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8747610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诗四首》精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四首 142 练习3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苏东坡评价陶渊明说:“其诗质 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诗质朴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 唐诗风的先河。平淡的口语和醇厚的 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但使愿无违”的“愿”是什么( 有什么深层内涵)? 要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的 生活,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要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 。 本诗写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 诗人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同时也 表现了他不在污浊的社会失去自己 的独立人格和高尚情操的愿望。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 整体。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 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 的隐居生活。 官场污秽,而终获补

2、偿的快慰;生活贫 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 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 在他的田园世界中,他终于找到了尊严 、平等、内心的满足。这也是陶诗平实、质 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使 至 塞 上 王 维 出使 背景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担任 监察御使的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 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 希逸,这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 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独自乘车要到边塞慰问将士,作为使者, 车轮辗过居延。出了汉朝的边塞,就像 飘飞的蓬草,进入胡人的天地,就像北 飞的大雁。 大漠上一柱烽烟是那样直,黄河边一 轮落日是那样圆。在萧关遇到侦察的骑

3、 兵,告知都护还在更远的燕然。 苏轼点评王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国维称赞写景句为“千古壮观”。 哪一联是千古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笔力苍劲 意境雄浑 这两句诗写出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在浩瀚无际的 沙漠中,一支烽烟直上高空,在远方杳无边际的黄河尽头 ,一轮圆圆的夕阳缓缓落下。 “直”字表现出一望无际的沙漠上出现的一道烽烟的劲 拔壮毅之美,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 “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凉之感 。 赏析:1、抓住“直”、“圆”,极富画面感。既有构图 美,又有色彩美。(要说的具体些,否则拿不到分) 2、表现了塞外风光的奇特壮美,意境雄浑苍 凉,是千古

4、名句。(注意诗人寓苍凉之情于壮美景色)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起什么作用? 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自己比 作“征蓬” 随风飘出唐朝的边塞,又比作“归雁” 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流露出官场失意和 漂泊他乡的惆怅、激愤和抑郁之情。 李白 诗人青年时代出蜀时所作 渡荆门送别 作 者 李白 (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 有“诗仙”之称 译诗 乘一只小船远去荆门之外,来到楚 国漫游。 青山随着平原的伸展消失,江水在 辽阔的原野上东流。 月亮映在水中,好象天上飞下的明 镜,云霞变幻,就像海市蜃楼。 更爱来自故乡的江水,不远万里送 我这一叶小舟。 哪几

5、句写所见到的景色?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赏析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景的妙处。 这两句诗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的变化。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 “入”字,生动地写出江水流入广阔无际的原野的 景象,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颔联颈联,一远一近,细致入微地刻 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 自然美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 、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 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运用什么手法?含有什么感情? 运

6、用拟人手法,赋予江水人 的情感,写故乡的水对我充满情意 ,不远万里送我来楚国。生动而有 趣地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依恋、不 舍之情。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书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楼上 悬挂的旌旗一动不动,夕阳缓慢下沉。 我登临的是三国时吴和蜀为夺取荆州而驻守的地 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徘徊间,眼前的湖光山色 已笼罩在沉沉暮霭中。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来登高 远望。 在萧瑟的秋风里,两鬓斑白、满头白发的我登楼凭 吊,看着远处的古树清

7、波,内心涌出无限的伤悲。 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写景,一“东”一“西”准确的说明了岳 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 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 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 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 。 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 介绍了岳阳楼,此句仿杜诗中“吴楚东南坼” ,意境雄浑,让人想起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 怀古伤今,怎能不让人“ 徙倚”在山水之间 。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半点 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便把诗人 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颈联从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做 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8、脱胎而来,而又未生搬 硬套,“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 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从空间和时间上表 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 的身世之慨收束全文。情景相生、景中含情 ,“风霜”明指秋色浓重, 又暗示了当时政治 局势的严峻、社会现实的严酷,语意双关。 “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 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无限悲恨尽在不 言中。 这样的苍凉气韵,与杜诗中“无边落木萧 萧下”,“艰难苦恨繁霜鬓”相同。同样的国 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 难中的知己,因此,诗中自然有了杜诗中雄阔 慷慨的风格。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 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辗转江湘、颠沛流离之苦,国家瓯 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缺、中原动荡之忧,以及老大伤悲 的落寞情怀。的落寞情怀。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历经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 登楼的所见所感,全诗饱含了诗人的家国之恨 及历经风霜、颠沛流离之苦后的憔悴悲愁之情 。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 融为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