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

上传人:dzz****808 文档编号:118777125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269 大小: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69页
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69页
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69页
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69页
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2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近代河西地区国民教育研究1、相关定义1.1、()概念解析 1、慈善 在西方文化里,一般用两个词来表示慈善:一是”Charity” ,它源于拉丁文;另一 个词是”Philanthropy”,它来自希腊文。尽管他们基本含义相近,但是还是存在微弱差异。 “Charity”,它的含义包括:(1)为需要帮助的人建立的机构、组织或基金会,一般指慈 善机构;(2)给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的帮助、救济和施舍;(3)作为一种美德,对人的影响 3 分为两个层次。首先也是基础即启发人们对上帝的爱;其次在此基础上,在人际交往中表 现出对他人的仁爱、宽容和宽厚。而”Philanthropy”它的含义包括:(1)帮助穷人和那些

2、 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通过慈爱进行的支援和帮助等;(2)普世的爱;(3)为了改善人类生 存、生活状况而进行的慈善工作。随着词义的演变,这两者的使用也发生了变化:当语境 中更多的想要表达基督教文化中的”普世之爱”时,一般采用”Charity”;而想要表达现 代慈善的含义则更多使用”Philanthropy”一词。著名学者加里.贝克(Gary Becker)从经济 学的角度对”慈善”进行解释:”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和组织,那 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博爱。”1(P343)还有学者从文化角度对慈善进行解读 ”慈善”是”以相应的超功利信仰作为精神背景,在重视市场和财富的价值的前提下,

3、 运用体制环境为慈善事业提供良好的待遇和合理的运行机制。”2 由于目前对”慈善”一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笔者更倾向于这样理解”慈善”: 慈善属于道德范畴,慈善的发生是个体对他人发自内心的、给与爱和帮助的道德冲动的体 现,是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怜悯心以及为实现对他人的帮助而付诸的真实行动,是动机、 观念、行动、责任的一种集中体现。慈善是对在社会生活中遭遇苦难或值得怜悯的人,无 私奉献施以援助的一种崇高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慈善外延出来的”慈善 事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象征,是对社会资源进行的再分配。这 种重新分配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善良的心灵和利益的驱动。而现代

4、慈善关注的对象不仅 局限于传统的救灾济贫,还将教育、环境保护、文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纳入慈善的关 注范围。 2、慈善理念 慈善理念(又称慈善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哲学角度进行理解即社 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反应社会存在。慈善理念即对”社会慈善”这一客 观存在的一种反应,其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 必然产物。不同学者对”慈善理念”的理解不同:罗竖元、李萍认为,”慈善理念是个体 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各种观念 形态的总和,是反映人们对”类”认识程度和认识水平,并最终借助于同情心表现出来”。

5、 3简单来说就是慈善理念作为一种社会共识存在,在指导民众对慈善持有基本一致的价值 判断的基础上,将同情心、怜悯情感和奉献精神结合起来并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使民众 在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出于同情心而甘心给与,出于责任而甘愿做出一定牺牲的精神。孙 岳楠认为:”慈善理念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慈善的认识、判断、感知能力以及由此带来 的对有关慈善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公民慈善理念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受经济、教育、文化、 宗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长期形成的。慈善的非强制性和自愿性决定了公民慈善意识 自觉性的必要性。”4诸昕雯认为: “慈善意识是指在外部环境提供给个体诸多有关慈善 的感性素材的条件下,由个体的慈善知

6、觉引起的,从慈善认知到慈善情感倾向、慈善动机、 4 慈善行为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综合。从这一概念的外延来看,它包括了个体基于自我反省 之上的对他者生命的关照意识、对财富的分享意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5李鹏认为:现 代”慈善理念”包含两个基本观点和一套逻辑体系:”公民权利”的观点和”博爱”的观 点,鼓励财富创造与否定奢侈享乐并重的思想体系。6(P197)在他的观点中将”慈善理念”上 升为公民的一项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并认为国家作为一个社会有机体,应该做到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慈善理念”的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受到内部和外 部两种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

7、的对”慈善”这一事物的知晓、理 解、感知的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不断内化从而提升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慈善理念可分 为三个层次:一是对慈善或是慈善事业理解的认知层次;二是参与慈善活动意愿和动机的 态度层次;三是将慈善活动内化为社会责任感的责任层次。通过对慈善理念的层层升华和 递进,加深对慈善的理解,培养爱心,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以慈善认知 带动慈善实践,以慈善实践提升民众参与公共事物的能力,以参与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在慈善认知、慈善实践、民众参与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促进慈善事业的良 性循环发展。 3、现代慈善理念 现代慈善理念强调”慈善是一种公共行为7”。现代慈善理念涵

8、盖的内容比较丰富: 从慈善理念对个体影响的程度来看,既包括个体自觉意识下表现出来的爱心、善心、 同情心又包括付诸于行为的理性奉献、志愿服务、相互爱护和帮助还包括进一步升华的社 会责任、乐于分享的财富观、助人为乐的幸福观等。以下从爱心、理性奉献、社会责任、 财富观、幸福观等方面简要说明: (1)爱心、善心、同情心 爱心、善心与同情心一样,是”慈善”的本源所在,体现人内心对”同伴”“群体”“类” 的关心和爱护。著名哲学家休谟曾说:”慈善(既是伴随着爱的那种欲望)是对于所爱的 人的幸福的一种欲望和对于他的苦难的一种厌恶。”8(P420)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中讲: “我若将所有的接济穷人,又舍己叫人

