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58353 上传时间:2019-12-25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6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新教材版(1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心旅心理培训中心 李金花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 概述 第一节 概述 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 文 化 人类学 心理学 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 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 社会意识的学科”(F.H.奥尔波特,1924) 第一节 概述 (二)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

2、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本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 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 概述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一).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习 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 决策行为。 B=f(P,E) (勒温,1936) B :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 : 函数关系 第一节 概述 (二).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 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社会心理 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验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

3、与其过去的经验 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和个体的人格特征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 (内隐、主观世界内隐、主观世界) )与社会行为与社会行为( (外显、客观存外显、客观存 在在) ) 是紧密相连,两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是紧密相连,两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 个人。个人。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个体社会化 社会动机 社会知觉 态度 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 群体凝聚力 个 体 人 际 群体心理氛围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群 体 自我意识 社会学习 社会影响 个体与群体 相互作用 社 会 风俗、时尚 民族心理特征 阶层、阶级 国民性 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4、(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 哲学思辨 经验描述实证分析 启蒙期 形成期 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世纪上半叶 知识点:人性的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 析。 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 (1)达尔文的进化论 (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 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 伦理原则 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

5、方法 (一)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 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 访谈法、问卷法 (三)档案法 三如何看待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一 社会学习论(班杜拉) (一)简史 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 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二)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三)观察学习(四过程:注意、保持、动作 再现、动机) (四).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 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 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6、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5.侵犯赞同命题 三符号互动论 代表人物: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 霍夫曼。 (一) 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 础;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 物本身; 3.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 意义 (二).主要观点 7个 四精神分析论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1.意识与潜意识 2.力必多(性本能); 3.快乐原则,现实原则; 4.生本能与死本能 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二).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 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

7、活 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 迹。 (三).新精神分析论的观学 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社会因素、文化 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 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社会化 社会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 第二节 社会化和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 社会化 一、概述 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先于个体存在。 概念: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 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 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 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两个方面 1、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 2、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

8、格 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明确生活目标和树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 四、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学校:是早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 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影响相对扩 大。 参照群体: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等提 供比较与参照标准。 五、几种主要的社会化类型 (一).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 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 语言包括语词、语音和其他意义符号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 语

9、言社会化在个体社会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二).性别角色社会化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 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 性(生物学差异),如遗传、性腺与外生殖器、 内分泌、副性征等。 性别(人格差异),两性在人格方面的差异。如 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 性别角色(社会行为),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态度 、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社会文化相关 。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认同 、模仿形成。学校与社会等给予进一步强化 (三).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 成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n主要表现在: 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道德情感 道德行为 (四).政治社会化: 个体学

10、习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 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n爱国意识发展的三个连续阶段: n国家形象阶段:以国歌、国旗、领袖为国家象征 n抽象国家观念阶段:以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 权利、义务,参与政治活动 n国家组织系统阶段:国际舞台的角色、国际责任 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 一、什么是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 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 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不同的人承担的角色不同,自 我形象不同,实现各自的目的。 二、社会角色分类 按照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照规范化程度:规定型

11、角色和开放型角色; 按照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照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 色。 三、角色扮演 n角色扮演包含三个过程: 角色期待:每个人都面临着社会的角色期待,如 偏离将引起社会的异议,甚至反对。 角色领悟:个体对社会角色期待的认识,并按照 标准塑造自我的过程。 角色实践:将领悟的内容实践,准确在社会上扮 演角色的过程。 四、角色失调 n角色失调:在社会中,每个人扮演角色时,可能出 现或面临矛盾、障碍,甚至失败,就是角色失调。 n内容: n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 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角色内冲突(同一角 色内的不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 n角色不清 n角

12、色中断 n角色失败 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 一自我 (一)自我的定义 自我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 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 认知。 自我 主我与客我 镜我 (二)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 反思自我 (三).自我概念的功能 3个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 (四)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0-3岁) 社会自我(3-14岁) 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 (五)自我概念的测量 6-7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 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包括地位身份与处

13、境身份。 (二)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 三自尊 (一)自尊的定义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自尊是高级需要。包括:1.对成就 、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2.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 詹姆斯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二)影响自尊的因素 亲子关系 行为表现(成绩)的反馈 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三)自尊的测量 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归因 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社会知觉包括对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 知觉。 1.对

14、自我的知觉 2.人际知觉(对他人、群体的知觉) 3.对行为原因的知觉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n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如8岁左右形成的 爱景图。影响配偶的选择。 n图式的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起聚焦作用。 影响记忆:易记住对其有意义或经历的东西。 影响自我知觉: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自我信息。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根据已有图式,接受与解释信息。 (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三). 认知者的情绪:积极与消极 第二单元 印象的形成和管理 一、印象及其形成的定义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 象。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人

15、或事物概念,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一)首因效应不熟悉或少见的人与近因效应熟悉、亲密的人 (二)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爱屋及乌 (三)刻板印象 。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n加法模式 n平均模式 n加权平均模式 n中心品质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实际情况。该模式认为,人们 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 体印象。譬如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 酷是消极的。 。 四 印象管理 (一).印象管理的定义 又称印象整饰和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二).印象管理的作用 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 ,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 (三).常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