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18745709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北京民俗庙会文化研究 毕 业 论 文 题目:北京庙会民俗文化研究 姓 名: 范 芳 芳学 号: 021310015学 院: 应用文理学院专 业: 历 史 学(文博旅游)指 导 教 师: 佟 洵协助指导教师: 2006年 4月 25 日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 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 题目: 北京庙会民俗文化研究 系 别: 历 史 系专 业: 历史学(文博旅游)班 级: 2002 级学 号: 021310015姓 名: 范 芳 芳同组人: 指 导 教 师: 佟 洵 教师职称: 教 授 协助指导/联系教师: 教师职称: 2005年10月10日一、主要内容论文题目:北京庙会民俗文化研究庙会是一种集宗教、

2、集市、娱乐为一体的民众民俗性活动,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已有近千余年的历史。北京百姓一辈子没出过京城的大有人在,没有逛过庙会的却屈指可数。自明清以来北京庙会日益繁盛,至今仍然是京城民俗文化的一种主要形式。该文主要从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北京民俗庙会的类型;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原因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重点研究的问题重点探讨明清时期北京民俗庙会兴起、发展的社会原因,以及当代北京庙会民俗文化持续发展的历史原因,同时对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做出较为透彻的分析。 三、主要要求1、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研究,了解学术成果与研究动态。2、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大纲,提出主要论点,构思

3、框架。3、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初稿、并反复修改论文。4、按时、按规定填写毕业论文手册。5、翻译5000字英文资料。6、写出2000字答辩提纲,完成答辩。 四、主要参考资料1、清周家楣、谬荃孙等:光绪朝顺天府志、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2、习五一:北京庙会民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清于敏中等:日下旧闻考、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5。4、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5、清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6、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7、王秉成:从经济方面分析北京的庙会、东亚经济周刊、1942年2月。 五、进度计

4、划1、2005年9月 确定毕业论文题目。2、2005年10月 提交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提纲。3、2006年1月 写出毕业论文初稿。4、2006年2月 写出毕业论文二稿,并且继续修改。5、2006年3月6、2006年5月 写出毕业论文定稿,论文要齐、清、定。 写出毕业论文答辩稿。 指 导 教 师: 系 主 任:(签字) (签字)摘 要庙会是一种集宗教、集市、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北京民俗庙会有着千余年的历史,明朝时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明朝统治者对佛教、道教采取了较宽松的政策,从而兴起了广建寺庙之风,这为北京民俗庙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

5、,人们对于交换的需求不断扩大,单纯的集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融祈福与娱乐为一体的庙会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清代北京民俗庙会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以及京城人口的增加得到了继续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逐渐融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北京民俗庙会有着较强的生命力,在当代的北京,新春佳节仍有像白云观这样传统的北京民俗庙会的举办,但今天的庙会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以庙会为切入点,对于明清北京民俗庙会兴起、发展的社会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希望对北京民俗庙会的研究和发展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所贡献。 关键词 北京 庙会 民俗 文化AbstractTem

6、ple fairs in Beijing have a very long history, and saw a boom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emple fairs in Beijing have a very long history, and saw a boom especially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government took incentive policy to Buddhism and Taoism. Therefore a lot of

7、temple established which provided a good chance to the Temple fairs of Beijing. With the feudal economy developing, trade demand enlarged. Market has not been available for people. Temple fairs which included beneficiate and amusement adapted the social demands and blossomed. The Temple fairs of Qin

8、g Dynasty were developing with capitalism economical rudiment and the population of Beijing. Temple fairs was became a part of daily life. Key Words:Beijing Folklore Temple fairs Culture目 录摘 要I Abstract.II 引 言11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初探21.1明朝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21.1.1明朝寺庙的广泛兴建31.1.2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31.2.清朝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41.2.

9、1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1.2.2北京地区人口的增长52北京民俗庙会的类型62.1求福祈平安型庙会62.2贸易市集型庙会62.3娱乐踏青型庙会72.4行业祭祖型庙会83.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持续发展的社会原因93.1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发展93.2当代北京民俗庙会的特征103.2.1庙会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举办103.2.1庙会以放松身心和娱乐为主11 结 论12 致 谢“13 注 释14 参考文献16引 言今年2月北京新京报曾报道了“北京八大庙会游客逾400万盈利均创历史新高”这篇文章,可以说逛北京庙会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庙会上游客们可以看到如武术、戏曲等精彩的表演,也可以品尝到灌肠、茶汤等各种

10、风味小吃,并且在热热闹闹的人群中体会到节日的气息,逛庙会逐渐成为了春节一个特有的娱乐活动。北京的庙会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以寺庙为依托,融艺术、游乐、商贸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活动,有着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朝代的更替并没有影响庙会的延续,庙会采用了集市的形式,这使它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形式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明清时期北京民俗庙会达到了一个高峰。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庙会经过变革后,又红红火火的“开张”了,当代的北京民俗庙会即继承了传统庙会商贸、娱乐的内容,又融入了当代新的娱乐项目,北京民俗庙会继续发展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不仅仅表现在那巍峨的故宫中,更多的、更具有代表的是体现在这些

11、市井乡间的风俗习惯中,庙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俗学家把北京的民俗庙会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性活动,它既有宗教信仰在里面,又有世俗信仰,它既是娱乐的场所,又是集市的地点,庙会不但是古代文明的遗留,也是一种现代习俗的表现。“民俗”一词在史记中曾出现过,但它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却是从西方引进的。1946年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先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名词。1914年英国学者C班尼在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民俗学是一个概括的名词,其内容包括传袭的信仰、习惯、故事、歌谣、俚语等,流行于文化较低的民族或保留于文明民族中的无学问阶级里的东西”。民俗,“是长期相沿成俗

12、的社会风尚,是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民俗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现象,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共识。民俗文化可以分为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民俗;满足人们社会交际的社会民俗;满足人们心理的精神习俗等,庙会就是一种为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庙会是一种以宗教为最初目的,并以寺庙为依托,借助各种民间节日和宗教节庆,后来又逐渐融合了娱乐及集市功能,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体。1北京民俗庙会兴起的社会原因初探北京庙会的起源应始于辽代,据辽史禅俗志记载“三月三日为上已,国俗刻木为兔,分朋走马射之,先中者胜,负朋下马,列跪进酒,胜朋马上饮之”,这就是辽的“上已”春

13、游。元代定都北京后,蒙古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忽必烈就曾尊封藏传佛教名曾八思巴为帝师,藏传佛教在元大都迅速传播,兴建了著名的护国寺著名的寺庙,元代佛教兴盛超越的前代,以寺庙为依托的北京民俗庙会也得到了发展,“大约自元代起,庙会形成定期集会规模”,到了明代,庙会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发展的高峰时期。 表一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北京庙会的发展趋势,辽代只有白塔寺一处、金代增加了土地庙与白云观、元代又新增五个,到了明代庙会的数量一下增加了二十三个,比辽、金、元三代的总和还多出数倍,而庙会的规模也是出现了“亘二里许无不悉具”的场面。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必定有着其社会原因,而庙会这种民俗的形成也不例外,下文主要论述明清北京民俗庙会发展的社会原因。1.1明朝北京民俗庙会发展的社会原因明朝北京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明朝统治者对佛教、道教采取了积极的宗教政策,兴起了广建寺院之风,这为庙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外,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无论在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方面都有了进步。北京民俗庙会在明朝时期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