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85724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标准[详](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附件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中国气象局2010年5月. .第八章 探空仪施放及观测8.1 施放探空仪8.1.1 施放时间定时常规高空气象观测应在正点进行,不得提前施放。如在正点后75分钟内无法放球,该时次观测停止进行。8.1.2 施放地点根据天气和环境情况,施放地点应选在便于自动跟踪、不易丢球的位置。为避免近地层记录出现不连续或丢失部分资料,施放时探空仪高度与本站气压表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度差不大于4米),高度差1米时,必须订正;施放时探空仪与瞬间观测的仪器应处于同一环境,两者的水平距离不应超过100米。施放瞬间放球点作为高空风计算坐标的原点。8.1.3 海拔高度探空(压、温、湿

2、)海拔高度以测站水银槽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测风海拔高度以定向天线光电轴中心或经纬仪镜筒的海拔高度为基准;卫星导航定位测风系统的海拔高度以天线接收信号天线平面的海拔高度为基准。8.1.4 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获取应在施放前后5分钟内进行施放瞬间压、温、湿、风向风速及云状、云量、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气象要素的观测。施放瞬间地面气象要素通过高空气象观测站施放环境的观测仪器获取。8.2 观测期间监控探空仪施放后应密切注视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获取完整、高质量的观测资料。8.3 观测终止遇球炸、探空仪故障(超出表2规定的时间)、雷达故障等情况时可终止观测。8.4 重放球8.4.1 当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未达50

3、0hPa,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8.4.2 观测获取的可用数据已达500hPa,但时间不足10分钟,应在规定时间(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重放球。8.4.3 遇有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的时间超过规定要求(见表2)的,应在规定时间内重放球。8.4.4 遇有近地层高空风失测(海拔高度5500米),应在正点放球后75分钟内用经纬仪测风(小球)的方法补测,确因天气原因无法补测的,按失测处理。 当进行经纬仪测风(小球)时,事先做好经纬仪架设,并进行水平、焦距、方位调整。经纬仪测风气球施放后,每分钟采集仰角、方位角数据。第九章 观测数据实时处理9.1 地面层要素值施放瞬间值作

4、为地面层要素值。当气温-10.0时,取探空仪测得的湿度值为湿度瞬间值。9.2 观测原始数据的处理观测原始数据是指地面接收设备直接接收到的未经任何人工或计算机自动质量控制的来自探空仪器的压、温、湿及测风数据。9.2.1 观测原始数据存储观测原始数据必须实时存储,存储的数据包括施放前5分钟内的探空和测风数据等。9.2.2 观测原始数据的存储格式和内容由厂家提供,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定。9.2.3 基础数据文件由观测原始数据转换成气象要素值,并与测站基本参数、基值测定和瞬间地面气象要素值一并存储生成。其内容与格式见附件B。9.3 数据质量控制9.3.1 自动质量控制根据压、温、湿等曲线的正常趋势,

5、剔除明显错误值,并对曲线通过最小二乘法多项式曲线拟合进行平滑。9.3.2 人工质量控制操作员应实时监控观测数据,通过历史数据资料库和数据的变化趋势等对记录进行对比分析,启动人工质量控制模块,删除明显错误值。9.4 观测系统测量误差订正观测系统的测量误差必须进行订正,订正方法由厂家提供,经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审定。9.5 使用定向天线(雷达)进行测风时,考虑到测站四周观测环境对低仰角记录造成的影响,对可信度差的测风数据应进行剔除处理。9.6 计算项目及公式见附件A。9.7 计算规定层输出数据(内容、格式见附件B)9.7.1 规定等压面规定等压面为:地面,1000,925,850,700,600,5

6、00,400,300,250,200,150,100,70,50,40,30,20,15,10,7,5,3,2,1hPa。 计算规定等压面的时间、海拔高度、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当某规定等压面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不进行计算。9.7.2 选取对流层顶按以下顺序和条件选择第一(极地类)、第二(热带、副热带类)对流层顶:A)第一对流层顶(气压小于等于500hPa至气压大于150hPa之间选取):温度垂直递减率2/km气层的最低高度,若此高度以上2km(可跨越150hPa)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应选为

7、第一对流层顶。第一对流层顶只能有一个,如有几个气层都符合第一对流层顶条件,则选取高度最低的一个。B)第二对流层顶(气压小于等于150hPa至气压大于40hPa之间选取): 情况一:如果不存在第一对流层顶:温度垂直递减率2/km气层的最低高度,若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低高度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情况二:如果存在第一对流层顶: 在第一对流层顶以上存在一个厚度至少达1km、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3/km的气层,在该气层以上又出现温度垂直递减率2/km的最低高度,假如此高度以上2km及以内的任何高度与此高度间的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也都2/km,则此最

8、低高度也应选为第二对流层顶。第二对流层顶也只能有一个,如有几个气层都符合对流层顶条件,则选高度最低的一个。C) 因记录终止,拟选的对流层顶处以上的厚度不足2km时,将记录终止时的温度以干绝热温度递减率(1/100m)递减到2km厚度的位置处,其平均温度垂直递减率2/km时,选为对流层顶,否则,不选取。D)对流层顶附近遇有记录做缺测处理时,则不选取该对流层顶。计算对流层顶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9.7.3 选取零度层零度层选择条件:当施放瞬间地面温度不低于0时,高度最低的气温为0的气层选为零度层。地面温度为0时,地面层选为零

