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96855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肿瘤学基础知识总结(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1.肿瘤的概念,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内在和外界的致瘤因子长期作用下,引起局部组织细胞遗传物质改变,伴随基因表达失常,呈现“自律性”过度生长,并以遗传性方式产生子代细胞形成的新生物(neoplasm)。 可以归结为:肿瘤是以分化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细胞过渡、自律性增生。 良性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小,一般与其发源的正常细胞相似。 恶性肿瘤细胞常有明显异型性: 1)瘤细胞多形性 瘤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有时出现瘤巨细胞。 2)瘤细胞核的多形性 核大,核浆比例增大,核大小、形状不一,出现巨核、双核、多核或奇异形核,核染色质分布不均,核膜厚,核仁肥大,数

2、目多,核分裂像增多,出现病理性核分裂。 3)瘤细胞浆的改变 核蛋白体增多,常呈嗜碱性。细胞骨架(微丝、微管、中间丝等)的变化。 2.何谓肿瘤异质性?良恶性肿瘤的主要区别? 肿瘤中的肿瘤细胞并非均一群体,细胞的分化程度和增殖潜能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称为异质性(heterogeneity), 异质性:肿瘤细胞在遗传学上是不稳定的,在其生长过程中,细胞之间不断进行着异质化,即细胞的遗传性、结构与功能上的差异变化,一些瘤细胞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一些则导致死亡或凋亡。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好,异型性小分化不好,异型性大核分裂像无或稀少,无病理核分裂像多见

3、,并可见病理核分裂像生长速度慢快生长方式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无包膜,一般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每伴有浸润性生长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坏死、出血、溃疡等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复发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手术切除等治疗后,常有复发对机体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较大,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3.何谓非典型增生、间变、化生、分化、癌前病变、原位癌? 非典型增生:增生上皮细胞的形态呈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

4、不足以诊断为癌,是一种细胞生物学中出现的不稳定现象,以细胞学异常和结构异常为特征的癌前病变。 指上皮细胞超于常态的增生,表现为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而浓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可增多但多呈正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极像消失。根据异型性程度和累及范围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累及上皮层的下13;中度:累及上皮层的 23;重度:累及上皮层的23 以上,但未达全层间变:在病理学中指细胞受各种因素的作用,基因发生突变,以致细胞出现分化不良或去分化,与其起源的正常细胞差异很大,表现为有显著的异型性、幼稚性和生长活跃性。恶性肿瘤细胞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的现象称为间变。间变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

5、。原指已分化的成熟细胞和组织倒退分化,返回原始的幼稚状态。即恶性肿瘤缺乏分化,异型性显著 化生: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转变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化生的细胞来自正常细胞的储备细胞。化生细胞发生异型增生可进展为恶性肿瘤分化:从胚胎到发育成熟过程中,原始的幼稚细胞能向各种方向演化为成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这一过程称为分化。是指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来源的正常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肿瘤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良性肿瘤分化较成熟,恶性肿瘤细胞分化不成熟。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由于基因不稳定而具有潜在恶变的可能。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可能转变成癌。 原位癌:是指细胞学上具

6、有所有恶性特点,但尚未突破上皮基底膜的肿瘤。 原位癌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向下侵润生长者。例如,子宫颈、食管、气管支气管及皮肤的原位癌。4.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类型有哪些?何谓队列研究?主要类型分别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其中分析性研究又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横断面研究,通过回顾调查和登记报告来描述恶性肿瘤在不同时间、空间和人群间的分布,是肿瘤研究的基础。分析性研究:从描述性研究或其他实验观察中对某一肿瘤有一定了解,形成该病的病因假设后,可通过分析性研究来证实或否定这样的假设,检验此病的各种危险因

7、素,估计出它们对疾病作用的大小。包括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 实验性研究:用严格控制的方法,对不同防治方法进行流行因素、预防措施和干预方法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分为实验室、临床试验和社区试验。 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将特定人群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n 个群组或队列,追踪观察一定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联系及联系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其意义大于回顾性研究 。优点: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和联系程度,较全面地描述疾病的自然史、病期和暴露的结果、发病率和死亡率,主观偏倚少,结果有较强说服力,可观察一种因素对几种疾病的关系。缺

8、点:需要观察人数较多,随访时间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容易失访,影响结果分析5.何谓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发病率某年该地新发病例数/某年该地平均暴露人口数100000(1/10万)患病率(prevalence rate):又分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100000(或 1000) 期间患病率: 观察期间新旧病例数/同期平均人口数100000(或 1000)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死亡率某年该地死亡人数/某年该地平均人数 100000(或 1000) 病死率(fatality rate):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患

9、该病的人数100 6.何谓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剂?化学、物理因子的主要致癌机制?致瘤病毒有那些类型?6.何谓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促癌剂?化学、 物理因子的主要致癌机制?致瘤病毒有那些类型? 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后不需代谢活化作用就能对正常细胞产生诱癌作用的化学物质。致癌力强,快。如各种致癌烷化剂、亚硝酰胺类; 间接致癌物:进入体内后需经过氧化酶的代谢活化作用方能产生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外环境,如多环芳烃、亚硝胺、黄曲霉素等。促癌物:单独作用于机体无致癌作用,但能促进其他致癌物导致肿瘤形成的化学物质。如佛波酯、糖精、苯巴比妥等化学致癌的作用机制: 基因机制:致癌物导致的体细

