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

上传人:七****) 文档编号:118774494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白蜀道难优秀教学案例一、指导思想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他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李白及其诗作的特点。通过多样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作的情感,感受诗歌的声韵美,意境美,情感美。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我将此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定为诵读,在指导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背诵全文。此诗相对于以前学过的一些古诗而言,生字较多,篇幅较长。学生可能有畏难情绪,只要找到有效的方法,同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教学实录及解说1)导入师: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将其中的名句背出来。生1:赠汪伦。桃花潭

2、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2: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生3: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生4: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师:那么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呢?生1: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2:还有瑰丽神奇的想象。生3: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语言热情奔放。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就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你们想知道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如何评价李白的吗?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他又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清新俊逸”也是对李白诗风的概括。(评价: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唱戏前的锣鼓一样,

3、未开台先叫座。我的导入虽简单,但联系了已有的知识,激活了学生的记忆,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在已经学过的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李白诗作的特点和风格。)2)形式多样的诵读第一遍:听读,听录音,校正字音句读错误。第二遍:跟读,读完后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师:课文中哪一句话出现的次数最多?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突出蜀道难行的?生:三个方面高、险、战祸之烈。(评价:前两遍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解决并疏通字词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我的板书是一条斜线,如同高耸入云的蜀道。线下端写着“蜀道难”,线上端板书“难于上青天”。)3)研读、评读、品读1、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诵读第一

4、段,然后再请他说说为何这样诵读。之后其他同学点评。生1:读第一段生1:诵读理由:开头“噫吁嚱”四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蚕丛及鱼凫”等四句写蜀道历史,要用舒缓的语气;“地崩山摧壮士死”应读快,读出气势,最后写青泥岭的曲折盘旋和登山者的情态,应读得较慢,突出人们的无可奈何。师:说得很好,在诵读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生:重音、感情、停顿、语调、节奏(语速)。师:请大家试着划停顿、标出重音。古诗文中的停顿一般来说是三言一顿、四言两顿、五言三顿、七言四顿。请同学们再次试着自由朗读一遍。2、师:哪些语句表现蜀道高的特点呢?说说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生1:“蚕丛及鱼凫”四句写蜀道闭塞,暗含着高山险阻之

5、意。生2:“西当太白有鸟道”用鸟道烘托山高,用五丁开山传说写出蜀道来之不易。生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运用“六龙回日” 的神话烘托山高,同时以水险衬托山高。生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运用了反衬手法,衬托山高。生5:“青泥何盘盘”四句,运用了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写人在山顶摸到星星以及抚膺长叹的情态衬托山高。(评价:此环节让学生将内容的理解与前面讲过的李白诗作的创作风格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了。)3、看蜀道的图片(评价:此环节旨在通过图片欣赏,给予学生更直观的视觉感受,营造良好轻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

6、想象的翅膀,对诗中的画面加以想象。想象太白鸟道、五丁开山、想象六龙回日、冲波逆折,想象黄鹤难飞、猿猱愁度,想象青泥曲折、行人情态。(评价:诗歌的写作需要想象,朗读和理解诗歌同样离不开想象。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想象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研读第二段1、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诵读,并谈谈你是如何处理的。生1:读生1:此段开头“问君西游何时还”两句读出询问的关心语气;“但见悲鸟号古木”四句应以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悲凉之感。“连锋去天不盈尺”四句要快速昂扬,读出气势,最后两句应读出感叹和反问的语气。师:哪些语句写出了蜀道

7、之险?生2:“但见悲鸟号古木”四句。师:这四句选取了哪些意象?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生2:意象有悲鸟、古木、子规、夜月、空山。为我们渲染了空寂荒凉的气氛,有力烘托了蜀道之险、之难行。生3:“连峰去天不盈尺”四句也写了蜀道之险。师:这四句又选取了哪些意象呢?生3: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砅崖转石。师:请同学们用电影镜头取景的角度对这一画面加以想象。首先是一个“连峰”的长镜头,然后是枯松的特写,接着“飞湍瀑流、砅崖转石”让画面动起来。整个画面形象声音俱全,有静有动,有声有色。5)研读第三段。师:此段应该怎么读?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生1:诵读。生1:“剑阁”句要读出“峥嵘而崔嵬”的气势,中间

8、四字句应快速读出险恶,结尾要“慢读”,读出感叹的语气。师:此段写战祸之烈,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这样写的意图?生:从“问君西游何时还”、“侧身西望长咨嗟”可知作者写此诗时可能在长安,写诗目的可能是送别友人。写蜀道难行、蜀地战祸惨烈,劝友人别去蜀地。师:分析得很好,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安史之乱,证明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6)齐读课文,联系已学过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出现的反复语句,说说文中多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有何作用?生1:“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贯穿全文的主线,反复出现起强调作用,可以形成

9、一唱三叹、回还往复的作用。生2: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咏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一叹高,二叹险,三叹战祸之烈。生3:此句既是咏叹的主体,又是诗意的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7)总结全文作者运用多种手法如神话传说、夸张衬托、借景抒情写出了蜀道的特点,蜀道确实难行啊,今天,我们的铁路不仅穿越了巴蜀,而且天路通到了青藏高原。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更是“地灵人杰”!三、教学反思与学生共同诵读和研讨完蜀道难后,我颇有心得。我认为这次课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氛围轻松而热烈,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温故而知新,在教学新课之前联系已有的知识。我在导入时,联系到学过的

10、李白诗歌,既是复习,又是引入新课,同时为后面分析本课运用的艺术手法做了较好的铺垫。在理解反复出现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时,联系到学过的诗歌中的反复手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也为以后的诗歌学习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2)教学于法,诵读为本。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文言文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自然成诵才行。”可见诵读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在诵读时要讲究形式多样。我采用了听读、跟读、个人读、齐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特别是评读和读后的想象,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增强了读书的效果。3)板书有纲举目张,画龙点睛。我的板书简洁明了,又形象直观,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色。这堂课整体上是成功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让我迷惑的地方。比如结尾处我在一个班教课时,没有将青藏铁路的通车提出来,在第二个班我加上了这么一个收尾,我的目的是想与“蜀道难”对比,让学生感受人类力量的伟大。这样的拓展是否是与课文联系紧密的拓展,因为现在几乎每次语文课中都有一些拓展,似乎成了一种思维的定势。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现得不够明显,很大程度上还是由老师牵着走,如何让学生更自觉地自我探究,这也是我课后思考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