9、度层。 计算零度层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9.7.4 选取温、湿特性层温、湿特性层是指温度或湿度层结曲线的显著转折点。温、湿特性层的选择条件:地面层;终止层;对流层顶;对流层顶以下厚度大于400米的等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对流层顶以下温差大于1度的逆温层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温(或湿)缺测层起、止点,中间再任选一层;在110100hPa之间,如果没有温、湿特性层,则应在此范围内加选一层;凡在TlnP坐标上,温度变化曲线与已选温、湿特性层间的温度线性内插差值在第一个对流层顶以下超过1,在第一个对流层顶以上超过2者,则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温、湿特性层

10、;凡在UlnP坐标上,湿度变化曲线与已选温、湿特性层间的相对湿度线性内插差值超过15%者,则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温、湿特性层;两特性层的上层气压与下层气压比值小于0.6时,该两特性层之间任意加选一层。计算温、湿特性层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9.7.5 量得风层 量得风层是指上、下两计算分钟的平均风层。120分钟,计算量得风层的时间间隔为1分钟;2040分钟计算量得风层的时间间隔为2分钟;40分钟以后,计算量得风层的时间间隔为4分钟。量得风层的时间为两计算分钟的平均时间。遇有测风数据连续失测或可信度差,按表3规定处理。9.7.6 规定高度

11、层风规定高度为:距地高度(m):300,600,900;海拔高度(km):0.5, 1.0, 1.5, 2.0, 3.0, 4.0, 5.0, 5.5, 6.0, 7.0, 8.0, 9.0, 10.0, 10.5, 12.0, 14.0其后每2km为一层。 计算规定高度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当某规定高度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不进行计算。9.7.7 选取最大风层最大风层选择条件:高度在500hPa以上(进行经纬仪小球测风时,其高度为5500m),从某一高度开始至某一高度结束,出现风速均大于30m/s的大风区,在该大风区中,风速最大的气层为最大风层。在该大风区中,有两个或以上风速

12、相同的最大风层时,则选取高度最低的一层作为最大风层。在某大风区以上,又出现符合上述条件的大风区,且其最大风速与前一大风区后出现的最小风速之间的差值在10m/s或以上时,则该大风区中风速最大层也选为最大风层。当某一“大风区”中的最大风速与前一大风区后的“大风闭合区”中出现的最小风速之间的差值虽小于10m/s,但该最大风速层次为整份记录中所有量得风层的风速最大值,作为特殊情况,该风速最大的层次补选为最大风层。当大风区跨越500hPa(5500m)时,该大风区内无论风速最大的层次出现在500hPa(5500m)及以上或以下时,该风速最大的层次也选为最大风层。遇有记录缺测时,按实有记录选取。计算最大风

13、层的时间、海拔高度、气压、风向、风速、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9.7.8 选取高空风特性层高空风特性层是指风速、风向变化曲线的显著转折点。风特性层选择条件:地面层;施放终止层;凡在S(风速)lnP坐标上,风速变化曲线与已选风特性层间的风速线性内插差值超过5m/s者,则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风特性层;凡在D(风向)lnP坐标上,风向变化曲线与已选风特性层间的风向线性内插差值超过10者,在差值最大处补选一风特性层; 计算风特性层的气压、温度、湿度、露点温度、温度露点差、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数据等。9.7.9 雷达单独测风雷达单独测风是指气球不携带探空仪,由雷达跟踪应答器进行高空风观测的方法。雷达单独测

14、风的量得风层计算方法与综合观测相同。通过雷达获取的仰角、斜距值求取高度计算分钟距测站平面的几何高度,对所得的几何高度进行大气折射订正、地球曲率订正和位势m与几何m换算,得到高度计算分钟距海平面的位势高度(计算公式见附件A)。通过高度计算分钟和位势高度,绘制时间高度曲线图。雷达单独测风规定等压面高度取自24小时及以内最接近的探空综合观测规定等压面高度。根据规定等压面高度和各规定高度,在时间高度曲线图上求取各规定等压面和各规定高度的时间,并计算规定等压面和规定高度的风向、风速和空间定位经纬度偏差等数据。如果前24小时内综合观测缺测或其终止高度低于本次雷达单独测风终止高度时,雷达单独测风规定等压面高

15、度则用该等压面的平均高度代替。当某规定等压面、规定高度在测站海拔高度以下时,不进行计算。9.8 数据传输按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要求,实时传输高空压、温、湿、风报告电码,秒级观测数据,全月观测归档数据,气候月报、观测数据和业务质量考核数据等。9.9 特殊情况处理9.9.1 压温湿数据其中之一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按表2规定进行处理:表2:压温湿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处理规定要素500hPa及以下500hPa以上缺测或可信度差时间t(分)规 定缺测或可信度差时间t(分)规 定气压t5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t7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t5重放球t7不管温度记录是否正常,位势高度只计算到可靠气压记录为止。如后来同时又有可靠的气压、温度记录出现,可继续整理规定等压面温度、湿度记录(缺测位势高度),气压缺测段加补缺测特性层。 温度t2按前后趋势拟合连线t3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