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24981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写作课件 (二) 第四章 诗歌 第一节 诗歌的界定 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它运用凝炼的富有音乐 性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 概括、反映社会生活。 关于诗歌,古今中外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毛诗序 “诗者,吟咏情性也。” -严羽沧浪诗话 “当诗人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为联 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某 种感情表现出来,才产生诗。” -艾青诗论 由此我们可以界说为:诗歌是人类心灵 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最易震撼读者感情 引起共鸣的文体,也是一种注重对语言文字 进行特殊组织排列的文体。 第二节 诗

2、歌的分类 一、按内容特点划分,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类: (一)抒情诗 它是直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诗歌 样式。它有时勾勒式地描绘典型事物,有时跳跃式 地速写人物或情节,目的在于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 ,以深厚炽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意去感染、启迪读 者。它不注重对生活的客观分析把握,而注重主观 的判断评价;它更多地是抒情遣兴,而不是客观地 具体描写;它不直接剖析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理 想世界的想象和向往来表达对现实的认识。 (二)叙事诗 它是用诗的形式来刻划人物、叙述事件的诗歌 样式。它通常以抒情的方式叙事,把丰富的情感融 入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之中。 叙事并不是诗歌的长处,它不能像小说那样将

3、 情节铺展开来,不能有那样详尽的客观叙事和细节 描写。它的情节比较单纯,不枝不蔓,人物也较少 。但它可以比小说更概括、更集中、更凝炼、更富 有激情、更具有激动人心的诗意美。它不是在用韵 文形式讲述故事,而是饱含情思在歌唱一个故事, 抒写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倾向以及对生活的评 价。叙事诗的叙事,应当是事与情的交融。 二、按体裁形式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格律诗 中国古代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为五言、七 言的绝句和律诗,在写法上讲究所谓“篇有定句、 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的严格章法。 现代格律新诗,往往既不讲平仄,也不讲对 仗,只是要求诗句大体整齐押韵,篇无定节,但 节有定行,每行的

4、“顿”数基本一致,并不是严格 意义上的格律诗。 (二)自由诗 我国“五四”以后兴起的以白话代文言的“新诗” 多为自由诗,它相对格律诗而言,在行数、节数 ,每行的字数,押韵与否,都十分自由而没有限 制。但它有节奏,它的节奏体现在口语的自然旋 律上,体现在轻重音的自然间隔和句中字音的互 相和谐、协调上。 艾青这样解释自由诗:“简单地说,这种诗体 ,有一句占一行的,也有一句占几行的,每行没 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 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 (三)散文诗 它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有诗的激情 和意境 ,又采用不分行的散文形式;不受 韵律约束,可押韵,可不押韵,也可韵、散

5、相间。但它是诗而不是散文,它有浓郁的诗 情、诗味。它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及 象征、喑喻等手法,将诗情、画意、哲理有 机地融为一体,篇幅短小而意旨隽永。 (四)民歌 亦称歌谣,它包括山歌、渔歌、牧歌、夯歌、 纤歌、地方小调等多种形式。它是劳动大众的口头 创作并以口头形式流传,具有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地 方风情。民歌词句简炼,朴实清新,大多整齐押韵 ,常用比兴、夸张和谐音双关等手法,生动风趣, 真挚质朴,易记易唱,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 。 (五)儿歌 它是一种适应儿童理解能力,迎合儿童心理, 为儿童所喜爱,或唱或诵的口头短歌。它形式短小 活泼,语言晓畅,节奏明快,生动形象,以反映儿 童的生活、

6、思想、感情和愿望,以及他们迫切地需 要获得的许多知识为内容,多为三字句,常伴以儿 童游戏。 (六)童话诗 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 形象、反映生活,故事情节神奇曲折,主题 鲜明浅显,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超 人间力量的形式”来反映人间生活,以适应 儿童的趣味,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从中受到 教育。 (七)寓言诗 它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诗。常以简 单的故事来说明较深的哲理,教育意义明显 ,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为人。它以形象喻 理,言外之意,警策透辟,发人深省。 第三节 诗歌的特征 一、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诗情发源于生活,萌 动于心底,贯穿于诗歌创作的始终,它是强烈、真

7、 挚、独特情愫的艺术结晶。诗歌虽然来源于生活, 但它轻事实而重情思,一般并不直接再现生活,而 是表现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通过情感去 反映生活。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 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 “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郭沫若 二、丰富的想象性 诗歌可以界说为是想象的表现。想象是 写诗的才能,也是欣赏诗的才能。 诗歌要在简短的篇幅里,借诗人情感的 逻辑对生活作出恢宏、深邃的反映,这就决 定了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 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 诗的想象,就在于能够通过想象力的帮 助,创造出最能体现理性概念的感性形象, 即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具

8、体的形象。 三、悦耳的音乐性 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 它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 音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音韵在诗中 的作用表现为:通过韵的串联,关上粘下,有助 于把跳跃式的各诗行连成一个整体,加强结构和 形象的完整性;因情赋声,以声传情,加强抒情 的强烈性;使诗歌具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 律美,易记能唱。新诗对音韵没有严格的要求, 但还是应该押大致相近的韵,使之读来顺口,听 来悦耳,也便于记忆。 节奏是诗歌音乐美的显著标志。郭沫若在论 节奏中认为:“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 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 节奏的便不诗。” 从力度方面讲,诗的节奏指声音

