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

上传人:dzz****808 文档编号:118778323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家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 所谓 生物安全隔离区 ,是指在同一生物安全管理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养殖场所,对某些特定的疾病的卫生状况清楚,为国际贸易和食品安全目的,其所养的亚动物体群对一种或多种特定的动物疫病采取了监测、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生物安全管理和隔离区划是现代养禽生产的第一原则,也是大型养殖企业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生物安全包括三个部分: 隔离、交通控制、卫生和消毒。围绕着这三大部分,可以把生物安全体系区分为三个不同的管理层次。1 建筑性生物安全措施 科学合理的隔离区划 1.1养殖场的科学选址和区划隔离远离村庄1千米,距离主干道路500米,这样即使鸡场交通便利,又可

2、以避免村庄和道路中不确定因素对鸡的应激作用,也减少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传入。 1.2改变生产方式逐步从简陋的人鸡共栖式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化、自动化大型养鸡场或小区式养鸡场,采用先进的科学的养殖方法,保证鸡只生活在最佳环境状态下。 1.3全进全出制防止不同周龄鸡之间相互水平传染,注意鸡场空舍期间的消毒措施。 1.4鸡场设院墙或栅栏,分区隔离,谢绝参观可以防止病原入侵,避免交叉感染,将社会疫情拒之门外。 1.5鸡场人员驻守场内,人鸡分离提倡饲养人员家中不养家禽,禁止与其他鸟类接触以防饲养人员成为鸡传染病的媒介。提倡夫妻宿舍,减少外出,保护鸡场安全。2 观念性生物安全措施: 依据安全理念制定的制度

3、及计划2.1净化环境,加强消毒,消除病原体,阻断传播链脏、净道分离,鸡苗、饲料、人员和鸡粪各行其道,场区内及大门口道路务必硬化,便于消毒和防疫;足够的空舍期及禽场消毒程序;毛鸡车严禁入场,要在2千米3千米外设置淘汰鸡场;清粪车入场必须严格消毒车轮,装粪过程要防止洒漏;装满后用蓬布严密覆盖,防止污染环境。种鸡场清舍期不小于8周,鸡舍要求无粉尘、无蛛网、无粪便、无垫料、无鸡毛、无甲虫、无裂缝、无鼠洞,彻底清洗、消毒3遍5遍。卫生检测合格后方能进鸡。生产人员隔离和淋浴制度;严格的门卫消毒制度;人员双手、鞋、衣服、工具、车辆、垫料消毒,外来车辆禁止入场;汽车消毒房采取冬季保温和密闭措施,冬季消毒池加盐

4、防冻(2.5立方米水/150千克盐);垫料消毒,防止霉变。进鸡前将垫料一次性进够,防止携病人入舍;饮水净化和消毒;带鸡消毒。2. 1.1 养鸡场生物安全及消毒程序空舍期,种鸡场一般不得少于8周;肉鸡场不得少于2周,20万羽以上肉鸡场不得少于20天。垫料一次性进够,用戊二醛或有机氯制剂充分喷洒混匀后装入透明塑料大袋中阳光照射12小时24小时,入舍。肉鸡场消毒程序。鸡舍彻底清洗后,用3%火碱水喷洒地面及墙壁;干燥后,用过氧乙酸或戊二醛喷洒消毒;用甲醛+高锰酸钾薰蒸消毒,上批鸡发生新城疫者,必须薰蒸消毒。肉鸡饲养期消毒。鸡场大门消毒池、鸡舍门口消毒盆、饮水及饲养员消毒程序按常规执行。带鸡消毒可用碘伏

5、,特别在28日龄以后,每周2次。2. 1.2 肉鸡饲养密度11只/平方米13只/平方米。表1 开放式鸡舍饲养密度参考(单位: 只/平方米)表2 封闭式鸡舍饲养密度参考 (28千克/平方米30千克/平方米)鸡只平均体重(千克) 1.25 1.50 1.75 2.00 2.25 2.30 2.50 2.75 3.00鸡只数(只/平方米) 24.0 20.0 17.1 15.0 13.3 13.0 12.0 11.0 10.02. 1.2 肉鸡饲养温度和温度控制起始温度31摄氏度32摄氏度(距垫料30厘米高度处),7天一个阶段降2摄氏度,至35日龄出栏时18摄氏度20摄氏度。鸡舍温度50%70%。2

6、.2 科学的免疫接种变易感鸡群为不易感鸡群2.3 周密的免疫抗体测,随时了解抗体消长规律,帮助指导免疫及疾病控制平日检测: 1次/月;冬季及产蛋高峰检疫: 1次/周;免疫临界值 ND小鸡 产蛋期 AI-H5开产前 产蛋高峰期 产蛋高峰后 72。2.4 产蛋高峰期应避免注射或气雾免疫,防止应急降蛋2.5 改善鸡场环境杀虫、灭鼠、防鸟;鸡场内不养狗猫、蛋鸡、观赏鸟、水禽和猪;灭蚊蝇、灭甲虫,防止虫媒性疾病(5亿个细菌/苍蝇,60多种病菌;甲克虫-马立克氏病、禽霍乱、异刺线虫及组织滴虫;蚊、库蠓-禽痘、住白细胞原虫病)。2.6淘汰死鸡和场内生产垃圾焚烧或深埋提倡集中无害化处理,严禁外卖。孵化厂出卖副

