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8732086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课件吸光光度法(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十一章 吸光光度法(Absorption photometry)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吸光度的测量及误差控制 第五节 吸光光度分析方法 第六节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基于物质分子对光的选择吸收而建立起来的 分析方法 1 KMnO4 白光 吸收绿光。浓度越大,颜色越深,吸收越 大;浓度越小,颜色越浅,吸收越小。 吸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 比色法 目视比色法 光电比色法:光电比色计 分光光度法 可见分光光度法(本章内容) 紫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吸收光谱法 现代分析化学的 “常规武器” 2 特点(与化学分析比较): a

2、.灵敏(可测1%-10-3%微量组分,甚至10-4%-10-5% 微量组分) b.准确(Er=2%-5%) c.操作简便,快速(测微量) d.应用广(无机、有机均可测) 各类分析方法比较 分析方法类别含量相对误差 滴定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1%0.1%-0.2% 重量分析法 吸光光度法仪器分析法1%2%-5% 3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 粒子性 E 光的折射 光的衍射 光的偏振 光的干涉 光电效应 E:光子的能量(J, 焦耳) :光子的频率(Hz, 赫兹) :光子的波长(nm) c:光速(2.99791010cm.s-1) 一、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普朗克方程) (一

3、)单色光和复合光 4 ,E ; ,E 射 线 x 射 线 紫 外 光 红 外 光 微 波 无 线 电 波 10-2 nm 10 nm 102 nm 104 nm 0.1 cm 10cm 103 cm 105 cm 可 见 光 可见光:400-750nm 近紫外:200-400nm 近红外:7502500nm 电磁波谱:按照波长的长短顺序排列而成。 5 可见光 400-750nm 色散 红橙黄绿青青蓝蓝紫 650-750 nm 600-650 nm 580-600 nm 500-580 nm 490-500 nm 480-490 nm 450-480 nm 400-450 nm 单色光:单一波长

4、的光。通常意义的单色光是指波 长处于很窄的某一范围的光。 复合光:由不同波长的光组合而成的光。 混合 6 光的互补:若两种不同颜色的单色光按一定 的强度比例混合得到白光,那么就称这两种单 色光为互补色光,这种现象称为光的互补。 蓝 黄 紫红 绿 紫 黄绿 绿蓝 橙 红 蓝绿 7 完全吸收 完全透过 吸收黄色光 光谱示意表观现象示意 复合光 (二)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Why ? ? ? 光作用于物质时,物质吸收了可见光,而显示出特征 的颜色。物质呈现的颜色与光有着密切的关系,物质呈 现何种颜色,与光的组成和物质本身的结构有关。 1、颜色与光的关系 8 物质选择性地吸收白光中某种颜色的光, 物质

5、就会呈现其互补色光的颜色。 物质的电子结构不同,所能吸收光的波长也 不同,这就构成了物质对光的选择吸收基础。 溶液颜色的深浅,取决于溶液中吸光物质浓 度的高低。 红 蓝绿 紫红 绿 紫 黄绿 蓝 黄 绿蓝 橙 9 物质的颜色 吸收光 颜色 波长范围( ,nm) 黄绿 黄 橙 红 紫红 紫 蓝 绿蓝 蓝绿 紫 蓝 绿蓝 蓝绿 绿 黄绿 黄 橙 红 400-450 450-480 480-490 490-500 500-560 560-580 580-600 600-650 650-750 互补色 10 (三)吸收曲线(吸收光谱) 吸光度(A)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11 定性分析基础 不同的物质具

6、有不同 的分子结构,因而具有不 同的吸收曲线,可以根据 吸收曲线的形状和最大吸 收波长的位置,对物质进 行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基础 在同一波长下,物质的浓度越 大,物质对光吸收程度越大。 图11-2 KMnO4溶液的吸 收曲线(cKMnO4:ab A 2 直线偏向 c 轴 所以,比尔定律 应在一定的浓度范 围内使用 24 A 克服方法: 3. 介质不均匀 散射、假吸收。 克服方法:避免溶液产生胶体或浑浊 2.非平行入射光 导致光束的平均光程b大 于吸收池厚度b,实际测得的吸 光度大于理论值,产生正偏离 。 入射光会因散射 而损失,导致T减小,实测的A偏高 b.入射波长选择在峰值位置(在波 峰有

7、一个A值相差较小的区域) a.尽量选用较好的单色器 25 例,聚合引起的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单体: 2 max = 660 nm 二聚体:max = 610 nm A 660 nm610 nm A C max = 660 nm (二) 化学因素 1.溶液浓度过高;2.化学反应有色物离 解、缔合. 26 例如 Cr2O72- + H2O = 2HCrO4- = 2H+2CrO42- 橙色 黄色 1max=350nm max=375nm 2max=450nm 等吸收点:335 和445 的曲线相交处两吸收物质的吸 光度相等 27 第二节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 一、目视法 c4c3c2c1 c1c2c3c

