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论文正稿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32775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论文正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毕业论文正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毕业论文正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毕业论文正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毕业论文正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论文正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论文正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唱罢秋坟愁未歇我爱之悼亡诗词思想内容的简单归纳 中文系02级01班 王立君 摘 要:悼亡诗词是我国古代诗词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每一首都值得细细品味,但我仅就我所喜爱的悼亡诗词在思想内容上做简单归纳:睹物思人,妻子生前居住之处、触摸过的任何物品,都能引起丈夫深沉的哀思;今昔对比,生前与死后的迥异,甜蜜回忆与冷酷现实的冲突,很好的表达了生者的一片深情;借梦抒怀,悠悠生死经年,魂魄入梦,借梦来表达思念;抱恨遗憾,妻子生前的平凡琐事,在妻子死后,都变成了既甜蜜又忧伤的回忆,令人产生无限遗憾之感;再续前缘,丈夫希望亡妻再生,故产生来生再续缘的念头。 关键词:悼亡诗词;思想内容;归纳Ab

2、stract: The meorical poetry is a beautiful flower in the history.Each of meorical poetries is full of feeling.I only mourn the poetry which I like to make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i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ne can think of the person when he sees the thing. For example,the lived place,touched mater

3、ial.The comparation between now and then,live and death,happy memory and sad practice.It expresses the deep thought nicely.Futhermore,the dream is meaning that husbands are missing wives.As a result of it ,husbands would like to have a department with wives the next life. Key words:Mourns the poetry

4、;contents;introduction人生有可能要面对两种终生难忘的痛苦,那就是生离和死别。屈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江淹也说离别会使人“黯然销魂”(别赋),那么对于夫妻来说,由于一方的逝世而造成的永远的离别,应该用什么才能把它很好地表达出来呢?也许正是死别这种难言的痛苦,才产生了情真意切的悼亡诗词。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每个诗人也许都会有不得志或离别的经历,但未必都有亡妻的经历,而且由于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意识浓重,“夫为妻纲”是夫妻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恩爱夫妻间的淳美的感情就很珍贵了,因此能在诗中尽情抒发对亡妻的伤悼之情,并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这种哀思的作家就更是凤毛麟角了,所

5、以每一首悼亡诗词都值得品味,但由于条件和水平限制,在此,我仅就我所喜爱的悼亡诗词在思想内容上做简单归纳。一、睹物思人 闺阁庭院是作者亡妻生前所生活的空间,这个小天地里的任何物象,诸如苔径凉阶、弱蕙衰兰、芜阁尘窗、孤帐空床、残灯虚座、余墨遗芳、针线机杼等等,都能触发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是浓浓的思念夹杂着永恒的哀伤。我国最早的悼亡诗应是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这首诗就是讲述丈夫看到衣物而想起故妻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此类悼亡诗的鼻祖: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

6、获我心。此诗四字一顿,重叠回环,仿佛看到男主人公拿着妻子生前织的衣物,轻轻抚摩,看着衣服,就如同看到妻子在织布和丝,“横也丝来竖也丝”,多么贤惠的妻子,如此温馨的画面啊!手中的衣服,质感清晰,一如从前,但那可爱的妻子却早已消失,魂归天际,丈夫落寞的想着,忧郁地、不断地问着“心之忧矣,曷维其已”“心之忧矣,曷维其亡”,一次次地重复着“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试问有谁能不被感动呢? 再来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

7、恍如或存,回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这首诗歌给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低沉哀伤的情境。冬去春来,寒暑交替,这些变化是早已命归黄泉的妻子永远看不到的了,你可知道,你生前住过的屋子还在,屋内的陈设没有改变,帏屏依然立在那里,那幅字像是你刚刚写完的,字迹还没有干呢!你仿佛就在我的身边,猛回过神:你早已仙逝!逝去的爱妻永远不会再出现在我的面前了,就似那只剩下一只的翰林鸟,又如同半路分开的比目鱼一样,原本成双成对,如今却人天永隔,泰戈尔有一首诗中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和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

8、潜海底”,鱼和飞鸟尚且有可能在一刹那间相互了望一眼,而生者和死者将永不相见,所以作者对亡妻的这种思念“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他希望自己能节哀顺变,变得像庄子一样在妻子死后鼓盆而歌,但一个“庶几”又暗示了这种企望不知多久才能实现,更深层的表现了他对妻子的思念会一直持续下去,自己不会像庄子那样达观的。同样因物思人而感伤的还有元稹。看他的遣悲怀三首之二: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人已仙逝,而遗物犹在,为了避免见物思人没,便将妻子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做过的针线活原封不动的保存起来,不忍打开

9、,就连看到妻子身边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夫妻之情,那些衣物都是妻子生前亲手缝制的,一针一线,一丝一缕都融注了妻子的心血,浓浓的体贴和关爱,而今缝衣人已不在,关爱也不会再有,每逢见到衣物就会想起妻子的音容笑貌、种种关爱,思念越多越深,哀痛就越剧烈。 沈约也是写悼亡诗的大家,只以他的悼亡诗为例: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去秋”“今秋”“今春”“来春”,这几个词点出时间的流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月亮“还照梁”,“春兰蕙草”“复吐芳”,但我的爱妻

