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

上传人:a****c 文档编号:118778112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5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论书绝句一百首》复习题库(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 封封 面面 第1页 资料见第二页资料见第二页 复习题复习题 一启功先生介绍及其艺术表现手法(重点内容,一般考察启功简介,作品手法,艺 术表现等方面内容) 一启功先生介绍及其艺术表现手法(重点内容,一般考察启功简介,作品手法,艺 术表现等方面内容) 启功(1912) ,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北京人。历任辅仁大学、北京师 范大学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 社中央常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 、 启功丛稿 、 汉语 现象论丛 启功书法选 、 启功书画作集等。 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欣

2、赏与批评, 并不可能始终不变, 其间的变化有时便是否 定肯定否定, 或者肯定否定肯定的不断起伏变化的过程。 在现代书家 中,我对于齐白石和启功的书法便都经历过类似的理解过程。 启功书法的成就主要在于行楷方面。 先生于书法一直是沉浸在简牍一脉的 “帖 派”传统中。二王法帖、欧阳询九成宫 、赵孟俯胆巴碑 、柳公权玄秘塔 、智 永千字文以及家之米、黄,明之董其昌,还有淳化阁帖等,便是先生学书的基 础和几十年的主要值对象。以至有人称其书为“现代的馆阁体” ,据说先生对此欣彩笑 纳。众所周知,启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始终以一种近乎固定冲式样面世,确实显得单调 和缺少风格变化,体现了一种。动理上的趋稳定结构。

3、先生书法历来主张师法墨迹反对 取法碑版,对追求碑刻一脉的刀斧痕十分不以为然他有诗道: 少谈汉魏怕徒劳,简陵摩享未见遭; 岂独甘卑爱唐宋,半生师笔不师刀。 在诗中,先生明确提出“师笔不师刀” ,别诗中亦有“学书别确观碑法,透过刀锋 看笔锋”的名句,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先生的中法便保持了一种纯正的“帖”风。 先 生的人生智慧与文化眼光也此可见一斑。 从先生的大部分作品来看, 先生对于传统审美 的村验与理解主要是通过唐碑、 阁帖来进行的,区别于前人的馆阁书的重要一点, 就在于他还要“透过刀锋看笔锋” ,不是只从梨枣间讨消息,同时要以帖解碑,来理解 探寻笔法的真面目。 这是启功中法高明于翁方纲等前人的

4、地方。 这种学习方法与创作观 念当然自于先生精深的金石与碑帖学知识,也就是说身为著名学者、鉴定家的启先生, 书法的观念与他的考证思想至为密切。 这种别人雅以比肩的条件, 对于启先生书法来说 当然是极有好处的。它使先生的书法渊源有自,可以排除“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种种误 入歧途,可以直追古人书法的真貌所在,可以不强柔毫之所难。事实上,这些可能性已 经在启功书法中得到完善的体现。 但是, 这种过于视碑帖之学考据意义的书法实践, 同时也带来了书法审美视野上的某种局限性。 对于一些后天因素造成的碑版效果, 启功 书法概不纳入,先生喜欢明洁干净顾不喜欢斑驳苍毛。如比,先生是黄牧父,而不是吴 缶老。 先生对

5、于古典的沉涵与研究愈深, 就愈是不可能接受新东西我指的是新的审 现在对于碑学传统和清人书论的成见。对于“美学”问题的讳莫如深,除了体现出先生 的学者的谦虚胸怀, 似乎也流露出先生对于陵术思潮和文艺理论的某种冷漠态度。 这种 态度来自于先生对睑文化的精深广博的理解, 也来自于先生已然形成的文化心理习惯和 审美定势先生是由里到外的传统型文化人。 先生的主张与为人、治学都是极为传统的。先生的许多见解都与众不同,透机 锋: “正如我不喜欢吃辣的,但并不反对别人吃辣的,因为辣是一种趣味。由此联想到 先生的书法,与此口味不同的人可品出不同的道,或甜、或咸、或酸,就是没有辣味。 人康德说“审美是超功的” ,

6、又说“趣味无争辩” 。以启先生之谈饮食及于其书作,也不 得不说,启功就是他自己。他实而圆融碍。 展和艺术主精神的创造性价值来看,启功书法是“书法”的典型代表,先生一 惯主张的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是正确的传统书法规, 但是因此先生过于强调书写的技 术性、熟练化,便使先生的书法缺少了一种宏深的美学追和更高旷的艺术品位,时有千 篇一律之憾。 在书法家自身和作这一载体的统一性与自我完善乃至完美化方面, 启功书 法取得相当的成功。 那种纯推平和的艺术表现就像先生的品性为人一样, 无疑是十分亲 切的。亲切手和之中透着一种自我的高雅与夭矫不俗。 先生书法富于传统气息, 但更具有翩翩自得的个人风范文雅而娴熟、

7、 清冷而端 丽,不不履而极儒雅。实际上先生之作,佳者远过明清馆阁体之上,而不佳者实在是平 实得欠缺风韵气象。 虽然如此, 也不影响先生书法作为现代古典派的代表性的大家地位。 那种清雅的文品格书卷气息现当代书法没有几家。 然而, 启功先生书法的余韵实在 有点过于直白有类白居易诗了?但不于我素所敬重的启先生而言, 这苛求算不算堂突? 二了解一百首绝句内容(大致了解,不要求全部背诵,有能力背诵最好) 三临摹启功著名的作品 四注释中所相关的知识点(相关掌握)如下 文学注释方面要注意的知识点 二了解一百首绝句内容(大致了解,不要求全部背诵,有能力背诵最好) 三临摹启功著名的作品 四注释中所相关的知识点(

