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31649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备选科目考试的标准(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中 学业水平考试 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 永康一中生物组组:魏小鹏鹏 第一部分 2016年标准的变化 一、主要功能不同 1、2015年(1月、6月)浙江省普通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以下简称 2015年标准)其主要功能是引导普通 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必修课 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生的学业水平, 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质量。考试成 绩是高中生毕业的基本依据,也是高等院 校招生录取和用人单位招聘的重要参考依 据。 一、主要功能不同 2、2016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生物 (以下简称2016年标准)其主要功能 一是引导普通

2、高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必修和选修课程教学要求;检测高中学 生的学业水平,监测、评价和反馈高中教学 质量;二是落实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 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学业水平考 试成绩既是高中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又是 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二、考试对象不同 1、2015年标准指明考试的对象是 在本省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系统中注册获 得普通高中学籍的且修完生物必修课程的 所有在校学生。 2、2016年标准则指出考试的对象 是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在校学生,以 及相关的往届生、社会人员和外省在我省 异地高考学生。 三、标准制订的依据不同 1、2015年标准是依据普通高中 生物课程标准(实

3、验)和浙江省普通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2版 )(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 ,按照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 本省高中生物教学的实际制订而成的。 三、标准制订的依据不同 2、2016年标准则是依据普通高中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 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2014版) 的要求,按照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选考 科目考试的性质和特点,结合本省高中生 物教学的实际制定而成的。 四、考试目标与要求不同 1、2015年标准考试目标与要求分三 部分,分别是(一)考试目标、(二)考 试要求(包括a了解、b理解、c应用 三个层次)、(三)学业水平,将考生的 学业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

4、、不及格 四个等第,依次用A、B、C、E表示。 四、考试目标与要求不同 2、2016年标准则明确提出考核要求 (知识考核要求、能力考核要求、品质考 核要求),同时对考试内容的要求更明确 ,分为了解、理解、应用三个层次,分别 用字母a、b、c表示,且在各层次的具体要 求有所变化。比如在了解层次里改“再现” 为“再认”。理解层次中把“能够解释和说明 所学知识的含义,把握内在逻辑关系, 四、考试目标与要求不同 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改为“把握知识的内在 逻辑关系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应用层次中把“能够在新情境中综合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改为“能在新情境中使用抽象的

5、生物学概念 和原理;对生物学知识进行总结、推广;通 过分析、推理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 五、考试内容有变化 1、内容的表述有变化 表述上化繁为简、合二为一等。 2、增加了部分内容 一是必考中个别内容增加(2处),比 如必修2第1章第1节分离定律中增加 了“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与科学方 法”层次为c。 二是作为选考加试部分增加了比较多的 内容(约38处) 六、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有变化 1、考试形式的变化 学考和选考(高考)合二为一,一年两次。 必考题60分钟分值70分,加试题30分钟, 分值30分。 2、试卷结构的变化 (1)考查内容比重 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1选修1 必考70分 3

6、0%5% 约21分 33%5% 约23分 37%5% 约26分 加试30分 55%5% 约18分 45%5% 约12分 六、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有变化 2、试卷结构的变化 (2)考试要求分布 了解理解应用 必考70分 50%5% 约35分 30%5% 约21分 20%5% 约14分 加试30分 55%5% 约18分 45%5% 约12分 六、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有变化 2、试卷结构的变化 (3)题型及分值分布 客观题主观题 必考70分 70%5% 约50分 30%5% 约20分 加试30分 20%5% 约6分 80%5% 约24分 第二部分 部分新增内容的解读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C层次) 显

7、微镜下的重大发现 1665年,英国的罗伯特.虎克 (Robert Hooke)用原始 的显微镜观察从软木塞上切下 的薄片,发现软木片是由许多 个小室组成的,他将这种小室 命名“cella”,即细胞(cell)。 理论思维和科学实验的结合 18世纪,德国一位研究海洋生物的自然哲学家提出,复杂 的有机体都是一种球状小泡似的纤毛虫的聚合体。这些纤毛 虫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而将其生命从属于一个整体。这一理 论虽然缺乏实验依据,却唤起了实验科学家的注意。施莱登 、施万也由此受到了启发。 1838年,施莱登首先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的观点。 1839年,施万提出“所有