10、呢?“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还没有那柔弱的花草存的长久呢!“屏筵空”“虚座”“空床”,作者用了两个“空”,一个“虚”,点出了人去楼空,而这种空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只能“徒令存者伤”,存者会永远见物思人,无法释怀。 这种伤心有谁能理解呢?江淹的悼室人之六也很感人:窗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柱音。凉霭飘虚座,清香荡空琴。蜻蜓知寂寞,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经年落满尘土的窗,说明这个屋子很久没有人居住了,日夜静深的闺房,渲染了寂寥冷落的气氛。无人的冷清的房间,让人很自然们的产生伤感情绪。作者与妻子本当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白头偕老,而今却尘芜日积,斯人既已,想一闻梭柱之

11、音,却无人为织流黄,屋中唯虚座空琴而已。“蜻蜓知寂寞,蛾飞测幽阴”,连蜻蜓都知道寂寞,更何况是人呢?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痛伤之心不请自来。 二、今昔对比 生前与死后的迥异,甜蜜回忆与冷酷现实的冲突,很好的表达了生者的一片深情: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半死桐) 这是一首与苏轼的江城子并传不朽的千古名作。妻子去世后“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一问充满了悲伤和无奈之情,常听人说:“生不同床死同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而男主人公和妻子却不能“同归”,正如“梧桐

12、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梧桐”常被用来比喻失偶,半死于清霜后的梧桐,是否可以理解为:妻子去世对作者的打击太大,而使他几乎失去了生命力呢?“头白鸳鸯”,本可以作为白头偕老的美好写照,但因“失伴飞”三字,表现了作者老而无伴的凄楚,使妻子生之美好与妻亡之悲惨形成强烈的对比,耐人寻味。“旧栖新垄两依依”,一个“新”和一个“旧”也是很明显的对比。“谁复挑灯夜补衣”想问绝不是谁能来给我补衣服,而是补衣的人今何在,一个“复”所表达的正是“不复”,妻子不会死而复生,过去安宁美好的生活,变成了如今的“空床卧听南窗雨”,凄苦之情不必言明,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吧!我认为这正是此词的魅力所在。 清带的著名词人纳兰

13、性德在他的鹊桥仙中,也回忆了妻子生前的美好生活: 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说着凄凉无算。丁宁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余缝绽。莲粉飘红,菱花掩碧,瘦了当初一半。今生钿盒表余心,祝天上人间相见。 按民间习俗,每年七夕晚上,妇女向月穿针,称为“乞巧”, “乞巧楼”所谓“彩楼”。妻子生前,每逢七夕,总是要搭彩楼乞巧,在池中嬉戏游玩,何等热闹,而如今这一切早已烟消云散,对比之下,真是无限凄凉,所以再到七夕的时候,特意叮嘱婢女不要把旧衣服拿出来晒,那都是妻子生前细心缝制的。昨日的罗衣,当日的素手,而今呢?连池中的荷花都凋零了,菱花也很少了 ,已被绿叶遮掩,与去年相比,要萧条得多了,在伤心人的眼中,再美的景物也带有

14、凄凉的色彩。今昔的巨大差异,现实的冷酷,使作者无奈的发出最后的祈愿“,祝天上人间相见”。 三、借梦抒怀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来伤悼亡妻的诗词不胜枚举,而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亡妻后所写,距王弗之逝是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天上人间,无法相见,但即使是这样,也不用刻意去想,依然记得妻子,刻骨铭心的感情是永远无法忘怀的。可惜“千里孤坟”,不能当面向你倾诉,更无人能理解这种凄凉,

15、纵使能和你相逢,恐怕妻子也早已不认识宦海沉浮多年的自己了!梦里的妻子还像从前一样“小轩窗,正梳妆”,以前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再现眼前历历在目,如真似幻,但却“相顾无言”,作者控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惟有泪千行”,凄楚心境难以自胜。那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冈,幽幽的松林,那就是妻子永存的地方,也是我年年肠断之处啊!梦里相逢,梦外凄凉,情意真挚,哀婉欲绝。再来欣赏纳兰性德的两首沁园春,其一: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回怎忘。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苦啼鹃,频催别鹄,赢得更阑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飚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信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堪伤。欲结绸缪,翻惊漂泊,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余,谱入愁乡。 这首词作与康熙十六年九月六日,在作者妻子卢氏去世后三个月,写自己的悲痛及对妻子的无尽思念。“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回怎忘”谓人的生命虽本短促,但妻子如此年轻就过世,也太命薄了。而自己思绪萦回,对妻子的眷念之情未能忘却。“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四句说明妻子死后容若十分伤心,衣衫上常有泪痕,几年的恩爱夫妻,在梦中相会是很自然的事。“最苦啼鹃,频催别鹄,赢得更哭闹一场”这三句,写鹃与鹄之别,“更阑哭一场”,恐怕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然而梦中相会必定不会长久,妻子如灵光一现,未等作者看清,便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