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

上传人:lcm****801 文档编号:118788766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股权迷局-论战员工持股中外管理2001年3月,正值华为将年销售目标豪迈地指向了400亿,而美国财富杂志刚刚为华为做出了上百亿美元身价评估时,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出人意料地发表了一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文称:“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这一天果真到来了吗?如果将华为比喻为富丽堂皇的泰坦尼克号,那么2003年年初的 思科诉讼案,似乎还只能算是它出海后遇到的冰山一角。尽人皆知,外患只能造成重创,而内忧才真正致命。但谁也没想到,华为的“内忧”这样快就浮出了海面已离开华为的创业元老刘平也将华为推向了被告席,诉讼的

2、标的是华为的内部员工股权。这是迄今为止关于华为的第一宗股权纠纷案。2003年5月27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此案。刘平还只是一个开始,随后,黄灿、王金甫等创业元老也相继通过诉讼就股权问题向华为发难。虽然此案应华为要求将不公开审理,但几位元老的举动在华为员工心中仍掀起了巨浪。因为案件所涉及的股权问题,一直是华为的最高级机密。据说华为内部真正了解股权结构的人,包括任正非在内可能也就两三个人。如果就事论事,我们会关注这件事发生的时机,因为时下的华为正急切盼望尽快海外上市,以解决现金流的短缺。这里的热闹不言而喻。但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放远,就不难发现这一案例的真正门道:员工持股作为国外已经普及推

3、广的激励手段,目前已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特别是在初创期起到了增强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就华为而言,职工持股曾使2万多华为员工甘愿倾其全部青春和热情,并创造了一个商战奇迹。而今,“天下”得到了,但由创业元老的退出机制所引发的纠纷,却似乎使曾充满了激情与梦想色彩的员工持股面临一个瓶颈,抑或,是我们一些企业及员工对于员工持股的错误理解面临一个瓶颈一些元老似乎不愿再保守华为的秘密了,但不管孰是孰非,此案所揭示的又何止是一家企业的秘密呢?此时此刻,我们还是想引用任正非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一个注脚,同时送给所有正在或意欲实施员工持股的企业:“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华为股权雾中之花?

4、经济观察报记者蓝姝本刊记者邓羊格失衡的财富分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为元老们的心理失衡应追溯到2000年。那年,华为最年轻有为的“少帅”李一男离开华为自立门户,国外几家赫赫有名的理财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在他们眼里,华为这几年的滚动发展速度不亚于当初的微软神话。李一男又是深为任正非所看好,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任正非的接班人。而当时高盛将华为的总身价评估为100亿美元,猜想这位年轻的天才“少帅”至少应该是身家上亿。然而当他们惊闻李的身家不过千万时,只得在质疑与困惑中摇头而去。当后来的深圳比亚迪、联想造就了一串千万、亿万富翁的故事并为企业的创业者们所津津乐道时,华为的创业者们却是万千滋味在心头。他们很

5、清楚,“在华为,没有一个创业者成为亿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都很少”。尽管华为的滚动发展是一个神话,但神话后边并没有神话般的财富分配。.祸起华为电气望着远方天空上演绎着的财富神话,华为人还只能浮想联翩时,金色的光圈突然开始罩向华为电气的上空。2001年新年刚过,华为与爱默生电气签下秘密协议,将发展不错的非核心业务华为电气以6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卖给电气大王爱默生,改名安圣电气。爱默生看中了华为电气的一群精英员工,为了防止华为卖一个空壳给自己,因此协议约定华为电气所有员工在4年内保持稳定不动。华为电气是华为与各地电信管理局合资成立的控股子公司。在清理员工股权时,华为最初提出以11兑现,结果遭到以张群为

