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118742497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发发散性思维 提高写作创新能力 温州第八中学 林勤局写作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开启情感化的智能,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是我们当今作文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俗话说:“言为心声”。文章是物质化的情感与思维,因而学生作文就是学习用文字反映社会生活及自己的思维情感。又由于人类的思维情感复杂性和丰富性的特征,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指导,就应该激发生活中的创新“因子”,帮助学生筑成一个个发散性的广阔的思维空间。本文就激发发散性思维,提高写作创新能力发表几点拙见,希方家指谬。在传统的教学中,作文指导就是在作文题确定之后学生动笔前,教师教学生对特定的题

2、目如何审定,如何选材,如何谋篇布局。这看似给学生指点了作文的方法,可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在无形中束缚了学生本可以无止境发挥的联想和想象,最终是阻碍了他们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削弱了现代教学中最应重视的创造力。一颗心灵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道作文题就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中心。围绕着它,学生意识中出现形形色色的回忆、感受和看法,其丰富性不是某一个个体的人能够把握住的。由于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选材时已经对这题目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这有可能使好文章毁于萌芽状态,形成条条框框,束缚学生的独创精神。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文就不要指导了。我认为,作文指导实际上已寓于讲解之中。只要讲解得法,所谓审题

3、、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的技巧性的问题自然得到解决或改进。而当前作文教学首要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让他们拓宽视野抒写真性情。这是素质教育得以贯彻的第一个前提。那么什么叫发散性思维呢?它是指依据一定知识和事实不许是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方式。对于一个物体或某一事件,它能想到这个物体许多侧面或一个与这个物体相关的另外一些事件,能想到无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多样性”是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它也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激发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关键是选好“发散点”。在作文教学中,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只有问题本身具有发散性,才能进行此项训练。所以,教师仔细留心发现,精

4、心选择具有发散性的问题(发散点),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开源拓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要做到发散性思维,首先就要开阔学生思维。在禁闭的环境中学生先前没有任何体验情况下大谈这一思维那只能是闭门造车。如何创设情境是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到这一思维方式上来的首要环节。思维的广阔性一种发散的、多角度的思维过程。倘若学生的思维是有广阔性,作文时就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选取所需的作文材料,联系思想政治、音乐、美术、数学等各种知识,把作文内容写得具体。如我们指导一百年后我们相聚在_这篇作文时,我们不要限制学生一定要写实在的地点,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比如有的学生写一百年后我们相聚在黄泉,写那个世界没有自私、没有痛苦、

5、人人平等。这一想象反映出作者对那种生活向往和憧憬。又有的学生写一百年后我们相聚在太平洋洋底,把流行音乐伤心太平洋里面那种哀惋、凄美的故事引入作文中,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因此我们在学生作文时,总要着眼于“开源拓流”,通过拓流间接认识生活,不断丰富学生作文素材,做到每次作文训练都能尽最大努力去拓宽学生作文思路。二、反弹琵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智力基础,它具有变通性、独特性、新颖性等特点。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地分析文题,发幽探微,诱发联想,拓宽视野,启迪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善于“反弹琵琶”,才能使文章

6、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异彩纷呈。我国古代教育名著学记,很早就提出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做老师的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而不处处硬拖着他;激励他而不时时硬压他;给他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事事把现成答案硬灌给他。随着知识的增多、理性的渐趋成熟,中学生往往喜欢评论他人甚至古人的功过得失,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教给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和求异的方法,不人云亦云,不偏执一词,而应该以理服人。如:1、评鲁庄公。鲁庄公虽然目光短浅,缺乏远见卓识,在长勺之战中不作分析,急躁冒进,对战后取胜的原因茫然不知。但他毕竟能礼贤下士,采

7、纳曹刿的建议,听从他的战略决策和战术指挥,最后能以弱胜强战胜齐国,实在功不可没,难能可贵。2、评诸葛亮。诸葛亮是公认的忠臣,杜甫称其“三顾频频天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但其在“危急存亡”的时刻决定出师北伐,其战略决策是否正确呢?有待论证。此其一。其二,世有“扶不起的阿斗”之说,刘禅才能平庸,不堪担当蜀国君主的重任,刘备临死时也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却痛哭流涕,坚决表示:“逆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如此愚忠,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否反而损害了蜀国的大局利益呢?值得深思。3、评陶渊明。陶渊明虽然厌恶官场的勾心斗角,宁愿“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自甘寂寞,过着“采菊东篱下

8、,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但如果其每天食不果腹、衣无蔽体,其能过得如此悠闲洒脱吗?又如高考题近墨者黑,我们可以反向思维,写近墨者未必黑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培养逆向思维,这样学生在选材、命题、求异、求新中综合思维训练,使不少学生进入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超越的轨道中,有条不紊地拓宽知识领域。如此等等的问题,一经教师的点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便会主动地追根到底,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也迫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从而能举一反三,养成自觉“求异”的习惯,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主见。为此,我们不妨开展一些讨论课,口头作文课或一些辩论课,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三、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发展

