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802078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答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指导“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等专业(本科)所使用的一门必修课程。一个学期开设,课内学时72,4学分。课程与教学论是运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探讨课程和教学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要义的学科。通过学习,可提升学习者对课程与教学相关问题的理性认识,并运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的课程设计、开发实践和教学实践。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100分,平时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30%,期末终结性考核占总分的70%。全国在册学生均须参加课程的两种考核方式。一、

2、 期末考试题型1 填空题 按照填空题的要求,在每个空格中准确填入相应的正确内容。该题型主要考核大家对基本知识、原理的了解和识记程度。2 选择题 按照选择题的要求,从几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该题型同样也是考核大家对基本知识、原理的了解和识记程度,少量的题需要大家在对教材基本原理的理解上做出判断。3简答题 着重考核大家对基本理论的理解的程度。该题型要求大家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理出基本理论问题的线索,做出简要的回答。4论述题 着重考核大家对重大理论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该题型要求大家在解答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要点,而要联系教材上的相关论据,综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必要时联系实际作完整的

3、分析。5实例分析 着重考核大家对与实际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应用程度。该题型要求大家在解答时,先从给出的实例出发,结合提问对案例反映的问题或揭示的事实作简要回答,其次对与实例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阐述,再次结合所属理论分析实例,最后总结或提出建议。答案鼓励大家理论联系实际、有所创新。二、 学习建议1认真阅读文字教材阅读教材之前,大家要根据各章开端的“学习提示”,明了本章应该把握的知识要点,并且对知识要点的“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的学习要求层次有一清晰的把握;之后浏览“内容提要”,了解本章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前后联系。如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大家还可以在阅读教材之前,先看看本章之后“总结复习”中的“

4、内容小结”,对各知识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看看之后的“思考与练习”,以便带着问题阅读教材。阅读教材时,首先可通读教材,找出感兴趣的知识;其次根据“学习提示”的要求和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精读要求把握的各个知识点,理出其中的逻辑线索,勾画相应的重点内容。对“学习提示”中指出的本章应重点把握的内容,大家要理出教材中的论点、论据以及相应的实际问题。必要时还可以做简单的旁注以便区别重点概念、标注前后联系;或者可以呈现一个简单的思维构图以便日后记忆。阅读教材之后,结合各种助学资源(多媒体教材和网络资源)和作业手册,再次巩固本章知识,在学习下一章期间,不时根据笔记、书上标注、教材后的“内容小结”

5、回顾本章知识。2认真完成作业手册通过平时认真完成形成性考核作业手册中所规定的四次记分作业,达到以下目的:精练所学知识;训练自己概括、准确、逻辑地用文字表达的能力;训练自己的分析、综合、演绎等思维能力;熟悉答题思路。3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反思课程学习内容课程与教学论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直接指向实践,并且该教材结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做了许多阐述,这就要求大家在学习教材理论知识时,多结合自己的实践感受,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在有可能的条件下,自己结合所教课程做一些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及教学评价设计等。三、 复习提要全书共分14章。第一章 绪论,是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简要介绍

6、。通过这种宏观的介绍,旨在使大家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形成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第一章的重点是课程和教学概念的界定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同学们应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来理解课程,按不同层面,将课程理解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按不同角度,将其理解为:课程是学科(内容)、教材,课程是经验,课程是目标,课程是计划。同时大家应当透过对不同层面、角度的教学的理解,将教学理解为广义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和狭义的学校内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在理解课程、教学概念的基础上,知道应该如何认识这两者之间(即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应了解课程与教学论的四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

7、、实验研究、人种学研究。对于课程与教学论的七个研究对象,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基础,意在探讨课程与教学的思想来源,分析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该章是全书课程与教学两大板块内容的基础。一、二章可以说是全书的第一部分,简介学科性质和理论基础。本章学习的重点内容是理解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对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影响。大家在分析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时,要把握住学习观和学生观两个维度;分析哲学对课程与教学论的影响时,要从教育目的、价值观、知识论等角度出发;分析文化传统、社会对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影响时,把握宏、微观两个纬度。此外,大家也要了解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具体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流派的特征

