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769289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拼贴北京奥林匹克体中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高媛、陈晓鹏、卢松楠、王文烨(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0701班)摘 要: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是北京市承办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点,这里经过了详细而周到的规划及设计,并在2008年成功的举办了奥运会。奥运会过后,这里成为了一个市民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介绍并分析了奥林匹克中心区的规划、运行及发展情况,并结合自身体会,提出一些见解。关键词:奥林匹克中心区 中轴线 龙形水系 鸟巢 水立方 国家会议中心 下沉庭院 奥运村0 前言1983年,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将中轴线北端规划为集文化、体育、会展、

2、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城市功能区。自申奥成功以来,奥林匹克中心区进行了一系列规划和建设。建成了以国家体育中心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核心建筑的大型公共体育赛事活动场所。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后,这里喧嚣褪去,已然成为一大片市民户外活动空间。1 奥林匹克公园简介及区位分析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图1),总占地约1159公顷。其中,中心区占地约315公顷,由中心区、森林公园,奥体中心,民族园等部分组成(图3)。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不仅是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区域,也是北京未来城市发展中规划的核心功能区之一。图3图2图1场馆的规划设计,既要有利于奥运体育比赛,又要充分

3、考虑赛后利用,便于赛后开展问文化、体育、会展、商贸、旅游、娱乐等活动。奥林匹克公园过去为大屯乡和洼里乡的范围。(图2)洼里因地势低洼得名;而大屯因为宋辽古战场宋军屯粮之处得名。此地原为农田,1960年代被规划为科学城,建设了917大楼,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几家研究所在此办公。由于此地为奥运预留用地,北京申办2000年失败后没有在此进行任何建设,因而成为流动人口聚居的区域,甚至一度为废纸交易的市场。图4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选址与城市紧密结合,处于一个战略上的位置。北京国家奥林匹克总体规划旨在满足奥运会馆功能基础上,给予北京城中轴线的新的延伸。天安门广场与紫禁城确定了北京城中轴线的南起始点,沿中轴线附近

4、坐落着举世闻名的天坛,景山。奥体作为北京中轴线向北的延伸,奥体公园的景观设计延用了北京城的规划与景观设计原则,城市棋盘式网格通过贯穿公园南北轴的有序景观被延伸至公园内。这套网格止于森林公园广场,在这里,城市融入自然(图4)。2 奥林匹克公园地块分析中心区占地约315公顷,主要用于体育、文化、会议等12方面用途(图5)。体育设施集中分布于南部,绿化轴线和龙形水系形成的两条景观带串联起其它附属用地。中心区留有较大比例预留用地区,便于奥运后的开发和利用。图53 道路交通系统分析奥林匹克中心区地处北京交通环线与放射形高速路交叉比较密集的地区(图6),交通较为便捷。中心区附近的路网稠密,四通八达,与各环

5、线和高速路连接方便。图6三条地铁线,两条高速公路,以及多条城市主干道经过奥体中心区,可方便到达中心区。公共交通除地铁以外,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于此,使得该区域更利于公共交通(图7)。图7该区域之所以能形成如此发达的道路交通系统,与奥运规划密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该区域原有路网就已很发达,新规划建立在原来的较好基础上,为该区域的道路交通锦上添花。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如此一来,奥运中心区原有的带动城市欠发达地区发展更新的契机便不那么显著了,试想,如果奥林匹克中心区设立在北京城市欠发达地区,如北京南部,那么,该区域一定会为南部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4 开放空间分析奥林匹克中心区的开放空间(图8)在总体上占

6、有很大的比重,除了在建筑周围留下一定尺度的空地外,中心区最大的特点是延续了北京中轴线的特点,形成了贯穿整个中心区的南北大通廊。通廊宽约60米,是纵贯整个中心区的交通大动脉,奥运场馆纵向分布在其两侧。可以想象在奥运期间人流高峰时这里气派恢弘的场面。另外在这条通廊的东侧,一条月牙弯形的水域与其并行,二者将中心区划分出了宽窄不一的变化的地块,这样使得中心区的开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活泼。图84.1 天际线分析图9在整个奥林匹克中心区,没有特别高耸的建筑,使得活动在其中的人们拥有非常开阔的视野(图9)。玲珑塔作为园区内最高的建筑,其本身在设计上也尽量显得通透和虚化。行走在中心区中轴线上,东侧分布的7个