8、相关掌握)如下 文学注释方面要注意的知识点 1先秦时期: ( 先秦时期: (1)萌芽时期:)萌芽时期: 200322.“诗言志,歌咏言”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 199821a.“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 。 199213a.“诗言志”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 。 (2)儒家:)儒家: 1993-1.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作品的方法是 “以意逆志” , 提出的一个批评原则是 “知人论世” 。 19951.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提出“知人论世” 、 “以意逆志”的著作是: A.典论论文B.孟子C.荀子 (3)道家:)道家: 199821b.“大音希声”出于老子 。 1996-1.提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

9、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说的是 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 2汉魏六朝时期: ( 汉魏六朝时期: (1)两汉经学时代:)两汉经学时代: 1989-3.提出写赋是“雕虫篆刻” “壮夫不为”的人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扬雄 1997-10.提出写赋是“雕虫篆刻” “壮士不为”的人是: A.司马迁B.司马相如C.班固D.扬雄 200230.称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出自于汉书艺文志 。 20012.汉书艺文志中将辞赋分为四类。 (2)魏晋玄学时代:)魏晋玄学时代: 199118a.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较为系统的论文是曹丕(谁)的典论论文 。 1990-14.三国时期提出

10、“文以气为主”的文学主张的是曹丕(作者名)的典论论文 (文 章名) 。 19984.“文以气为主” ,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来的。 200323.“文以气为主”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论点。 19942.中国古代史学中对风格理论做出贡献的是: A.曹丕B.陆机C.司空图D.王国维 1997-9.我国古代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见解。 199213b.“诗缘情而绮靡” ,这句话见于陆机的文赋 。 (3)南朝:)南朝: 198912.诗歌声律的“八病”是沈约提出的。 200324.诗歌声律的“八病”说是沈约提出的理论。 19947.文心雕龙共 2 卷,50 篇。 1

11、99216.文心雕龙总述把无韵的文章称为笔,有韵的文章称为文。 1996-1.“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此语出自古代文论著作文心雕龙 ,作者为刘勰。 19985.“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 199814.提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是: A.曹丕B.陆机C.钟嵘D.刘勰 1993-9a.诗品的作者是钟嵘。 200248.“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是钟嵘在诗品中对张华的评价。 3唐宋金元时期: ( 唐宋金元时期: (1)唐代:)唐代: 200249 唐代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强调诗歌创作的兴象。 19941.在诗式中提出“妙悟说”的是皎然。 1990-15

12、.唐代的一位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僧人所写的一部有关中国诗歌理论的著作是文镜秘 府论 ,作者名叫空海。 20016 韩愈: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 1993-9b.二十四诗品的作者是司空图。 1987-3a.“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歌境界是司空图(人名)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 (2)宋代:)宋代: 199118b.古代“诗话”的第一部书是欧阳修(谁)的六一诗话 。 199217.“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 ”这段评语的作者是苏轼。 “摩 洁”指的是王维。 1996-2.南宋严羽以禅喻诗,在沧浪诗话中,提出了妙悟说。 1987-3b.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赞誉盛唐诗歌“羚羊挂角

13、,无迹可求” 。 “如空中之音,相中 之色,水中之月,镜子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1997-11.“诗别有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 至。 ”这段话见于: A.姜夔白石诗说 B.张戒岁寒堂诗话C.严羽沧浪诗话D.叶攀原 诗 (3)金元:)金元: 1994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中说: “曹刘生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列刘越石, 不敢横建安中。 ”这里曹指曹操,刘指刘桢,刘越石即刘琨。 198916.元好问论诗绝句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 。 “曹刘”指是曹操、 刘桢。 199113.“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奂例,合

14、著黄金铸子昂”这首诗 的作者是元好问,全诗充分肯定了陈子昂(谁)在诗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199218.元好问论诗绝句说: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 “沈宋”指的是沈 佺期和宋之问。 199415.元人方回编写的体现“格高”诗论的选本叫瀛奎律髓 。 1987-7.录鬼簿和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有关戏曲史料和理论的著作。 录鬼簿的作 者是元代的钟嗣成; 闲情偶记作者是清代的李渔。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 198713a.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的批改者是金圣叹。 19953.我国小说批评中,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和毛宗纲对三国演义的评点最为 著名。 200237.清代提倡“神韵说”的诗人是王士禛

15、。 198918.在清代“格调说”的代表人物是沈德潜, “肌理说”的代表人物是翁方纲。 19942.沈德潜提倡“格调”说,翁方纲提倡“肌理”说。 200250石洲诗话的作者是翁方纲。 198937.清代石洲诗话的作者是翁方纲, 随园诗话的作者是袁枚。 19952.清代的袁枚受明代公安派文学的影响在随园诗话中提出了“性灵”说。 19987.“性灵说”与“肌理说”的主张者是: A.严羽、王世贞B.袁枚、沈德潜C.袁枚、翁方纲D.翁方纲、沈德潜 199924.袁枚倡导“性灵”说,沈德潜倡导“肌理”说。 5晚清近代:晚清近代: 1997-4.主张诗歌要“吾手写吾口”的是黄遵宪;首倡“诗界革命”的是梁启超。 198920.梁启超提倡的“诗界革命” 、 “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运动,都是为了使文学 成为变法维新,启迪民智的工具。 1996-28.近代诗坛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是黄遵宪、梁启超。 1993-9.“诗界革命”的倡导者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黄遵宪 199228.清末陈衍认为古代诗歌“莫盛于三元” ,所谓“三元”指的是开元和元和、元祐。 1997-24.晚清陈衍认为古代诗歌“莫盛于三元” ,所谓“三元”是指: A.开元、元和、元祐B.开元、元和、元丰 C.元嘉、开元、元祐D.元嘉、开元、元丰 199829.晚清陈衍认为古代诗歌“莫盛于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