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31954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1.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的功能医学解析(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17学时) 概述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第四节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 情绪反应的调节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神经元(neuron)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基本结构 基本功能 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 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生理完整性、绝缘性、 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传导速度 与纤维粗细、有无髓鞘及动物种类、温度有关 神经纤维的分类 电生理分类-A、B、C类

2、 纤维直径及来源(、类,用于传入纤维) 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 轴浆流动意义 轴浆运输方式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 子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除神经的功能性作用外 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二、神经胶质细胞 支持作用 修复和再生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绝缘和屏障作用 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功能联系及反射 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一)突触的分类 (二)突触的微细结构 (三)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 (四)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 1、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2、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五)突触的抑制和易化 突触后抑制

3、传入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前易化 (六)突触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布 突触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七)突触的可塑性 二、兴奋传递的其他方法 (一)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二)电突触传递 三、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二)受体 (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四、反射 (一)反射与反射弧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三)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感觉传导通路 (一)脊髓与脑干 (二)丘脑的核团 (三)感觉投射系统 二、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 (一)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功能 (二)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 (

4、一)触-压觉 (二)肌肉本体感觉 (三)温度觉 (四)痛觉 第四节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一、皮层诱发电位 二、脑电图 (一)脑电图的波形 (二)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三、觉醒与睡眠的产生机制 (一)觉醒状态的维持 (二)睡眠的时相 (三)睡眠发生机制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双向、快慢速度及 意义) 二、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经典的突触概念、结构特点及分类 电突触的结构特点及意义(图示)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曲张体(varicosity)及其化学 传递的特点(5点) 局部回路神经元(local circuit neuron

5、)和局 部神经元回路(local nuronal circuit)(概念 及意义) 三、神经递质 (一)外周递质 -作用部位(突触前与突触后)、分布与 分类、 失活、受体(包括亚型)及相应阻断剂 乙酰胆碱(毒蕈碱,muscarinic receptor, M型受体;菸碱,nicotinic receptor, N型 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和受体)示图小结 嘌呤类或肽类递质 (二) (二)中枢神经递质(主要递质分布及作用 ) 乙酰胆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丘脑后 腹核特异投射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 激动系统、纹状体、等神经元) 单胺类(多巴胺-黑质至纹状体;去甲肾上 腺素-中脑网状结构、脑桥的

6、兰斑等;5-羟 色胺-脑干中缝核投射到纹状体、丘脑等) 、氨基酸类(谷氨酸-感觉传入粗纤维和皮 质内兴奋性递质;甘氨酸-闰绍细胞的抑制 性递质;-氨基丁酸-皮层部分抑制性递质 和突触前抑制的递质) 甘氨酸、-氨基丁酸、肽类等) 递质(transmitter)与调质( modulater)及递质共存的概念 神经除了上述的功能性作用外,还具 有营养性作用(neuro-trophic effection) 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反射弧的概念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原则、聚合原则、链锁状及环状的 组合及意义(图示) 反射弧中枢部分的兴奋传布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7、post -synaptic potential,参阅提纲p.91) 2、反射弧中枢部分兴奋传布的特征 单向传布 中枢延搁(central delay) 总和(summation)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放(after discharg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参阅提纲p.92) EPSP与IPSP的产生与比较 突触后抑制的分类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结构组成及意义)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结构组

8、 成及意义)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结构组成、机制及意义 突触前抑制产生机制: 3个神经元组成两对突触(A、B、C) B对C神经元之间构成EPSP突触联系 但A对B神经元构成的突触联系,如果先发 生作用,指使B前膜去极化,造成释放的兴 奋性递质减少(递质的释放量与膜电位水 平存在依赖关系),结果引起神经元C后膜 去极化幅值减小,不易总和达阈电位而产 生抑制。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略)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刺激感受器换能神经传入丘脑 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中枢(产生感觉) 感觉产生过程存在的两种投射系统作用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

9、分析功能(复习 ) 浅感觉传导(先交叉后上升) 深感觉传导(先上升后交叉) 二、丘脑 丘脑为感觉传导换元总接替站,能对 传入的感觉进行初步分析和综合,按 其功能分为三类细胞群: 感觉接替核(除嗅觉外,接受体内所 有特定感觉冲动,再发出纤维点对点 投射于大脑皮层的特定感觉区。各种 感觉功能在丘脑内有严格的定位(如 后外侧腹核与躯体感觉传入有关,后 内侧腹核与头面部感觉有关,内侧、 外侧膝状体分别与听觉和视觉传入有 关。属特异投射系统,图示) 联络核(这类核团接受丘脑感觉接替 核和其它皮层下中枢来的纤维,经此 类核团换元后投射于皮层特定区域, 其功能是协调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质 水平的联系,属特异投