7、地下庭院消隐在人们视线中,使得鸟巢成为了绝对的主角。中轴线西侧的建筑大致平行排列,平且在高度上较为统一,形成一种秩序感。沿轴线向北望可以看见最北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起伏的山林,向南望则是一望无尽的北京中轴线,这也是最为壮观的一个视角。4.2绿化分布分析图10中心区的绿化主要分布在中轴线两侧,形成一条南北向的景观视觉通廊,通廊连向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化带也随着向北在面积上有扩大的趋势,使得中心区和森林公园在交接上过度自然,轴线的消隐也不显得突兀(图10)。4.3重点地块分析奥林匹克中心区下沉广场图11奥林匹克中心区下沉广场(图11)位于中轴线与龙形水系相距最近一块狭长地块。这块地被分成了南北向纵向

8、排列的7个下沉广场。这7个下沉的广场在地平线下串联并在地平线上由不同的入口并联起来。下沉广场低于地面9米,人们可以从这里平行地进入地下空间,在下沉广场周围也有若干通往中心区地下空间的入口。由于下沉广场的划分,使得七个广场中的每个广场在尺度上相对于地面上部分大幅缩小,形成宜人的空间。以四号院为例, 30米*60米的地块,建筑面积还占到大约百分之三十,这样的尺度接近传统北京城市建筑空间尺度,与地坪以上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7个下沉广场每个被赋予了一个主题来展示北京某个方面的文化(图12),这样的空间尺度也适合塑造这种文化氛围。人们行走在地平面以上,可以俯视到整个下沉庭院的景色,也使得游览过程更加生动

9、。不仅如此,这里是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一个交通纽带。人们在这里完成由地上空间到地下空间的过度,也是超大尺度的地上仪式空间向传统北京城市空间尺度的转换,丰富了整个奥林匹克中心区中的空间的组成。图125 停车系统分析奥林匹克中心区附近分布着多个停车场(图13),驱车前往无论在哪个方向都可以方便停车,减少了出现停车拥堵现象的可能。除此以外,多处出租车站点、公交站点,可将人流及时疏散。图136 人流分析中心区完全开放后,观众可以更为自由地进入该区域。由于穿过中心区的城市道路全面开放,自驾车进人和穿越也成为可能,因此原来奥运期间人流较少的位于中心区东北和西北的几十城市变通道口也连渐开始

10、增加活力。但由于北部缺乏相应活动与功能,区内人流较奥运前更向南部集中。由于多数游客依然采取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区,所以主要的几个交通通道依然和奥运期问相同。其中的主要路径也与奥运期间相似。7 后奥运时代的空间转型图14总结奥林匹克中心区空间形式,即超大尺度,仪式性,纪念性的广场型空间。这种空间形式虽然在奥运会期间起到了承办大型庆典及赛事的作用,但是对于赛后的利用造成了很多问题。首先,较大尺度空间对于步行不利。其次,大空间、仪式性使人感到单调,压迫感强。对于中国百姓追求空间有变化、趣味、惬意的文化心理造成冲击。为什么非要建造这样的空间呢?经过我们分析,得出了一个商不确定的结论。首先,轴线、龙型、大尺

11、度广场这些形式都力求体现中国气派的古老文化。这反映了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思想,而这种祖先崇拜思想又催生出对古代社会秩序的崇拜,这种崇拜的一个表现就是对封建天朝大国情节想往,而这种思想正是来源于当前的统治阶级。因此我们找到了原因,即统治阶级的意志左右了奥林匹克中心空间的形成(图14)。后奥运时代的空间转型奥林匹克中心区如何进行空间转型呢?目前奥林匹克中心区不是城市的本质性空间。北京的本质性城市空间,是市民化的、可渗透的。奥林匹克中心区需要逐步从一次性非本质性城市空间转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本质城市空间。一个城市的空间应该体现市民性,而不应是统治阶级的一厢情愿。未来能否与城市空间紧密结合,带动城市空间更新,取决于它所遵从于的意志。参考文献:奥运行动规划朱小地北京城市中轴线与奥林匹克公园J建筑技术及设计,2008,36 ,(12):9298.付思量,朱文一.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城市活力研究. J北京规划建设,2010,(2):8993.格伦瑟尔,胡以志.新自由主义管治下的后奥运规划与开发:以悉尼奥林匹克公园为例. J国际城市规划,2009,24(1):566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