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745740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三忌”“三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三忌”“三适”汨罗市新市中心小学 李金【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讨,指出多媒体教学中忌为用而用、忌盲目“拿来”、 忌违背规律,提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做到适时、适度、适量。【关 键 词】多媒体教学 三忌 三适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但多媒体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

2、能包办一切,正如美国学者克拉克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笔者认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必须注意“三忌”,即忌为用而用,忌盲目“拿来”, 忌违背规律。忌为用而用。一些教师往往抱着“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棵橡树时,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了大量“橡树”姿态的图片,但与本课环保意识的教育主题相去甚远。这种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泥淖的评课标准,强扭的硬用,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了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果学生上课看得眼花缭乱,下课晕头转向,不

3、知这节课要学什么。忌盲目“拿来”。某些教师不善用多媒体,但又想跟时髦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有心者自然可手到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应该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制作课件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

4、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有位老师在教学花瓣飘香一文时,原本设计得很好,准备先请学生在读课文后找出描写优美的段落起来读一读,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这几段文字。但在实际教学时没想到请到了一位偏不按老师的意图读课文的同学,他找了一段老师认为根本不重要的话,这下,老师是急坏了,想方设法准备把这位学生引入自己的思路上去,真是手忙脚乱。忌违背规律。按照全新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但教师在注重发挥多媒体的强大信息

5、功能的同时,却无意中把教学过程程式化了,固定的程序控制了整个课堂。在一个多媒体课件中,教师设定了一个固定的程序,体现的是教师上课前已有的教学构思,教师在课堂里做的只是顺着这样的程序去操作、演示、教学!要学生按教师的“圈套”发展,就得引导学生“上钩”,一旦学生“不配合”,就只好代替他们回答。这种课件的程式,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何谈提高?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诱导下,学生便很少有兴趣、有时间来关注课文本身,用心体悟文章的语言文字,留在学生知识库存里的只是被教师“咀嚼过了的面包”。什么东西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了语文课堂的灵活、机智、生动、活泼,这是有悖于

6、先进的课改理念与课改精神的。对于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多媒体其实是一种工具、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可盲目一味地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教学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辩证关系,不能盲目利用。合理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如何才是合理运用?笔者认为主要是做到“三适”,即适时、适度、适量,恰到好处。适时,指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适时,首先表现在“激趣”时。如教学火烧云一课时,课文中虽然有许多绘声绘色的句子,但由于学生们缺乏亲身经历,对这些绚丽的色彩、瞬息的变化无法单纯从文字中获得切身的体会与美感的熏陶。不如让他们眼见为实,适时地播放一

7、段火烧云的录像片。五彩斑斓的云朵,瞬息万变的天空清晰地展示在同学们眼前,在一片情不自禁的由衷赞叹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争先恐后地对录像中展现的火烧云的形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争论。以兴趣为前提,通过学生们自觉自主的学习,课文后半段关于火烧云形状一节也迎刃而解了。适时,其次表现在“创境”时。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由于古诗语言的高度凝炼性,学生很难理解诗的形象美。我于是先熟练地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紧接着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提出:“诗中哪个字用得好?你从这个字想象到一幅怎样的画画”。之后再播放了一段庐山瀑布的录像。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使学生入

8、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适时,还表现在“攻难”时。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对文中的“超声波”、“障碍物”、“反射”、“无线电波”等较为抽象的词汇较难理解和把握。我运用多媒体,以灵活生动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一复杂过程,并加以适当的解说,在视觉形象作用下,学生清晰感受作者准确的科学语言,思路豁然开朗,原先的障碍一扫而空。适度,即当用多媒体已解决了要解决的问题,达到了要达到的目的后,适可而止。一位教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考虑到课文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

9、的差距,单凭教师讲述很难唤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于是他在课堂教学中先播放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送总理的实况录像,配以哀乐。几分钟的录像结束,就已经创设了情境,达到了目的。但这位老师继续播放哀乐,哀乐贯穿整堂课始终,学生整堂课都处于一种压抑的气氛中,这就与教学本课的初衷和编者的本意背道而驰了。又如卢沟桥烽火一课,本来只需用简短的一段视频激趣即可,但一位教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卢沟桥事变”这一事件全过程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日军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自然很不理想

10、。适量,即一堂课运用多媒体的时间要有一定的限度,不可喧宾夺主,大肆运用。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语言是语文的媒介,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特殊教学活动,它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一堂好课就是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渴望。而多媒体在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同时,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如果老师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统统利用课件快速地通过形、声传递给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学生高效率地接受了老师的信息,重点突出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任务顺利地完成了。但是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了吗?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

11、”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的理解、感悟、表达能力是在探究语言的过程中培养的,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是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形成的,学生咀嚼着老师咀嚼过的馍馍,如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如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是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的时间一定要适量。总之,我们一定要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园地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绚丽的光芒。【参考文献】刘红强,充分认识多媒体技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王振宇,心理学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张念宏,智育百科辞典.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潘菽,教育心理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