男的是肺癌,女的现在没有发现啥情况。这一家突然死亡,三十多岁,因为他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倒下死亡的。这一家女的死的时候是40岁,她也是胃癌死的。这一家四年连着开了三回刀,到现在还没有钱治疗,在家里保守治疗。长江:也是癌?王林生:也是癌。长江:我看了以后怎么一家都没隔?王林生:没隔,从这个路前面一直到这儿,甚至拐过去,每一家都有病人。长江:只有这一条街是这样还是村子里还有这种现象?王林生:村子里头其他的地方像这儿一样,都是这样的

14、。在这样一个片段中,这条走路的街道成为该节目中一个极好的新闻现场,而记者长江就在与村支书边走、边看、边聊的走访过程就对现场有了重大发现这条街上的村民家一家都没隔,也就是无一例外地每一家都有癌症患者。这个细节无疑成为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一个有力缩影。这段对话是在村支书和记者边走边聊的过程中记录下来的,没有任何“摆拍”之嫌,正是由于这样一条随机走入的街道上就有那么多的癌症患者,记者长江才下意识的问道“只有这一条街是这样还是村子里还有这种现象”又得知“村子里头其他的地方像这儿一样,都是这样的”。固然,节目也可以用解说词旁白或字幕形式来表述这一信息,但镜头跟随记者的位移拍摄下整条街道能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15、,由于黄孟营村的自然环境是绿树成荫的,这一本来应是水乡风光的村落竟然频发癌症和死亡,纪实镜头展现出了美景与实际的强烈反差,美丽与恐怖在这个小村庄交织在了一起,这给所有的受众带来了视觉上和意识中的巨大震撼。再说回柴静,我们印象中的柴静总是以大胆提问挑战事实真相的娇小女人,我们可以从很多期新闻调查中发现,被采访对象往往都会在镜头中躲闪柴静犀利的眼神,表现出不知所措的姿态。新闻调查的编导们习惯在被采访对象表现出尴尬语塞时稍作停留,真相就随着这一幕的到来而不攻自破。眼神作为体态语的一个方面,在新闻调查的深度发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新闻调查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为例,对于柴静在同一期节目中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眼神进行分析。新闻调查艺校学生陪酒事件调查主要对桂林舞蹈中等职业学校以实习为借口,欺骗女学生到杭州的酒吧陪酒并从中获利一事进行调查。节目进行到33分钟,正在桂林舞蹈中等职业学校校长郭桂生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责任之时,记者柴静突然问出了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问题:柴静:如果是您的女儿,您会不会送她去这种地方?郭桂生:我的好多亲戚都在那里。柴静:(盯住郭桂生,身体略向前倾)我是说如果是您自己的女儿?郭桂生:我不好说,现在我跟你说,反正我儿子的女朋友也在那里演出。柴静:也陪酒吗?郭桂生:不知道,不知道陪不陪,但是就是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