10、胞的基因突变为中心的 DNA损伤 基因外机制:蛋白质结构或构象的改变、致癌物与RNA聚合酶的结合、致癌物导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等. 物理致癌的作用机制:电离辐射:电离产生自由基,导致 DNA单链或双链断裂以及碱基结构的改变,在体外使细胞转化,在体内诱发肿瘤。紫外线:UVB易被DNA碱基吸收,引起DNA碱基的改变,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物理致癌一般都是导致 DNA损伤。致瘤病毒类型: DNA肿瘤病毒: 乳头状瘤病毒科 疱疹病毒科 嗜肝病毒 腺病毒科 多瘤病毒科 RNA肿瘤病毒:多种分类依据7.何谓癌家族、遗传性肿瘤、二次突变学说? 癌家族(Cancer family):在一个家系中恶性肿瘤发病率

11、高且发病年龄较低的现象。表现为一个家系几代人多个成员、同一/不同器官 多发性、原发性恶性肿瘤,按AD方式进行。遗传性肿瘤:少数来源于神经或胚胎组织的肿瘤常为遗传性肿瘤。这些肿瘤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遗传,常为双侧性或多发性,发病早于散发型病例。遗传性肿瘤虽然少见,但在肿瘤病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二次突变学说:恶性肿瘤的发生需经两次以上的突变。遗传性病例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结果个体每一个细胞均带有一个突变,成为突变的杂合子。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第二次突变是体细胞突变。两次突变累加,即可完成始动(initiation),而从良性细胞变成恶性细胞。恶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增殖优势,即可完成促进

12、阶段,形成恶性细胞克隆。因此,遗传型病例常为双侧或多发且发病较早。在非遗传性病例中:两次突变都是体细胞突变,而且必须在同一个体细胞中两次发生独立才能完成始动的过程。这种机会比较少,需要经过漫长过程的积累。因此非遗传性肿瘤多为单发,且发病较晚。8.何为原癌基因、癌基因、抑癌基因?简述原癌基因激活的主要机制。癌基因: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一类能促进细胞分裂并有潜在致癌作用的基因(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在某些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重排、扩增或调控序列的改变而被异常激活,则成为癌基因。能够使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统称为癌基因,可以分为两大类:(1)病毒癌基因(v-onc)逆转录病毒

13、基因组里带有的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2)细胞癌基因(c-onc/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指正常细胞基因组中,一旦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细胞癌基因是细胞正常生长、分化所必需的,是生长发育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在机体生长发育过程完成后多处于关闭状态,即不表达或低表达。 抑癌基因也称抗癌基因,是指一大类可以抑制细胞过渡生长、增殖,从而遏制肿瘤形成的基因。原癌基因激活的主要机制:1逆转录病毒转导,2控制元件插入,逆转录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DNA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插入突变);3点突变;4染色体移位,不同染色体的一部分合并,造成基因重排、表

14、达增加;5基因扩增,染色体一定区域DNA的许多次复制造成大量拷贝9.染色体结构的畸变形式有哪些?何谓均质染色区、双微体?其出现的意义是什么?何谓端粒、端粒酶染色体结构的畸变形式:缺失(del) 插入(ins) 倒置 (inv) 末端重排(ter) 易位(t) 姐妹染色体交换 环状染色体均质染色区(HSR): 染色体某个节段、 相对解旋、浅染,染色体增长,被复制的DNA串联排列在染色体的同一位置。 双微体(DM):被扩增的 DNA脱离染色体,呈分散细小成对的染色质小体。 意义:原癌基因扩增端粒: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物理末端,由富含G-C的寡核苷酸 DNA重复序列组成。与邻近的端粒结合蛋白TRF1 一

15、起具有维持染色体稳定的功能。端粒可保护染色体不被降解、避免了端对端融合、防止染色体丢失、有助于细胞识别完整染色体和受损染色体。 端粒酶:是一类由RNA主体结构和相关蛋白质构成的多聚酶复合体。它的功能是在相关蛋白质 TP的帮助下以自身为模板,逆转录生成端粒所需的重复序列,维持端粒长度的恒定。 端粒与端粒酶与细胞衰老和细胞分裂有密切关系,受到医学生物界高度重视10.何为细胞增殖周期?细胞周期的主要调控元件有哪些,各起什么作用? 细胞周期:细胞的分裂过程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故称细胞周期(Cell Cycle)。连续分裂的细胞从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构成一个细胞周期。 包括 间期(G 0G1SG2)M 期 主要调控元件与作用: 1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s) 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核心,为一组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内特定的时间激活,通过对相应的底物磷酸化。驱使着细胞完成细胞周期。已发现的 CDK按发现先后有 CDK2、4、5、6、7,以及 CDC2、CDC25 等。 CDK可将特定蛋白磷酸化,促进细胞周期运行,又称作细胞周期引擎CDK类蛋白激酶常以磷酸化的形式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 包括DNA合成的启动和终止,染色体的凝集、运动和松懈,核膜、核仁的崩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