9、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由此可见,”爱” 是”慈善”的前提和基础,”慈善”是”爱”的一种自然流露,失去”爱”为支撑的”慈 善”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慈善”,只能是某种意义上的”伪善”。因此,爱心是现代慈善理 念最基本的内容。 (2)理性奉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慈善理念可以等同于无私奉献精神,从这一层面可以将其视为利 他主义的一种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慈善离不开人们的奉献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和公民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崇尚一种理性的奉献,而不是盲目的、不计后果的行为。失 去理性作指导的奉献将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同时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以在现代 5 慈善理念中不仅呼唤奉献,更多的还是

10、呼唤理性奉献。 (3)社会责任、财富观、幸福观 第一,社会责任观。现代慈善理念将自觉承担和履行慈善义务和权利视为现代慈善的 应有之义;将以”慈善”名义对悲惨遭遇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视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 任。在现代慈善理念中,个人善行从现实层面可以理解为对道德进行诉求,从更深层次可 以视为个人勇于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的表现。”从个人美德到公共责任的跨越,使慈善 从恻隐之心的偶然冲动转变成为在责任驱使下的平常行为”9。 第二,乐于分享的财富观。现代慈善理念作为观念的一种特殊表现方式,在现代市场 经济的作用下,与民众的财富理念紧密相关。”财富本身是好东西,所以人人都想要,但 是只要财富而看不到其他

11、价值,就连财富本身也变成了无意义东西。显然,财富的意义就 在于它能够用来实现其他价值,如果只是用来实现自身,就把财富本身荒谬化了”。10(P123) 将财富真正转化为价值的方式就是贡献自己的财富与他人分享、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现代 社会将财富观归结为:个人财富与社会财富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即个人财富的创造 离不开社会财富提供的有利环境,社会财富是个人财富不断累积的必然结果。因此在民众 慈善理念培养的过程中,应使民众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使民众能利用好自己手中的财富去 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它创造出更多社会价值;用财富回报社会,用财富塑造崇高的人格、 享受分享的快乐,这是现代慈善理念培养的重要内容也

12、是现代财富观的终极意义。 第三,助人为乐的幸福观。帮助他人是一种给与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施助主体往往 会感到快乐、满足,因此是一种幸福的行为。其实追求幸福是人一生的永恒主题,但是幸 福往往很抽象,不能用言语表达,但可以通过具体事物加以表现。”幸福感虽然不可说, 但通向不可说的事情的方式却是可说的,关于这一方式的问题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于 是,对幸福的追问就可以转换成对获得幸福的方式的追问”11(P26)。因此,”最简单的意义 上说,幸福生活等于创造性的生活。”12(P31)对施助者来说,通过帮助他人的行为使幸福感 这种抽象事物转化成具体的、可获得幸福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培育民众慈善理念中,倡导

13、 助人为乐的幸福感,提倡”创造性生活”的理念,使之为慈善事业服务。 从现代理念的内容引申出现代慈善理念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公共性。”现代慈善观念认为,个人之所以行善,不是简单出于做好事的动机, 而是个人承担对他人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表现”13。这里所说的公共性强调的是一种公共意 识,即”为了一切人,不为任何人”。 第二,专业性。现代慈善事业首先解决谁来组织和管理这种程序或制度等问题,所以 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如各种基金会和慈善组织便成为现代慈善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要求 民众的慈善理念中具有一定的专业意识,这里的”专业性”不仅包括对慈善含义、相应法 律法规的理解,并重点强调现代社会中从事慈善需要掌握

14、的包括经济学、法律、社会工作 等知识和技能,从专业层面来理解就是要求慈善要科学运作、专业助人。 第三,平民性。邓胜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政府组织研究所所长,他认为: 6 “慈善不仅是富人的事,也需要平民来做,是公共参与的问题。.从世界普遍潮流来 看,慈善事业的主要来源应该是公众个人的小额捐款。慈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那 点儿钱,它的本质在于其理念和道德教育,就是为所有有爱心的人,提供一个奉献的平台 和机会。这才是慈善的真谛。”14慈善理念的平民性强调慈善事业的公共参与力,同时, 慈善理念的平民性也要求慈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等关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恩赐与施 舍。 1.2、概念界定 何为”国

15、民” ? “国民”这一概念,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据左传昭公十 三年中记载:”先神命之,国民信之。” ?此时的国民大体上与”臣民”、”庶民”同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民”主要是从円本传入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指出:”具有某国国 籍的人是这个国家的国民。”在近代,国民是一个与人民、公民混同的概念。而近代意义 上知识分子提出的所谓的”国民”,包含国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及国民自身应该享有的权 利和履行的义务等内涵。 2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何为”国民教育” ?大体上来说,塑造”国民”的教育即为国民教育。民国时期学者 杨汝熊指出:”凡是一个国家所属的人民,不问男女,不分老幼,不论职业,都是这一国 家

16、的国民。国家所应施给其全体国民,亦即健全国民所应接受之基础教育,即为国民教 育。”?教育大辞典中这样涂释:”国民教育亦称公共教育。指国家为本国国民(或 公民)举办的学校教育。”张乃璇则强调:”所谓国民教育是利用政教联系,义社教合一 等方式,来把人生最低限度所必需的教育,普及到全国国民,使能充实其生活,认识其国 家,坚强其国民性,以便建设现代化的国家。”?尽管不同学者对国民教育内涵的认识不完 全一致,但就其基本内涵来说,都是指国家为民众提供的教育。在近代,国民教育与义务 教育、公民教育、民众教育概念交织在一起,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先辨析国民教育与其他 各种教育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义务教育 所谓义务教育,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 免费的学校教育” ?。就国家层面来说,凡是儿童达到学龄时,国家有义务给予适龄儿童 最低限度的教育。就人民层面来说,儿童凡是达到学龄时,享有获得国民最低限度的知识 和技能,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