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

上传人:七****) 文档编号:118764774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摘 要:伊林柯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把“意识”的起源和意识应归于何处的问题称为“意识难题”。为了解决“意识难题”, 伊林柯夫批判地考察了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认识论, 创造性地将斯宾诺莎的“实体”一元论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在考察哲学史的过程中, 伊林柯夫发现“意识难题”未被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观念”与“概念”进行本质的区分。从“观念”到“概念”, 是思维逻辑的上升, 是由“感觉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具体”只能产生并形成于人的生产活动过程中, 伊林柯夫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很好地论证了“意识”的本质问题。伊林柯夫不仅从哲学层面, 他还从心理学的角度

2、揭示意识的形成机制, 双向论证了意识的起源与本质问题。关键词:伊林柯夫; 意识难题; 思维逻辑; 心理学; 生产活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哲学史上围绕这个问题引起了持久的争论,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产生了不同的哲学流派。这个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也引起了持久的论战, 各个哲学派别对“意识”问题争论不休, 参与这场论战的中心人物有伊林柯夫。伊林柯夫是一位很有创造性的苏联哲学家, 而特殊的年代让他背负了太多的压力, 耗费了他很多的创造力和思考力。面对紧张的政治环境, 伊林柯夫不畏传统, 敢于打破教条和官方哲学, 对“意识”本质进行了深刻和独到的解释, 从多个角度论证了“

3、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机制, 为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伊林柯夫活跃于学术界并积极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 同各种修正主义做斗争, 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思想。在当时压抑的苏联学术界, 伊林柯夫的哲学思想就好比向一面死寂的湖泊中注入的一股活水, 推动了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为当时的苏联提供了打开新世界的窗口。一、“意识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艾瓦伊林柯夫 (Evald Ilyenkov) (19241979年) 是苏联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林柯夫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 从1953至1979年去世一直工作于苏联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他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的思

4、想有着深刻的研究, 对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哲学、逻辑学、认识论、历史哲学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论建树。围绕着自己的理论研究, 伊林柯夫的主要着作有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关于偶像与理念辩证逻辑:关于历史理论的文章列宁的辩证法和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以及艺术和共产主义理念:哲学与美学中的精选文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伊林柯夫的创作高峰期, 他写了很多具有深刻理论洞见的作品, 被称为后斯大林时代在理解马克思辩证法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苏联哲学家。尤其是他写的马克思资本论中抽象和具体的辩证法一书, 一经发表就引起了苏联哲学界研究马克思的热潮。在他的影响下, 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当时成为青年学者争相购买的手中读物。

5、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 政治上实行集权制, 经济上实行国家公有制, 而在思想上,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但当时的苏联学界, 在斯大林的高压政治统治下, 思想形态单一,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教条主义的理解。尤其是当时实证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盛行, 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压抑的政治环境、不自由的学术思想使伊林柯夫陷入苦恼之中, 而哲学家的责任感时时提醒他不能“沉溺”于教条的哲学思想中, 他要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唤醒苏联哲学的堕落。1954年, 伊林柯夫和另一位莫斯科国立大学的青年哲学教师被邀请就哲学的本质问题开展系列讲座, 就着这个主题讨论, 伊林柯夫写了很

6、多这方面的文章, 他把系列文章的标题定为“哲学的主题是思想 (thought) ”。这些文章一经发表便招致了诸多批判, 因为当时官方哲学所宣称哲学的主题是“存在” (being) , “存在”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想界。而此时伊林柯夫却标新立异地将其中的“意识”单独拿出, 当作哲学的研究主题。此外, 伊林柯夫还宣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只有“历史的唯物主义概念”。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分是斯大林在联共 (布) 党史教程中确立下来的, 它一度成为苏联哲学的“圣经”,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不容更改的。伊林柯夫却公开挑战当时的主流哲学观, 因

7、此受到“正统唯物主义”的攻击。他的反对者们也是利用他的这一“把柄”, 在后来的政治环境中不断加害伊林柯夫, 给他冠以“修正主义”罪名并停止了他的教职。压抑的政治环境和身心的折磨消耗掉伊林柯夫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致使他的后期作品远没有之前的创造性和深刻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 对伊林柯夫的打压达到了顶点, 伊利柯夫不堪打压与迫害, 于1979年3月用自己的双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终成为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伊林柯夫对“意识难题”的解读伊林柯夫对苏联哲学具有很大影响力, 苏联后期的哲学界中, 很多学者都是伊林柯夫的学生或者是深受伊林柯夫哲学思想启迪的人物, 对苏联哲学的创新与文化的复兴起到了重要作

8、用。伊林柯夫深受黑格尔影响, 强调辩证法的重要性, 他坦诚自己的很多哲学灵感都来自黑格尔哲学概念和思想的启发, 此外透过黑格尔哲学, 他对哲学家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使命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受黑格尔哲学影响, 伊林柯夫的哲学不免带有思辨哲学色彩, 这样的哲学风格一度使他遭受误解, 被冠以“唯心主义”的称号并受到攻击, 而伊林柯夫恰恰是想通过黑格尔哲学, 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伊林柯夫以“意识”为突破口, 围绕“精神”与“物质”关系的哲学基本问题进行考察。他具有创造性的哲学思想改变了传统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理论的教条式解释。和庸俗唯物主义、机