8、的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 1858年,德国的菲尔肖作出了一个重要的论断:所有的细 胞都必定来自已存在的活细胞。 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C层次) 思考: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 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可以领悟到科 学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科学发现是很多科学家的共同参与,共同 努力的结果。 (2)科学发现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支持。 (3)科学发现需要理性思维和实验的结合。 (4)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 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二、主要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主要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二、主要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9、二、主要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相关曲线图表解读 核 糖 体 内 质 网 高 尔 基 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三、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四、孟德尔遗传实验的过程、结果 与科学方法(必试中增加的, 层次为c )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是孟德尔成功的关键因素 1、孟德尔成功的原因(必修2P21) (1)选用了合适的杂交实验材料-豌豆。 (2)采用了严密的实验分析方法,即用数理统计分析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运用了独特

10、的科学思维方式,即由单因素(先研究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到多因素(再研究多对相 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方法。 (4)成功地应用了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假说推理 ”法。 “假说说演绎绎法” 是现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 思想方法,它是指在观观察和分析的基础础上提出 问题问题 以后,通过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释问题 的假 说说,根据假说进说进 行演绎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过实验检验 演绎绎推理的结结果。如果实验结实验结 果与预预期结结果相 符,就证证明假说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则说 明假说说 是错误错误 的。以下为为假说说演绎绎推理的逻辑逻辑 关系 。 3、“假说-推理法”(即“假说-演绎

11、法”) 有很多同学其实并不理解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 ”;如(1);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无 论正交、反交F1总表现为显性性状;F1自交F2出 现性状分离,以上论述属于“假说演绎法”中 的? (2);那么孟德尔的“假说”又是什么?其核心又 是什么? (3);我们常说的“演绎”又指什么? “假说演绎法”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孟德尔发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过 程;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DNA分子 的半保留复制特点的提出等科学发现都是“假说演绎 法”的生动体现。 【例1】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 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12、 A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例2】下列有关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的叙述中不 正确的是 ( D ) A.孟德尔所作假说的内容之一是“受精时,雌雄配子随 机结合” B.“测交实验”是对演绎推理过程及结果进行的检验 C.孟德尔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应用统计法对实验结果进行 分析 D.“F1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属于演绎推理内容 【例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 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 绎”过程的是( D )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

1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 成对存在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 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C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 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 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五、杂交实验的设计(层次c) 1、通过性状判断生物性别的实验设计 通过隐性雌显性雄杂交实验判断。 2 2、一对相对性状中判断显、隐性的实验设计一对相对性状中判断显、隐性的实验设计 甲乙,后代只出现甲性状,则甲为显性; 后代有两种性状,子代再与亲本具相同性状 的回交,有性状分离则该性状为显性,反之为隐性。 甲 甲,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甲为显性;

14、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比3:1,甲(3)为显性 假设法 3 3、纯合子、杂合子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鉴定的实验设计(基因型)鉴定的实验设计 自交:此方法适用于植物,且是最简便的方法, 不适用于动物。 测交:若待测对象是雄性动物,应与多个雌性个 体交配,产生尽可能多得后代,使结果更有说服 力。 花粉鉴定法:如水稻的糯性和非糯性花粉用碘检 验 五、杂交实验的设计(层次c) 4 4、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X 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不知显隐性关系用正交与反交:如果结果相同 ,则位于常染色体上;如果结果不同,则位于X 染色体上。 、已知显隐性关系(一次交配完成),XY型的生 物用隐性母本与显性父本杂交来判断 五、杂交实验的设计(层次c) 六、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必试中 增加的内容,层次为c)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范围机体对内外的异物都可 以发生免疫反应 机体仅对某一异物(抗原) 产生免疫反应 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 形成生来就有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弱,无记忆功能强,有记忆功能 参与细胞主要是吞噬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T细胞 和B细胞) 二者联系二者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特异性免疫是 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个人见解, 不足之处, 请多指教! 谢谢! 2015年10月1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