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38415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一月考历史试题(有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中学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 测 试 题班级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50分)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数百年的政权分立状态,使中国重新进入统一时期的朝代相继是( )A隋、唐 B宋、元 C明、清 D秦、汉.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此河”时的皇帝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这一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 C大运河D赵州桥 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底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如右图,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 )A东汉 B曹魏 C唐朝 D北宋.温总理说“

2、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古代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 )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益阳市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A开元盛世B光武中兴C康乾盛世D贞观之治.人称“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古代帝王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

3、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下列哪个朝代的“政治文化”最恰当()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贞观初年,太宗常常告诫臣下不可浪费民力,他主张( )A统一铸造五铢钱 B轻徭薄赋 C废除丞相 D闭关锁国10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 A司母戊鼎 B“汉并天下”瓦当C筒车 D清明上河图(局部)11.“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救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A朝鲜 B印度 C日本 D越南12.汉、唐时期,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下列内容中,属于唐朝时期中原与

4、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是( )马绢贸易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中原的冶铁、铸造技术开始传到西域胡旋舞在中原流行 开辟丝绸之路A B C D1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土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是() 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 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A B C D 14.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为士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制,选官标准为() A.品德 B.才能 C.军功 D.血缘15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

5、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 A遣唐使来华B玄奘西游天竺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日本16“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材料中的“我”应是() A张骞 B孝文帝 C松赞干布 D元昊17.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18、对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重大贡献的少数民族有( )契丹 女真 突厥 吐蕃A B C D19.唐朝手工业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业珍品的是( )A唐三彩 B冰裂纹瓷器 C青花瓷 D白瓷20.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各项出现的先

6、后顺序是( ) 资治通鉴 水经注 大唐西域记 史记 A. B. C. D.21.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22、下列史实能够反映唐朝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鉴真东渡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玄奘西行 遣唐使来华 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大食旅行者陶俑A. B C D 23、下面有关唐朝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博大宏放出现的原因是:国运鼎盛,政局安定,制度创新。B、唐朝不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C、体现了唐太宗“车轨同八荒,书文混四方”的追求。D、整个社会激荡着为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24、201

7、0年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做出贡献的的 ( )A玄奘 B文成公主 C郑和D戚继光2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B.李春赵州桥C. 贾思勰齐民要术 D.祖冲之造纸术二、非选择题(共60分)26.(6分)下面是小刚同学撰写的课本剧大唐帝国唐玄宗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三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唐玄宗统治时前期,有位天竺人在参观完唐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后,来到唐都开封,发现城市气势恢宏、街道整齐,异常繁华。商

8、店里商品琳琅满目、物美价廉,让人流连忘返。离开商店,他又前往寺庙拜读了玄奘所著的西游记。他由衷地感慨:大唐果然是繁荣富庶的帝国啊!错误:_ 改正:_错误:_ 改正:_错误:_ 改正:_27.【盛世篇:品勤俭帝王】(8分)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2分)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

9、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4分)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2分).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4分)(2)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6分)(3)材料二中提

10、到的“长策”是指什么?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做了什么贡献?(4分)29、(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请回答:(1)从材料一,你得到关于大运河的历史信息是什么?(2分) (2)除大运河外,请你写出两个古代著名工程。(2分)(3)从材料二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中,谈谈你的体会。(2分)(4)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百姓关注,国家重视

11、。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遗产本身必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从历史角度说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理由。(3分)30. (13分)有唐一代平等友好的民族政策造就了融洽的民族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二 步辇图材料三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朕”指哪位历史人物?(2分) (2)材料二、三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据材料二、三列举唐朝与这个民族密切交往的两个事例。(6分)(3)材料二所示步辇图是唐代哪一位画家的代表作?(2分)(4)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当今中国应该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3分)七年级下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答案单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60分)C .A21-25.CCBBD二、非选择题(共40分)6、(1)错误:唐 改正:隋(2)错误:开封改正:长安(3)错误:西游记改正:大唐西域记7.(1)材料一:文景之治(1分) 材料二:开元盛世(1分)(2)西汉: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殿、园林没有什么增加;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文帝穿的衣服质地比较粗糙;文帝宠夫人不能穿拖地长裙,帷帐上不许绣花;文帝因惜十家之产,而放弃修建露台;等等。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提出要“戒奢从简”,节制自己享受欲望;唐太宗为了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