8、4 2.特点:简单、可测微量,复合光,误差大。 观察方向 观察方向 1.方法: 28 二、 光电比色法 通过滤光片得一 窄范围的光(几十nm) 光电比色计结构示意图 1.方法:(滤光片获取单色光) A C 2.特点:准确度较高(消除人眼的主观因素) 选择性较好(滤光片、参比液可消除干扰) 29 三、分光光度法 1.方法:同上。不同点:光栅或棱镜获取单色光 四、基本构造 由光源、单色器(分光系统)、吸收池( 比色皿)、检测系统、信号显示系统五大部分 组成。 单色光纯度高 测定多组分(利用A的加和性) 应用范围广(无色、有色) 2.特点: 30 分光光度计的组成 光源 单色器吸收池检测系统 显示系

9、统 3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组件 光源 单色器 吸收池 检测系统 信号显示系统 氢灯,氘灯,185 375 nm; 钨灯,360 2500 nm. 基本要求:光源强,能量分布均匀,稳定 作用:将复合光色散成单色光 棱镜 光栅 玻璃, 360 3200 nm, 石英,200 4000 nm 平面透射光栅, 反射光栅 玻璃,光学玻璃,石英。玻璃比色皿可见光区 石英比色皿可见光区、紫外光区 作用:接收透射光,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放大 光电管,光电倍增管,光电二极管,光导摄像管(多 道分析器) 表头、记录仪、屏幕、数字显示 32 常用光源 光源波长范围(nm)适用于 氢灯185375紫外 氘灯1

10、85400紫外 钨灯3602500可见,近红外 卤钨灯2502000紫外,可见,近红外 氙灯1801000紫外、可见(荧光) 能斯特灯10003500红外 空心阴极灯特有原子光谱 激光光源特有各种谱学手段 33 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一、显色反应的类型及要求 广义, 有吸收 对显色反应或显色剂的要求: 定义显色反应:将被测组分转变为“有色物质”的反应 选择性好(最好是特效反应) 对比度要大,(max)最大吸收波长相差60nm以上 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易于控制 灵敏度高( max 104Lmol-1cm-1) MR稳定,组成恒定 M无色 + R = MR有色(主要是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

11、34 max 对比度(max):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MRmax)与试剂 最大吸收波(Rmax)之差 35 络合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显色反应类型 36 在分析化学中应应用较较多的是有机显显色剂剂。 二、无机离子的常用显色剂 无机显色剂: 过氧化氢,硫氰酸盐,氨水和钼酸铵等。 无机显显色剂剂在光度分析中应用不多,这主要是因 为生成的络合物稳定性差,灵敏度和选择性都不高 。 有机显显色剂剂与金属离子能形成稳定的、具有特征 颜色的螯合物,其灵敏度和选择性都较高。 有机显色剂: 定义显色剂:能与被测组分反应生成有色物质的试剂 37 三、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 1 1 1 1 2 34 5 6 6 1.溶液的

12、酸度:H+一切反应的基础 a.影响M的存在状态, H+ ,M会水解; b.影响R及颜色,H+ ,影响R(大多有机弱酸) 影响颜色(大多酸碱指示剂) c.影响MRn组成 38 显色反应酸度由 实验测得: 例如:铁()与水杨酸的显色反应: pH9时,生成13黄色络合物Fe(ssal)33-。 pH 曲线中平坦部分所对 应的pH范围即为显色 反应适宜的酸度范围。 39 2.显色剂的用量(CR ) 为使显色反应完全,一般R过量(同离子效应),但 R也不能大过头,否则,物极必反(盐效应)。 a. R本身有色,空白 b. 改变络合比,无法定量。例:Mo()与SCN-: CR由实验确定 40 3. 时间t

13、A t t 由实验确定。显色后,至少应保持到测定 工作做完。 41 4.温度T 大多显色反应在室温下进行,但也有需要加热才能 完成的。 V=f(T) T, V。但T 太,有色物分解。 合适的T 由实验确定。 5.溶剂和表面活性剂 溶剂影响有色络合物的离解度 溶剂影响有色络合物的显色速度 溶剂影响有色络合物的颜色 表面活性剂 a. 胶束增溶 b. 形成三元络合物 42 6. 干扰及消除 a.干扰 干扰物本身有色或与显色剂显色,+干扰 干扰物与M、N反应,使显色不完全,-干扰 b. 消除 控制酸度,使M显色,干扰不显色 氧化还原,改变干扰离子价态 掩蔽 校正系数 参比液:可消除显色剂和某些离子的干扰 选择测,可避开干扰的吸收 增加显色剂用量 分离 43 第四节 光度法的测量及误差控制 一.测量波长的选择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