7、产品用一次性纸蛋盘,不用客户的蛋盘、蛋筐。2.7 禽场污水的集中深沉和消毒后排放2.8 鸡粪发酵池3 操作性生物安全措施3.1 精心饲养,减少应激每一次疾病的发生,必然存在饲养管理失当的原因。生产中80%疾病问题由饲料、通风、保温、光照和供水不当而引起;鼠患对产蛋鸡群的骚扰和应激;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减少应激,加强鸡群综合免疫力,是提高生产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3.2 正确诊断,兽医处方,科学用药,控制疾病群体预防,辅助治疗;利用药敏试验,选择最佳药物,控制剂量和疗程,不用原料药,少用抗生素,避免药残和耐药;有目的地科学使用保健药;推广试用有机酸、益生素、酶制剂和植物性添加剂。 一、良好的饲养管

8、理拒禽病于禽群之外对付禽病一定要以预防为主,干方百计避免疫病的发生。下述与预防禽病有关的饲养管理和卫生防疫措施,好比一条环状链条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使疫病无隙可乘。 1.自觉地执行与预防禽病有关的规章制度,减少疾病的发生2.养禽场地的合理选择和布局场地选择 远离居民点、禽场、屠场、市场和交通要道,地势较高,有充足和卫生的水源。养禽场应将生产区、销售区、行政管理区和职工生活区严格分开。3.全进全出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发病的机率比多日龄共存的禽场要少得多。4.家禽饲养环境的净化必须对家禽饲养环境的病原微生物进行彻底的净化。5.满足家禽的营养需要近年来家禽的营养缺乏病仍时有

9、发生。应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家禽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要,防止家禽营养缺乏病的发生。6.健壮无特定病原体的种苗应从健康无病,尤其是无蛋传递性疾病的种禽场中购进种苗,并且要经过当地兽医部门的检疫和认可。7.种苗的合理运送运输应激 受寒、过热、缺水、缺氧、挤压等从而引起死亡或受伤,以致对疾病较为敏感。夏季通风散热,冬季注意防风防寒;对确实需要长途运输的种苗,必须在36小时内到达目的地,超过36小时的最好安排在途中提供一次饮水。8.适时开食和饮水9.合理保温 、通风透气家禽的群体大,饲养密度高,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呼吸时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分,氨气过浓,氧气不足,这些均是激发疾病发生的有害因素。1

10、0.适当的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接近100%时,氨气和粪臭味很浓,各种霉菌迅速生长,家禽的抗病力下降,球虫病、曲霉菌病等很容易发生。相反,当禽舍空气过分干燥时,则尘土、垫料和羽毛满天飞,很容易激发大肠杆菌病和其他呼吸道病。11.适当的光照应根据家禽的种类、品种、品系、日龄、生产性能等确定合适的光照。12.避免过分拥挤当单位面积的家禽数量呈算术级数增加时,疾病的发生是呈几何级数增加13.充足和卫生的饮水在炎热的季节 、在家禽限饲时、停电或供水系统发生故障时、家禽长途运输等情况都是容易使家禽缺水的,应特别注意。饮水的卫生质量对家禽的健康也相当重要。供家禽饮用的水须符合人的饮用水标准。14.充足的垫料离

11、地棚养或笼养。15.避免或减轻应激如捕捉、搬迁、免疫接种,不适当的光照,氨气浓度过高,过分拥挤,无规律的供给饮水或饲料,饲料的改变,过热或过冷等均可引起家禽的抗病力降低而诱发其它的疾病。16.免疫接种根据禽病流行情况,适时地接种疫苗,使禽群对某些重要的传染病形成一定的抵抗力。值得强调的是,免疫接种虽然能使禽群对某些疾病形成一定抵抗力,但如果有毒力强的病原侵入禽群时,难免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尤其是对幼禽。17.预防用药对于一些药物预防有效的禽病,例如球虫病等可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一些预防性药物,防止疾病的发生。18.带禽消毒在禽群发生急性传染病时,一方面对禽群接种疫苗或投喂药物,另一方面对禽舍

12、喷雾消毒,以减少病原的扩散。定期对禽舍作喷雾消毒,可明显减少疾病的发生或降低感染的严重性。19.断嚎一般第一次可在雏鸡斯610日龄,第二次在12周龄,上嚎约剪去1/2,下椽约剪去1/3。20.严防工作人员传播疾病工作人员是传播禽病的最常见、最易被忽视、也最难防范的媒介,应严加防范。2 1.淘汰间和解剖室尸体解剖室应安排在较为偏僻的地方,由专人将病死禽收集运回解剖室。尸体剖检完成后,应对场地作彻底的清洁消毒,对尸体和污水作无害化处理。参加解剖的人员在工作完成后应清洗消毒,更换衣服鞋帽,然后才离开解剖室。22.孵房卫生从进蛋、熏蒸、储蛋室、选蛋装盘、孵化、出雏等均应单向流动,不得逆转运行,孵化用种蛋必须经过消毒才进孵化机,蛋盘、蛋架、孵化机和出雏机在每次使用后均应冲洗消毒。23.活体媒介物和中间宿主控制认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