6、首的华为电气员工的强烈反对。华为电气员工全体行动,提出了按17兑现的条件。双方几经拉锯、交涉,最后的结果是以14比例在4年内逐步兑现。消息一出,华为技术员工恨不能生为华为电气人,华为一部分创业元老们更是为手头1:1的兑现感到气愤难平。在与任正非多次协商调整股权兑现比例不果的情况下,刘平率先拿起了法律武器。.落井下石?刘平状告华为之事在媒体上一曝光,新浪网友迅疾展开评论。很多人对刘平在华为与思科官司吃紧时告华为一状表示气愤,认为是在落井下石。而刘平却认为这是两回事,与华为就自己的股权事宜进行协商从2002年5月份就开始了,如今走进法庭实属无奈之举,并无意伤害华为。他称:思科听说了他告状的事情,曾

7、想找他联手合作,被他一口拒绝,尽管他知道很多关于华为的核心技术秘密。刘平说:“对华为,我有着深厚的感情。”1993年2月刘平进入华为(均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当时正是华为数据业务起步,急需新产品打开市场的时刻。学技术出身的刘平一路从软件工程师、交换业务部副总工程师开始,逐渐成为华为的技术核心人物。1995年华为开始进入数据通信领域,刘平担任当时成立的数据通信项目组组长。此后,刘平一手打造了华为最早的研发中心北京研究所,华为很有卖点的系列产品均出自刘平担任总经理的北京研究所之手。华为由此建立了一条完整的数据通信产品链。2002年1月,刘平以“内部创业”的形式“体面”离开华为,同时要求领取自己在华

8、为多年来以业绩与奖金购买的股权。华为按照1999年刘平持有的股数354万股以11的比例计算退股,兑给刘平现金是354万元。这笔现金还必须经受华为审核这一关。“审核”是华为的一个内部规定,员工内部或者自己创业在离开华为的时候要拿到完整的股权必须接受华为的审核,其条件包括创业公司的产品与华为不构成同业竞争、没有从华为内部挖墙脚等。.11?!一个在华为工作近8年的创业元老离开时354万股股权兑现了354万元。刘说这个股权数目基本上都是用自己的奖金逐年以1元钱1股的价格向华为不断追买的结果。和其他购买股权的员工一样,刘单纯的期望也在于将来离职时股权的增值。但354万股的股权在他离开时的现金兑现就等于他

9、的股权数,而10年来,华为的注册资本从7005万元增加到32亿元,总资产达到近100亿美元(按2000年高盛对华为的评估)。如今,华为的滚动发展以及股权的增值与己居然无关!这在刘平看来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更令刘平想不通的事情是:就在刘平离职两个月后,也就是2002年3月,华为给离开的员工的兑现比例是1:2.64(当时华为自己测算的每股净资产),“仅仅差了两个月,就有两个天壤之别的兑现标准。”“在华为的10年里,血脉里燃烧的全是被任老板点燃的干劲与热情。”另一位离职者黄灿回忆,“在那种氛围里,我们大多变得很单纯,除了工作就是工作,总是相信任老板给我们说过的话都是算数的。当初老板要我们买股权的时候,

10、他也说得很好,甚至提到了将来可能会上市的问题。”“在老板的那种氛围下,我们几乎就没有怀疑过什么。”预想中,刘平相信自己每一年都购买的股权累积下来会随着公司的滚动发展一起变成一笔可观的财富,但他心中忐忑的是不知究竟能变成多少。虽然从1998年开始刘平就是自己领导的那个部门的股东代表,“但每次开股东会我只是举手和签字”。刘平说很多的签字都是要求他们在一张空白的纸上签。他很多时候只知道是按照老板的意思做,但并不知道签什么字。直到离开时华为给出的兑现方式,才彻底打碎了他的梦想。模糊不清的“股权”?从1987年任正非以两万元注册资本创立了华为后不久,华为就开始实行全员持股,而深圳直到1997年才出台了深

11、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2001年深圳市公司内部员工持股规定出台后,该规定废止)。在华为资金匮乏甚至出现经营困境的时候,正是全员持股制度调动了员工们的坚毅与韧劲,使得华为走过了最脆弱的阶段。“我们还是相信任老板会做好的。”代表了当时员工坚守华为的普遍想法。.言之凿凿在华为基本法第一章第十七条有关于股权的论述:(知识资本化)“我们使用转化为资本这种形式,使劳动、知识以及企业家的管理和奉献的累积贡献得到体现和报偿;利用股权的安排,形成公司的中坚力量和保持对公司的有效控制,使公司可持续成长。知识资本化与适应技术和社会变化的有活力的产权制度,是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我们实行员工持股制度。”

