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脏神经系统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118724669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8.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脏神经系统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内脏神经系统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内脏神经系统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内脏神经系统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内脏神经系统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脏神经系统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脏神经系统资料(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脏神经系统 一、概述 二、内脏运动神经 三、内脏感觉神经 四、某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特征 主要内容 一、概述: 内脏神经系统是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 和腺体的神经系,它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组 成部分。 内脏神经系含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 运动神经又称为“自主神经系” 、“植物神经系” 内脏感觉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自主神经、植物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周围部 脊神经节 脑神经节 脊髓:交感和副交感低级中枢 脑干:孤束核,副交感核,心血管、呼吸中枢 间脑:情绪、体温、摄食、水平衡、生物节律调节中枢 大脑:边缘叶、新皮质内脏功能调节中枢 中枢部 内脏神经系统 内脏神经系统 副 交 感

2、 神 经 系 统 L3 S2 S4 交感神经系统 二、内脏运动神经 (一)交感神经 (二)副交感神经 1低级中枢:脊髓T1L3的中间外侧核(侧角)。 (一)交感神经(一)交感神经 交感干 椎旁神经节 节间支 椎前神经节:腹腔节、肠系膜上节、 神经丛 交通支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肠系膜下节、主动脉肾节 2周围部 第三腰神经 中间外侧核 (侧角) 脊髓剖面图 后角 前角 节前神经元节前神经元 节前纤维节前纤维 节后神经元 节后纤维 效应器 低级中枢 (T1 L3) 神经节神经节 皮肤、血管、立毛肌 (1)椎旁节 位于脊柱两旁 每侧1924个。 颈部3个 胸部1012个 腰部4个 骶部23个 尾部:

3、奇神经节 交感干 (2)交感干 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构成。 上至颅底,下至尾骨。 (3)椎前节 位于脊柱前方,腹主动脉脏支的根部。 有四个:腹腔神经节(最大) 主动脉肾神经节 肠系膜上神经节 肠系膜下神经节 椎前神经节 椎旁神经节 白交通支 灰交通支 脊髓侧角 交感干 节间支 (4)交通支:交感干与脊神经的联系。 白交通支:起自脊髓侧角细胞 节前纤维 只存在于T1L3共15对脊神经 灰交通支:起自交感神经节 节后纤维 脊神经中均有 椎旁节 节前纤维 节前纤维的三种去向: 脊髓侧角 脊髓前根 椎前节 椎旁节 白交通支 节后纤维的三种去向: 动脉丛再分支到 脏器 血管、汗腺、竖毛肌 分支到脏

4、器 3交感神经的分布 (1)颈部交感神经 颈上神经节:位第2-3颈椎横突前方,最大。 颈中神经节:最小,有无不恒定。位于第6颈椎 横突水平,紧靠甲状腺下动脉。 颈下神经节:常和第一胸神经节合称星状神经 节,位于第一肋椎关节前方。节的前下方与胸 膜顶毗邻。故做颈下神经节封闭手术时,要注 意其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防止刺破胸膜顶 而发生气胸。 颈上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 交通支 动脉丛 咽丛 心上、中、下神经 颈中神经节 节后纤维分布 1)经灰交 通支连至1 -8对颈神 经,并随 其分布至 头颈上肢 的血管、 汗腺、竖 毛肌。 2)伴邻近 动脉行走 ,形成动 脉丛,伴 随动脉的 分支至头 颈部的腺 体

5、、平滑 肌。 3)由神经 节发出器 官支,如 咽支,心 上、中下 神经等。 位于胸椎两侧,1012对神经节。 胸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 12对胸神经 胸壁、腹壁的血管 、汗腺、竖毛肌。 2)上5对胸交感神经节 胸主动脉丛、食管丛、 肺丛、心丛 相应器官。 3)组成内脏大神经 4)组成内脏小神经 (2)胸部交感神经: 第69椎旁节 的节前纤维 第1011椎旁 节的节前纤维 腹腔神经节 主动脉肾节 (3)腰部交感神经: 45对神经节 位于腰椎体的前外侧、腰大肌内缘。 腰交感神经的纤维分布: 1)灰交通支 腰脊神经 腰部、腹壁的血管、汗 腺、竖毛肌。 2)腰内脏神经 消化管 盆腔脏器 (

