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18773493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考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作业一答案。一、解释下列词汇1、 存款货币:可以发挥货币功能的银行存款,是现代信用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存款种类繁多,流动性差异大,流动性不同的存款货币被划归到不同的货币层次,流动迟到最强的存款货币是通过开立支票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2、准货币:可以随时转化为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代表社会潜在购买力。3、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货币材料、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4、无限法偿:货币具有的法定支付能力,指不论用

2、于何种支付,不论支付数额有多大,双方均不得拒绝接受,是有限法偿的对称。5、格雷欣法则:金银复位制条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制当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即良币,被溶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6、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1994年7月在“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建立的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中心内容是以美元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和固定汇率制。7、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1976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

3、渠道调解国际收支。牙买加体系对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8、外汇:是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概念是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我国外汇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外汇由外国货币、外币有价证券、外币支付凭证和其它外汇资金构成。9、汇率: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表现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10、直接标价法: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直接标价法,我国目前也采用直接标价

4、法。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越高,单位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国货币越多,表示外币升值本币贬值;反之则反之。11、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12、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13、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14、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15、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

5、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16、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为保证自已对债务的索取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可以作为购买手段流通转让。17、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18、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19、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20、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具体形式报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

6、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租赁和直接投资等。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21、利息: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式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22、利率:是借贷期满所形成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殖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23、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贷放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是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24、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

7、用的结果。它强调在利率决定中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二、判断正确与错误1. 2.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单项选择题:1.C 2. B 3.D 4.D 5.A 6.A 7 .C 8.C 9.C 10.C 11.B 12.D 13. C 14. A 15. B四、多选择题:1.AE 2. BCDE 3.AD 4.DE 5.AB 6.ACE 7.BC 8.ACE 9.ACE

8、 10.AB 11.ABD 12. ABCDE 13.BCE 14.ABE 15.ABCE 五、分析思考题:1、 为什么说货币是价值形式和和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P学习手册8页)马克思的货币起源学说揭示:货币是价值形态与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史的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因为商品的价值是通过交换来表现的,因此,随着交换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形式。原始公社阶段,在公社之间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当时生产力水平低,可用来交换的剩余产品还不多,随着一些偶然的交换行为的出现,价值也就偶然地表现出来,产生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用

9、于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一种物品不再偶然地同另种物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种物品相交换;这时,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不再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与之相交换的物品上,价值形式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阶段,交换已经成为一种经常发生的行为。交换物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这时,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产生了很多困难。这就迫使人们采用迂回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众多参与交换的物品中,人们逐渐会发现有某种物品较多地参与交换。并且能够为大多数人所需要。于是人们就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这种物品,再用它去换成自己想要的物品,从而这种物品也就成为交换的媒介。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发展为利用某

10、种物品充当媒介的间接交换了。与此相适应,价值表现形式也发生本质的变化:不再是一种物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其他许多物品上,而是许多物品的价值经常地由一种物品来表现,这个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就是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 从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 第一、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它并不是从人类社会产生就有的,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商品和

11、商品交换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的,所以货币的根源在商品本身。 第二、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人们发明或协商的结果,它是在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为适应交换的客观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等价物中分离出来的。 第三、货币是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价值形态和商品生产与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2、为什么要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划分货币层次是指以流动性为标准,对流通中各种货币形式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划分为不同的范围。 中央银行之所以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统计货币量是由当代信用货币的构成特点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需要决定的。 在当代信用货币制度条件下,货币是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

12、成的。其中现金是指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钞与金属硬币,存款货币则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银行存款,包括可以直接进行转帐支付的活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等。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货币都代表了一定的购买力,都是信用货币的构成部分。但是如果将它们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计算并不妥当。因为它们在购买能力上是有区别的。现金和存款货币中的活期存款是可以直接用于交易支付的,而其它存款要成为现实的购买力还必须经过必要的手续,因此,流动性不同的货币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形成的购买力强弱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同时对中央银行来说,它对现金、活期存款和其它存款的控制和影响能力

13、是不同的,中央银行必须根据不同的货币层次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效地调控货币量。 因此,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计量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措施。 3、现行信用货币制度有何特点?(书P27页)4、汇率是如何决定的?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制度?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不同。金币本位制下,两种金属铸币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是决定两种货币汇率的基础。外汇市场上货币供求变化也影响汇率水平,但波动的幅度受到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市场实际汇率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出入点之间上下波动。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下,货币汇率

14、由两种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即法定平价决定,汇率波动幅度不再受黄金输出入点的限制,各国政府运用外汇平准基金稳定汇率。信用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比较复杂。按照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信用货币制度下纸币是价值的一种代表,两国纸币之间的汇率应由两国纸币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决定。西方其他经济学家分别从购买力平价、心理因素以及利率平价等多种角度来说明汇率的决定。1994 年 1 月 1 日以前,人民币汇率是由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制定、调整和公布。 1994 年 1 月 1 日之后,我国实行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人民币汇率的基本决定因素是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同时受中央银行的管理与调控。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

15、度还不高。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所谓“单一的”是指把改革前的官定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合而为一。 1985年以后我国实行的是官定汇率和外汇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1994年的改革将两种汇率并轨,形成了单一汇率。所谓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主要是指:( 1)指定准许经营外汇的银行,即外汇指定银行,在全国外汇交易中心,按照市场交易规则买卖外汇;(2)汇率波动超过政府认定的一定幅度,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买卖外汇入市干预;(3)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当日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4)各指定准

16、许经营外汇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对客户买卖外汇。 5、何谓利率市场化?结合我国利率改革的进展情况论述其必要性。答: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与利率管制相比较,利率市场化强调在利率决定市场因素的主导作用,强调遵循价值规律,真实地反映资金成本与供求关系,灵活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杠杆作用,因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利率决定机制。要充分发挥出利率对经济的作用,需要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金融经济发展的要求与重要内容。但是,实现它需要一定的条件与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严重的通货膨胀、猖獗的投机倒把和高利贷活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管制措施,其中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