10、射系统) 髓板内核群等(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 行冲动,经多突触接替换元后,弥散 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大 脑皮质兴奋性的重要作用,属非特异 投射系统) 三、感觉投射系统 根据丘脑投射到大脑皮质的感觉传入通 路和途径,分为: 特异投射系统(概念、传入途径及 作用) 非特异投射系统(概念、传入途径及 作用) 两者间的区别和特征(图表)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实验结果证实:电刺激中脑脑干网状结构,能唤 醒动物,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而中脑头端 中断网状结构,动物则出现睡眠现象,脑电波呈 现同步化慢波(图示) 提

11、示:这一部位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 。现认为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 统而发挥作用的。由于脑干网状结构是多突触结 构,易受到药物作用发生阻滞,故临床上可用麻 醉药或催眠药作用阻滞该部位产生麻醉或催眠效 应。 四、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层的结构特点与分区 感觉柱的概念、大脑皮层的52个区分布 体表感觉(中央后回的3-1-2区,亦称 第一感觉区),具有以下特征: 交叉投射(头面部双侧投射);倒置排 列(头面部正立);投射面积与感觉精 细程度呈正比 人脑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还有第二感觉 区,接受痛觉的投射 三、中央前回的感觉投射(4区) 四、其它部位(自学) 五、痛觉的病理生

12、理(疼痛的部位、性 质和时间在疾病的诊断上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1、痛觉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分 布广泛,一般认为伤害性刺激达到一 定强度即能产生痛觉。 皮肤痛与传导通路 快痛(伤害性刺激皮肤出现的尖锐 的刺痛,特点是产生与消失迅速、感 觉清楚、定位明确。) 慢痛(刺激后约1秒出现的烧灼痛, 定位不太准确清楚,持续时间较长, 常伴有情绪等变化。) 致痛物质(组织释放的K+ 、H+、组 胺、5-HT、缓激肽、前列腺素等) 快痛的传入纤维为A类,兴奋阈值低 ;慢痛的传入纤维为C类,兴奋阈值高 。 痛觉传导的中枢通路十分复杂,一般 认为痛觉由背根进入脊髓后,可沿两 条途径上传:一条抵达丘脑感觉接替

13、核, 转而投射大脑皮层第一体表感觉区,引起 定位明确痛觉。另一条在脊髓内弥散上行 ,经脑干网状结构,抵达丘脑髓板内核群 ,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第二体表感觉区 和边缘系统,引起定位不明确的慢痛,常 伴有情绪反应。 痛觉的传入神经 牵涉痛(referred pain) 概念、原因解释及临床意义 内脏痛的特征(对牵拉、缺血、痉挛 和炎症敏感;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 敏感,并具有缓慢、持续、定位不精 确和分辨率差的特点) 牵涉痛(referred pain) 定义(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身体远隔的体 表部位发生疼痛) 原因:1、内脏痛传入与所涉及的体表传 入位于同一脊髓后根 2、内脏痛传入提 高了邻近体表传入

14、中枢兴奋性 3、同一 上行纤维传入脑产生“误解”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和运动神经神经递 质分布: 交 感 神 经 副交感 神经 运动神经 EPSP与IPSP的产生与比较 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引起突触前膜 释放递质 与相应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去极化 突触后膜超极化 (EPSP) (IPSP)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Na+、K+通透性提高; 尤其是Na+ 对Cl- 通透性 提高 特异性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比较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往往是多个不同层次的 神经中枢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调节的结果,包括 脊髓、低位脑干、小脑、基底神经节以及大脑皮 层等部位。但躯体运动的产生及执行动作的完成 在脊髓水平。 大脑皮层运动区 基底神经节 小脑 低位脑干网状结构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一、运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是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 大神经元支配快肌;小神经元支配慢肌 运动单位(图示)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 )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频率持续 放电。上述运动神经末梢均释放Ach。一般情况下 运动神经元活动增加时, 运动神经元活动也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