6、4)盆部交感神经: 4对骶交感神经节 1个尾交感神经节(奇神经节)。 盆部交感神经分支: 1)灰通支 骶神经和尾神经 下肢和会 阴部血管、汗腺、立毛肌。 2)骶神经节 盆丛(下腹下丛) 盆腔 脏器。 (三) 副交感神经 1.组成 (1)低级中枢 脑干副交感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上、下泌涎核, 迷走神经背核 脊髓骶部: 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2)周围部 神经节: 器官旁节、器官内节 节前纤维 脑神经、 盆内脏神经 节后纤维器官 2.脑干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 (1)动眼神经副核 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2)上泌涎核 面神经 翼腭神经节、下颌下 神经节 泪腺、下颌下腺

7、、舌下腺 (3)下泌涎核 舌咽神经 耳神经节 腮腺 (4)迷走神经背核 迷走神经 神经节 颈 胸脏器、腹腔的肝、胰、脾、肾、胃、结肠左曲以 上的肠管 动眼神经 面神经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盆内脏神经 3.骶部副交感神经来源、行程、分布 骶24副交感核 盆内脏神经 盆丛 结肠左曲以下肠 管和盆腔脏器 盆内脏神经 盆丛 骶交感干 S2 S3 S4 三、内脏感觉神经 1. 初级神经元:位于脑神经节、脊神经节内 2. 外周突起: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骶 部副交感神经分布于内脏 3. 内脏感觉在中枢内传导: 内脏感觉神经元的中枢支一部分随舌咽神经、迷走 神经入延髓,止于孤束核。一部分随交感神经

8、、盆内 脏神经(副交感神经)进入脊髓后角。 孤束核或脊髓后角 丘脑 大脑皮质 内脏感觉 侧角的交感神经元和 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 内脏-内脏反射和内脏-躯体反射 脊髓后角 侧角的交 感神经元 前角的运 动神经元 内脏-内脏反射内脏-躯体反射 四、内脏反射及其病变症状 (一)立毛反射 (二)皮肤血管反射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四)直肠反射及其异常 (一)立毛反射 l立毛反射为躯体内脏反射。 l反射弧:皮肤受寒冷刺激 脊神经、脊神经节 脊 髓 脊髓中间神经元 同侧脊髓侧角 节前纤维 经前根入脊神经 白交通支 交感干神经节 节 后纤维经灰交通支 脊神经 立毛肌 l病变: (1)当脊髓侧角、前

9、根、交感神经节或节后纤维有 破坏性病变时,由于反射弧中断,病变所支配的区域 立毛反射消失。 (2)脊髓的急性横断性病变,横断以下脊髓所支配 的区域,在脊髓休克阶段可出现暂时的立毛反射消失 ,休克后可有立毛反射亢进现象。这是由于脊髓内交 感神经中枢失去高级中枢的抑制作用而出现的释放现 象。 当脊髓横断性病变时: 刺激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 射向上只扩散到病变阶段以下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 病灶的下界; 刺激病灶以上区域的皮肤时,所产生的立毛反 射向下只延伸到病变阶段以上的区域,由此可以确定 病灶的上界。 病灶阶段内立毛反射消失。 (3)由于一个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可与不同的 交感神经节

10、的许多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因此, 在正常时局部的刺激可引起同侧广泛的多段的立 毛反应。 (二)皮肤血管反射 l皮肤血管反射:皮肤小血管对皮肤刺激的反射(出现 白色或红色划纹等),由于出现皮肤划纹,所以也称 皮肤划纹症。 l即以尖锐的刺激物刺划皮肤时,可使局部皮肤发生三 个连续过程的反应:首先,划过部位的皮肤发红,继 之,在刺划部的周围也发红,最后,受刺激发红的部 位肿胀隆起。 发红为血管扩张所致;肿胀为血浆渗出的缘故。 l根据反射原理分为两类: (1)局部性皮肤血管反射:轴突反射。当皮肤受刺激时,冲 动一方面沿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传向中枢,另一方面又可沿 同一感觉纤维的分子传向皮肤血管,引起皮肤小

11、血管舒张 。由于这种反射不经过中枢神经系统,所以称为轴突反射 。但这不是真正的反射,它不因后根损伤而消失。118图 (2)反射性皮肤血管反射: 反射弧:皮肤感觉神经纤维 脊神经节 后根 脊髓后 角根部内侧的副交感神经 后根 脊神经和血管周围神 经丛。 功能:使血管扩张,皮肤出现红纹。当这一反射弧被中断 时,反射消失,在脊髓横断性病灶以下区域的皮肤血管反 射往往亢进。因而在做皮肤划纹症检查时,刺划区域应跨 越病灶阶段的上下,以便对照。 (三)膀胱反射及其异常 (一)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1、组成: l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躯体运动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l肌肉: 逼尿肌构成膀胱壁,平滑肌 尿