9、的强弱,即 重读与轻读的安排;从时间方面讲,指声音的长 短,即音组(又称“顿”、“音步”、“音尺”)的划分 。古体诗的基本节奏单位是音步,五言诗为三个 音步,七言诗为四个音步。音步大体相同的诗行 ,构成行与行间的节奏匀称。 四、排列的形式美 诗歌分行排列的外形结构,给人以视觉的 美感,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另一重要特 征。诗歌语言分行分节排列,正如闻一多所说, 在外形上具有一种语言的“建筑的美”。 现代诗的分行分节排列,是诗歌的抒情性、 音乐性所决定的。分行排列,有助于强调诗人感 情跳跃中的重要词句的份量;有助于加强诗的节 奏感;有助于显示诗优美和谐的韵脚。 第四节 诗歌的写作 一、精心构

10、思 (一)提炼诗意 诗意当出新,不落俗套,不蹈袭前人。 意新语新,才能产生美感,才能给读者以 新的审美愉悦和启迪。诗意要深邃,深邃 才会蕴含哲理、包容无限,才会余味无穷 。诗歌最忌意浅语俗,它的构思应是独具 匠心的创造,应是诗人对生活的发现。 我国古今诗人以松树为题材,无不具有新意和深 度,显示出作者不凡的襟怀和不同的艺术个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 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寄托在劲松身上的 悲凉之气表现了所谓的“建安风骨”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 此百尺条。”(左思咏史)借松树屈辱的遭遇, 抒发了对当时“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门阀制 度的悲愤。

11、 “干挺不畏风,根深土嫌薄,吸取无所限,到老 犹磅礴。”(董必武答徐老延安赠别)颂扬扎根 人民之中的革命者青春不老。 “大雪压青松,青松 挺且直,欲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冬夜 杂咏)讴歌在特殊年代顽强斗争、坚贞不屈的大 无畏精神。 (二)选取角度 所谓诗的角度,就是指作者观察生活、捕捉形 象和确立主题时所取的方位。选取角度的目的,是 为了最恰当最艺术地表现作者的诗情。选取角度的 标准在于诗情表达的需要。一般地讲,有两个主要 的角度: 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用形象的语言 歌唱生活,言志抒情。这类诗立意较“显”,往往激 情外露,更带鼓动性。 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 (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新诗中如贺敬之、郭小川的许多抒情诗,由于 诗人有第一等襟抱学识,都写出了第一等的真诗。 二是寄托。诗人将自我隐藏起来,借物 寄情、借人表意、借景抒怀。这类诗立意较 “隐”,更带含蓄性,更多象征意味。 古诗中常写梅、竹、菊、兰,写清流、高 峰,其意便在托物以言志。新诗如戴望舒的雨 巷,诗人借用雨中幽巷象征他所处的迷茫、寂 寞、惆怅的环境,或隐或现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正是诗人人生理想产生、高扬、跌落和重新追求 的曲折复杂心态的写照。曾卓的悬崖边的树 ,通过“悬崖边”这一典型环境中的“树”的典型形象 ,表现了胸怀理想的奋斗

13、者,不畏生活暴风雨折 磨的坚毅、顽强的性格。 二、创造意境 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表现 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从诗歌写作和欣赏的角度来说,诗中的“ 意”,包括作者的“情”与“理”,即作者在诗中 表现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评价; 诗中的“境”,指所写事物的“形”与“神”,即作 者通过集中概括而描绘出来的具体形象及其 内在本质与精神。意境在诗中是不可分割的 统一体,决不是“意”和“境”的机械相加。所 以,意境的创造要求“内情”与“外物”相融合 ,“意”与“境”相应合。 意境交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移情于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先有所感 (意),然后根据作者的情与意,

14、去寻求得以表达 的“境”,即将情意“移”到外在客观物上加以表现, 从而使意境交融,西方美学界多把这称为“移情”。 古诗中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试问闲 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新诗中如:“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 言语。”(冯至蛇)“我的翅膀是这样沉重,/像是 尘土,又像有什么悲恸。”(何其芳回答) (二)触景生情。作者与客观外物接触而有所 感悟,引发情思,所谓“存在决定意识”,情思附景 而出。 古诗如:“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 还。”(渡易水歌)新诗如刘半农的教我如何 不想她,其中一节写道

15、:“月光恋爱着海洋,/海 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 如何不想她?” 意境不仅要求情景交融,而且强调虚与实 的统一,显与隐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即 通过具体的有限的形象激起人们的想象,在想象 中认识到隐藏在形象背后的更为深刻的含义,从 而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 三、推敲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与其它文学样式相比, 诗的语言应该是最形象化最富有音乐性的高度凝 炼精简的语言。诗歌侧重于抒情言志,忽略对事 物过程的叙说,抒情言志的特点决定了诗歌在反 映生活内容上必须高度集中。 古代的格律诗有严格的字数限制,要求用有 限的文字来表现尽可能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致, 现代新诗也可以精简到一首诗只有一句或一个字 。作者思想的新意决定了他诗歌语言的新颖生动 。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