9、械唯物主义不同, 他不是单纯地注重外在物质或者人的精神某一方面, 而是着重研究了伴随着意识发展的人的活动对世界的改造。在伊林柯夫看来, 人的活动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 只有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人的活动, 才能理清人的本质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 进而揭开马克思哲学的真面目。伊林柯夫是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 他对马克思哲学的坚持和勇于打破教条主义的精神, 对苏联哲学界的复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下, 伊林柯夫就像苏联的一面透视镜, 为理解非常历史时期的苏联提供了一扇窗口, 更重要的是伊林柯夫的哲学对“意识”的本质和来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

10、提供了一种别有洞见的理解。二、斯宾诺莎和黑格尔双重视域下对“意识难题”的解决20世纪, 整个西方哲学界盛行实证主义, 强调自然事物、感觉经验的确证性, 把意识看作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实证主义后来发展为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等, 否定形而上学, 把一切符合经验科学和逻辑分析的命题看作是有意义的命题, 其他的都是伪命题。除此之外, 苏联当时还盛行马赫主义, 这种哲学派别既不承认物质也不承认精神, 而是强调人的感觉经验的唯一确定性, 直接走向了不可知论。除此之外, 其他不同的哲学派别在苏联各有影响, 还存在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不同理论派别纷争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的确证性问题的理解, 即物质与意识

11、间的关系问题。伊林柯夫为了扞卫马克思主义, 恢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理解, 提出了“意识难题”理论, 即“精神”“理念”“意识”等非物质的东西应该归于何种位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伊林柯夫着重研究了“意识”的本质、起源等问题。围绕着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史上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伊林柯夫反对唯心主义把“意识”当作一种精神、思想、心灵等纯粹主观的东西, 但他更反对像庸俗唯物主义那样, 把“意识”仅仅理解为通过人的大脑反映物质世界的心理现象。在伊林柯夫看来, “意识”既不是主观精神也不是简单的心理反映, 而是外在于个人的一种客观现实, 是人们在历史中形成的, 在社会规

12、范的条件下, 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行动的结果。这里要注意, 伊林柯夫思考“意识”问题的问题域与唯心主义或庸俗唯物主义的问题域是有所不同的, 唯心主义者和庸俗唯物主义者将“意识”问题放在“物质世界与它怎样在人的头脑中呈现”两者间的关系来思考, 而伊林柯夫则将问题转换为“物质世界与整个社会间的关系”来思考。这样一来, 整个问题的思考范式就发生了转变。马克思早就说过,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p505) , 而伊林柯夫抓住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把意识问题放在整个社会范畴进行思考。“意识难题”由来已久, 也是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 伊林柯

13、夫考察了西方哲学史对此问题的论述。他发现在哲学史上, 不管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都围绕着“身心二元论”展开, 而二元论的哲学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要么走向唯心主义, 要么就走向机械唯物主义的命运。伊林柯夫通过吸收斯宾诺莎的一元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创造性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概念, 避免陷入关于“物质”与“意识”二元论的死胡同。斯宾诺莎是近代西方哲学唯理论哲学家, 他吸收并改进了笛卡尔哲学思想, 发展了一元论的“实体”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都从斯宾诺莎哲学中吸收了很多思想, 尤其是他的“实体”概念和辩证法思想。斯宾诺莎哲学中的“实体”概念, 具有整体性, 它产生于自身并且

14、完成于自身, 它不依靠外在的任何事物而是自我发展的一个体系。“实体 (substantia) , 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 形成实体的概念, 可以无须借助于他物的概念。”2 (p3) 伊林柯夫曾评价斯宾诺莎说:“斯宾诺莎通过一个简单的思想转换, 解决了棘手的精神物理学难题。”3 (p152) 伊林柯夫受斯宾诺莎启发, 认为“自然”也是一个自足的体系。在辩证逻辑一书中, 伊林柯夫说:“人类总是在自然的整体中以一种自我证明的方式在活动, 我们把人们的这种活动通常称为思考。在人类中, 是自然在思考, 而不是某些特殊的物质、资源或原则从外面植入于自然。因此, 在人类中, 是自

15、然本身在思考, 它认识自身、感受自身并且自我行动。理性意识观念感觉意志等被笛卡尔称为思想形式的东西, 仅仅是从自然整体中分离出来并反映自然的特殊性质, 是自然本身的一部分。”3 (p178) 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伊林柯夫把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和政治解放联系在一起, 创造出自然与社会辩证发展的哲学观点, 而连接自然与社会的是人的生产劳动。由此, 伊林柯夫实现了对斯宾诺莎一元论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伊林柯夫也特别欣赏黑格尔辩证法思想, 但在当时, 尤其是在苏共二十大之后, 苏联流行“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它是在总结无产阶级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 吸收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

16、和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断然否定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 黑格尔辩证法是思辨的, 非科学的, 而马克思辩证法是科学的体系, 并试图把社会现实进行实证主义的分析, 把社会历史解释成经验科学。伊林柯夫不满于“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认为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思想有着紧密的理论渊源, 黑格尔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了巨大发展, 他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二元论”问题。在康德哲学那里, 二元论发展到顶端。康德认为, 知识的形成离不开先天的形式 (时间和空间) 以及范畴, 而人们对此关系之外的事物则得不到任何知识, 这也就是康德着名的“自在之物不可知”的哲学论断。康德哲学将现象界和本体界进行了截然的划分, 走向了彻底的“二元论”: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生活于自然界中, 人要服从自然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