12、道内括约肌在尿道内口周围,平滑肌 尿道外括约肌在尿道膜部,横纹肌 2、作用: 1)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起自L1-2腰髓侧角的交 感核,经L1-2前根、由交通支和交感干神经节 ,至腹主动脉丛、(上)腹下丛(骶前丛)腹 下神经和下腹丛(盆神经丛),在丛内形成突 触,其节后纤维达膀胱,使逼尿肌弛缓,尿道 内括约肌收缩,将尿液储存膀胱内。 2)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发自S2、3、4骶髓侧 角副交感核、经S2、3、4神经前根和盆内脏 神经,通过盆神经丛入膀胱壁内的神经节内形 成突触后,节后纤维分布于副尿肌收缩,内括 约肌开放,引起排尿。 3)躯体运动神经,起源于第二、三、四骶髓前 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尿道外括

13、约肌,可随意控 制外括约肌的舒缩。 4)感受觉神经,起自膀胱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 ,一部分随盆内脏神经进入骶髓相应节段的后 角,主要传导膀胱的膨胀感和部分痛觉;另一 部分维纤维则随交感神经进入腰髓,主要传导 痛觉。可见,传导尿道感受纤维主要经盆内脏 神经。 (二)膀胱(排尿)反射 由于膀胱副尿肌具有一定的伸缩性,使膀胱内压在一定 范围内保持不变,但当尿量增加到毫 升时,膀胱内压就显著升高,从而刺激膀胱壁的压力 感受器,冲动沿盆内脏神经的感觉纤维传达入骶髓后 ,一方面兴奋骶髓的副交感排尿中枢,使其发放冲动 经盆内脏神经的传出纤维,达膀胱后,引起副尿肌收 缩和尿道内括维肌开放;另一方面抑制腰髓的交感

14、中 枢和骶髓前角的阴部神经中枢,使尿道外括约肌也开 放,尿液就排出体外。 脊髓的排尿低级中枢是受大脑皮质控制。膀胱感 觉冲动入脊髓后,能至脊髓排尿反射中枢,还 能经脊髓后索(膨胀感觉)和脊髓丘脑侧束( 痛觉)上传,最后达大脑皮质的最高排尿中枢 (旁中央小叶),再由旁中央小叶发出下行纤 维(经锥体束)至脊髓的两侧排尿中枢 正常情况,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抑制脊髓低级排 尿中枢,当膀胱内尿量增多,引起尿意,情况不允许 ,大脑皮质发出冲动,经下行纤维至脊髓低级中枢, 抑制骶髓的副交感中枢,并兴奋骶髓前角的运动神经 元和腰髓的交感中枢,使副尿肌松弛,情况允许,皮 质对低级中枢作用相反,即能引起排尿。尽

15、管排尿是 反射性的,常受到大脑皮质的影响,完全可经随意控 制排尿。而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发育还不完全,对脊髓 的低级中枢的控制力弱,有尿时,即通过脊髓排尿中 枢反射性地排尿,因此不能随意排尿。以后随年龄的 增长,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完善,皮质中枢对脊髓 中枢的控制力也增强,就能做到了随意排尿, (三)神经性膀胱机能障碍 1)无抑制性膀胱机能障碍 (无抑制膀胱) l病变部位:旁中央小叶或下行锥体束。 l常见病变:矢状窦附近脑膜瘤,上矢状窦血栓 ,脑出血、脑栓塞和多发性硬化等。 l特点:大脑此质与脊髓中枢的联系是双侧性 ,一 侧皮质的病变膀胱仍维持正常机能 l作用:大脑皮质的高级排尿中枢对脊髓的低级中枢有 兴奋抑制两方面的作用,以抑制为主 . l原因:病变时失去抑制,少量也能引起排尿. l表现:尿急、不能随意控制排尿,排尿突然而失禁;量 少而次数多; 排尿的力量和尿线都正常,无残余尿 。 l婴儿由于大脑皮质和锥体束发育不健全,缺乏对脊髓 抑制力,因而也有无抑制性膀胱的排尿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