8、,会作相应的选择题、填空题。第三章 课程设计,介绍了有关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课程设计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起点。从第三章起到第八章是本书有关课程部分的理论的详细阐述,这是全书的第二部分。本章对四至八章起总领作用。本章的重点内容是要求大家理解常见的几种课程设计取向(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认知发展取向、人本主义取向、社会重建主义取向、科技取向)的含义及优缺点,详见教材第二节53页至57页;掌握有代表性的课程设计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的理念、运作,能够比较各种模式的优缺点,详见教材第三节58页至65页;掌握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注重学

9、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加强课程的综合化),详见教材第四节67至70页。此外,需要大家了解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取向等基本概念;了解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价;了解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概念的区别同学们要知道较之课程设计,课程编制是一含义更丰富的概念等。详见教材49页、50页、53页。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本章论述课程设计的第一要素课程目标。本章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不同类型(行为取向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具体特征(含义、代表人物、关注点、适用领域)及设计原则、方法,大家可详见教材74至91页。此外,本章还要求大家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概念,理解设计课

10、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可作为四个依据),了解我国新课程目标的特征(尤其是其形成了三维度的目标网络)。第五章 课程内容,是课程设计的第二要素。本章内容在三至八章乃至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希望大家在学习之后能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以合理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 本章重点要求大家掌握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理解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同学们应该掌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四个依据,即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课程内容的性质;掌握课程内容选择的四个原则,即以课程目标为主

11、要依据、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注重内容的基础性、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理解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课程内容组织原则。详见教材第103至112页。此外,大家还应该了解课程内容的三种意义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了解课程内容的三种呈现方式,即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第六章 课程类型与结构,本章内容是具体阐明课程内容的,因为课程内容需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其整体的教育功能,这就是课程类型与课程结构所特有的功能。本章也是三到八章的重点章节。本章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课程的不同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特征)及其适用性、局限性;理解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及结构的调整;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 大家在把握不同的课程类型时,重点掌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定义、特征及简单评价,具体内容详见教材121至129页。在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类型及结构的调整时,大家要把握从小学、初中、高中三阶段,从综合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纬度进行分析,最后从三方面总结如何调整了课程结构。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大家要掌握它的整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等特点,掌握它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四方面的内容和相应

13、的实施原则。详见教材第134至137页。此外,大家还要了解课程结构的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尤其是我们应该了解课程的横向整合的三方面的含义以及三种课程整合的理论。第七章 课程实施,在了解了课程内容及其类型、结构之后,本章对课程的实施过程进行阐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是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提出来的,在对课程改革深入研究后,人们发现课程改革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往往不是由于改革方案本身的问题,而是改革的理念与措施没有得到落实,或者在实施过程中走了样。因此,本章内容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特点。本章重点要求大家在掌握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包括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实施的层面(即教材的改变、组织方式的改变、角色或行为

14、的改变、知识和理解的改变、价值的内化等层面)、课程实施的策略(即从上至下、从下至上、从中间向上的策略)、成功的课程实施的条件等理论,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当前课程改革过程中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和问题,并为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提出相应的建议。大家在分析课程实施现状和问题时,应该联系“该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实施者对改革的理解的清晰程度,校长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素质(改革意识、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之间工作关系的性质,学校的学术和工作气氛等特点,学校的改革经验和舆论,社区的意见,家长对改革的认同,一般的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以及财力、物力、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团体的支持”等

15、重要因素,分析其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而进一步了解课程实施已经达到哪一层面,新课程的使用已经达到哪一水平,从中总结课程实施的已有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其实施的策略。此外,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还应该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初步成效和问题(即使用者对新课程的接受与认可、教师观念的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等成效和课程资源严重缺乏、培训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实践性、评价制度与方法滞后等问题),理解课程实施的研究取向(即忠实观、互动调试观、参与制定观三种取向)。 第八章 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本章通过有关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的阐述,希望大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研究课程管理及校本课程

16、开发的问题,明确学校和个人在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和任务,并能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进行评述。本章的重点是:其一,课程管理的三种模式及其优缺点。其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并能运用有关原理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例。在理解课程管理的三种模式时,需要大家把握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混合型模式各自的定义、代表国家、优缺点等。在联系实际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实例时,大家要抓住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两部分。理论阐述时,可以首先阐述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再概要介绍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包括参与者和物理环境、软环境等影响因素),随后可酌情简介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实践分析部分需要联系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根据上述影响因素的理论线索分析影响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