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18721757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研大纲比较分析分解(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考试大纲 比较分析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 壹.09、10年大纲比较 贰.10、11年大纲比较 09、10年大纲比较 壹 一.09、10年大纲整体组成 考查目标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查范围 试题示例 附录: 二.09.10年大纲的不同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四、试卷题型结构 09简答题10问答题 简答题为什么改称问答题 最主要的原因: 准确表述题型名称 测试考生答题能力 改称后对应试的影响 简答题要求:少 问答题要求:准 改称后对应试的影响 无论简答还是问答, 都是要抓住采分点, 答出关键词。 简答题:隋朝加强中央集权 与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 措施:下诏“大索貌阅”,令地方核实

2、户籍;制定“输籍 定样”。定期评定户等。废止郡一级建制,实行州、县 两级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地方官府的属官改由吏部 统一任免。在洛阳建东都;开凿大运河。 意义:国家控制了更多的人口,赋税来源更有保证; 百姓赋役负担更加合理。提高了行政效率;打击了士 族门阀政治。加强了对华北、江南等地区的控制;沟 通了南北经济和文化联系。 07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 全称“行中书省”,初为元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 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成为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除京师及附近地区直隶中书省外,全国设岭北 、辽阳、甘肃、云南、河南、湖广、江浙、四 川、江西、陕西等十大行省;辖区辽阔、军政 合一;置丞相、平章等官总领该地

3、区事务;下 设路、府、州、县。 意义:有效巩固了元朝的大一统;是中国地方 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省制的开端。 08 简述魏晋玄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 物的基本思想 背景:汉代儒学的神秘化、繁琐化,使之丧失了 统治思想的功能,魏晋士族门阀阶层需要寻求适应自 身需要的统治思想;汉末以后的长期动荡,经学传授 的“家法”、“师法”传统断裂,为新的学术风气兴 起创造了条件。 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玄学探讨“有”与“无” 的关系,最终落实到“自然”与“名教”的关系上。 何晏、王弼主张“有”生于“无”,“名教本于自然 ”;嵇康、阮籍主张“贵无”,“越名教而任自然” ,蔑弃礼法;裴頠、郭象“崇有”,认为一切“有”

4、 皆“块然自生”,“名教即自然”,抬高名教的地位 。 09 问答题:论述西汉时期的诸侯 王国问题10 秦统一后确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分封制仍有强 烈的影响。 刘邦称帝后逐一翦灭主要异姓诸侯王,同时分封自己的子 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订立非刘氏不王的誓约。王国地域广大 、政治上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汉文帝时,诸侯王国与中央对立的形势日益明显,贾谊建议 削弱诸侯王国的辖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采纳晁 错建议,实行削藩,激起“七国之乱”。朝廷借平定叛乱之机 ,取消诸侯王治民的权力,将王国官吏的任命权收归中央,诸 侯王国政治影响力削弱。 汉武帝下“推恩令”,肢解各诸侯王国;颁布“左官律”和

5、 “附益法”;并直接剥夺诸侯爵位。诸侯王国问题最终解决, 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10、11年大纲比较 贰 一.11年大纲的新变化 (一)结构变化 (二)内容变化 11年大纲由六部分组成 多出“考试性质”部分 (一)11年大纲的结 构变化 考试性质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查范围 试题示例 附录: 考查目标 11年大纲整体组成 09、10年大纲整体组成 考查目标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考查范围 试题示例 附录: (二)11年大纲的内容变化 (1)考试性质的变化 (2)考查目标的变化 (3)考试题型的变化 (4)考查内容的变化 (1)考试性质的变化 10年:考试内容为历史学基础 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史料

6、、 基本技能等。 11年:有效地测试考生所掌握 的历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的 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2)考查目标的变化 除了标点符号,文字没有任何变化 仍然是四基,需要做的是深度解读 附:考查目标的解读 考查目标的整体解读 1.掌握基本史实,了 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 要过程、基本线索和 阶段特征。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 件和人物。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 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 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 获得有效信息。 4.论据确凿,论证严 谨,逻辑合理,文字 准确。 什么是基本 什么是不基本