9、性思维(一)展开联想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当前扫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事物,它是培养发散性思维必经途径。常用的训练方法有:相似联想从某一事物出发,联想到与它在形式上事物性质上有类似之处的事物。在高考语文教学中,这种联想尤为重要。如树木森林气候,如果没有联想,而一味在树木、森林、气候上作文章,那只能导致“就事论事”的嫌疑。如果我们合理展开联想,由此及彼,想到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会关系,我想这篇文章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对比联想这种联想方式在上文已论述,此处从略。跨越科学界限,形成网络,促进迁移,这与当前高考改革方向是一致的。在写作教学中引导学

10、生进行跨学科的联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和熔合。如5+2=0,这等式看似荒谬,在数学上也不符合逻辑,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它的存在道理。比如一个学生一周中五天学习,如果再加上休息日两天负荷,它的效果也许大打折扣,或者说无效果。(二)发挥想象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新形象的过程。比如童话、寓言、神话传说都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构成的并非实有的虚幻世界。扩展想象要求学生根据一段简要的文字资料,加以扩写。如扩写陈涉辍耕之垄止一段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扩展想象,有所创造。一学生写陈涉辍耕之垄上,背靠在田坎上,仰望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想到自己被剥削压迫,毫无自由可言,更增添了

11、自己憎恨。这种细微的心理刻画自然与后面对话“嗟乎,燕省安知鸿鹄之志哉?”联系起来,相应成进取。补充想象这是在教学中创造无言的条件,如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对韩迈尔先生的描写:但是他哽住了,也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气,写下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是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要求学生去领会这个无声的境地,让他们去补充去想象:这个无声的手势说明什么问题?有什么意义?探求这个问题,留给学生想象的余地。教师在课堂上,提一个问题,作一个表情,或者做一个手势,引起联想,设置悬念,学生发动起来后,留给一定的想象空间,唤起学生想

12、象的翅膀,让他们有充分的余地去发挥各自的想象力。这样的花朵往往在无言的情境中开放。假设想象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激发学生想象的方法。对于事情本来也无体验,但可假设一定的条件,激发想象。这些假设条件包括时间、地点、环境、情态等。作文题假如我去当班主任、假如我登上月球等都可以按题目假设条件去想象,即使在阅读教学中,也不妨进行这一训练。当我们上项链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马蒂尔德,你是否会通过十年艰辛的劳动去偿还那一串丢失项链?如果是的话,当你付出这样艰辛而最后发现那一串项链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时,你会有什么反应?等等。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经常通过这样的假设,并以作文的

13、形式把它写下来。我想,地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极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四、创新教学,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一)转变教学观念1、打破旧的教学模式,更多的设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教案。想象能力是创新的根本,试想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些想象能力,将何以创新?鼓励大胆推断,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有关想象和联想的问题上文已论证,此处不再重复。2、引导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含义或本质的特性,即洞察力。它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明能干,更显创新性。语文课文中有较多的地方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理解本质的内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诗人与朋友“留别”,为什么要写那个“瑰奇”的梦?醒后又“长嗟”不已,感慨万千?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

14、示”,了解一些李白的生平事迹,经过思考就会发现那是诗人内心世界与社会现产的矛盾冲突的表现,通过“梦”来宣泄内心的愤懑,寄理想于“乐土”之中,难怪诗人在末段有那么多的愤慨呢。3、鼓励学生多一些“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独创性。教育家吕型伟认为,对那些所谓“奇才、怪才、偏才和狂才”,要重点加以扶持。因为这些人往往是“英才”,而中学阶段是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笔者在教课文屈原时,给屈原下了一个结论:他是光明与正义的化身,是一位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沿情操和崇高理想,誓为光明和自由而战斗的不屈的战士形象。有一学生就提出,他既然是具有“高尚情操,崇高理想”,又是“不屈”的战士,那么怎样理解后来他“自沉汨罗”

15、的行为呢?学生这种近乎钻牛角尖的发问,有时看似幼稚,甚至离经叛道,然而正是这种学生,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因为在他身上有敢于怀疑权威,敢于怀疑书本结论的勇气,有着不同于人的思维,有着创新精神。弄不好,也许一个“奇才”将会产生。(二)布置作业,启动创新思维1、改编文体形式,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将小说项链改编成小剧本,并要求在课堂上按自己写的剧本表演。在改编在表演的同时,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动了创新思维。2、布置与课文有关的拓展性的作业,培养创新能力。如上到祝福时,布置了略谈样林嫂之死等题,让学生在课外带着研究性的问题,阅读一些课外的参考书,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3、每学期完

16、成一篇或几篇研究性的小论文,培养创新能力。论文的题目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学科,如数学、生物等;可以是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如某地市场经济调查及其对策等。总之,选题随便,范围宽松,意在逼迫学生吸引课外知识,学习社会,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三)营造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他会努力去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开创新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这种氛围应该是民主、兴趣和兴奋的。其民主性则表现为师生之间讨论问题、解决疑难是平等的,有疑必问、有观点必亮、有意见必提。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兴趣性,表现为所讨论的话题,是师生所感兴趣的,有讨论价值,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能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