12、华为基本法第一章第十八条有关于价值分配形式的论述:“按劳分配的依据是:能力、责任、贡献和工作态度。按劳分配要充分拉开差距,分配曲线要保持连续和不出现拐点。股权分配的依据是:可持续性贡献、突出才能、品德和所承担的风险。股权分配要向核心层和中间层倾斜,股权结构要保持动态合理性。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的比例要适当,分配数量和分配比例的增减应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然而,在刘平等人看来,理想的种子落实到现实土壤中,并没有得到主人的深耕细作。.单方面的制度?华为的员工讲述了他们拿到股权的大致程序:每个营业年度,公司按照来公司工作的年限、级别等指标确定每个人可以购买的股权数,员工则拿着奖金或者是现金到一个

13、叫资金管理部的地方去登记购买,1块钱买1股。公司要求在一份文件上签名,但文件只有一份,签完名后就被公司收回去了。在员工眼里,在这张纸上签字变成了购买股权的一个必须程序,不签就没有股权。很多人都没有仔细看这个文件的内容就签了。但员工交完购股款后并没有拿到通常意义上的持股凭证,具体的股数由公司备案存档,员工只允许从股权登记名册上抄录自己的股权数,也从来不清楚公司股权结构的大致发展变化。员工们心里并不是没有异议,但由于华为基本上每年都能够兑现分红,“又加上大家都是那样的,笼罩在老板营造的氛围里,所以也就默认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不购买股权就会“由部门领导逐个进行谈话,就会被认为是对公司不忠,该

14、员工就会丧失在公司发展与提升的机会,他也就别想再在华为呆下去了”,所以想发展的员工都不敢不买股权。此外华为的员工还被要求在一份保密承诺书上签字,违反这个承诺书,股权兑现时就要做相应扣除。华为也曾给过凭证。那是在1995年和1996年,据说当时华为为了规范股权,两次给当时的员工发了一个叫做“员工股金情况书”的东西,上面记载着工号、姓名、拥有股金数目等内容,盖的是华为资金计划部和资金部的公章。此后,华为再也没有发过员工任何持股凭证,对于为何没有给员工持股凭证,华为并没有做出正面回应与答复。像刘平那样还保留着当时的这两份“员工股金情况书”的华为员工已经不多。刘平的律师说:要不是这两份凭证,法院连立案

15、都很难。有相当多的华为离职员工就是因为没有凭证而难以寻求法律支持。由此可见,所有关于股权的底案都在华为手中。员工从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华为多少比例的股权。在其离职要求股权兑现时,如何兑现、按什么条件和标准兑现的主动权,也完全在华为方面。.说不清、理不明在发展中,华为的股权结构逐渐演变得错综复杂:1995年,华为的7005万注册资本基本是原来最早推行的员工股份。1997年华为按照当时的深圳市国有企业内部员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进行员工持股制度改制,完成第一次增资。华为当时在册的2432名员工的股份全部转到深圳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的名下,占61.86%;其余的股东为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工会(33.09%

16、)和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5.05%),其中华为新技术以现金出资。在知情人士眼中,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只是任正非用于资本运作的一个壳,其名下工会的股份实际上相当一部分就是华为开拓市场时期扭结进来的各地电信管理局与华为成立的合资子公司的股份,这一部分的关系与内涵更是错综复杂,详情只有任正非本人最清楚。但如果也实行与员工类似的股权回购的话,同样是一本算不清的帐。此后,华为又经过三四次未分配利润增资与股权变更。2001年9月,华为接受财务顾问的建议,以股利8.8亿元实行增资,将华为新技术有限公司工会手中11.85%的股权并入华为技术工会名下。最近华为的工商注册资料显示:华为的股东已经变更为华为投资控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