7、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人 什么事 第一层 发生此事 出现此人 第二层 的原因.背景 此事 的地位.作用.意义 此人 第三层 此事 此人 如何评价和 看待、衡量 第四层 对此人此 事的心得 第五层 所谓基本,就是前四 层的知识 所谓不基本,就是第 五层及其以上的知识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人 什么事 第一层 发生此事 出现此人 第二层 原因.背景. 经过.结局 此事 的地位.作用.意义 此人 第三层 此事 此人 如何评价和 看待、衡量 第四层 名词解释: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出现冗兵、冗官、冗费等社 会危机问题,积贫积弱的局面需要改变。 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重用下,主持变法 。又称“

8、熙宁新政”。目的是富国强兵,是 一次包括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 面改革,包括青苗法、方田均税法等措施。 王安石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变法有一定成 效,暂时解决了北宋的一些社会问题,但总 体是失败的,此后北宋走向衰亡。 名词解释:告缗 汉武帝打击商人势力的一项措施。汉武 帝为解决财政困难,征收富商大贾的财产税 ,称为算缗。为防范隐匿或虚报,颁布告缗 令,鼓励民间告发,一经查实,即没收商贾 财产,并将其中半数奖励告发者。富商大贾 大批破产。 09 南书房:清朝的内廷机构。原为康 熙帝书房。康熙十六年(1677)始 选翰林等官员入值,称南书房行走 ,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有时秉承皇 帝旨意起草诏令

9、,故南书房一度被 视为机要机构。雍正设立军机处后 ,不再参与国家政务。 09 北府兵:东晋在招募北方流民基础上形 成的一支军队。接受驻地在京口 (今江 苏镇江)的军府指挥,拱卫首都建康,称 为北府兵。其最著名的战绩是在淝水之 战中击败前秦军队。后成为南朝刘宋政 权创立的军事基础。 青苗法:王安石新法之一。又称“常平 法”或“常平新法”。每年青黄不接时 ,官府将各地常平仓等积存的钱谷借给 请贷的农户,收获后加息归还。意在抑 制民间高利贷,政府也因此获得利息收 入。 10 21.夷陵之战:三国初年蜀、吴间的一次 战役。由于吴袭杀蜀将关羽,占领荆州, 蜀主刘备亲率大军征吴。吴将陆逊在夷陵 用火攻之法

10、大败蜀军。此役将蜀的势力遏 制在三峡以西,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 。222年 22.“三饷“加派:明末加征的三种赋税 ,即辽饷、剿饷和练饷。辽饷用于对辽东 的军事需要;剿饷和练饷用于镇压农民起 义。这一掠夺性的财政措施加重了社会危 机。 08 21.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采取 的一项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允许 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分封子弟为列侯,达到了“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效果,有利于中央集权 的加强。 22.圩田:witin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 水利田。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 。在沿河湖的低洼之地筑堤围田,设水渠、闸 门与水车,旱时放水灌溉,涝时排水。 07 考

11、查目标的逐条解读 1.掌握基本史实,了 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 要过程、基本线索和 阶段特征。 基本史实:第一层 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什么人 什么事 例如: 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 卒于(公元前210年) 例如: 春秋战国时期,“救邢存 卫”的是(齐桓公) 下列中国古代皇帝扶持佛 教的是(梁武帝) 主要过程:基本史实 以时间为顺序纵向展 开 例如:秦始皇的生平大事 公元前259年:1岁,生于邯郸 公元前247年:13岁,即秦王位 公元前238年:22岁,亲理朝政 公元前221年:39岁,完成统一 公元前210年:50岁,死于沙丘 基本线索:同类或同 时或同地的历史主题 。贯穿历史时空的公

12、因式性质的问题。 事情的头绪或发展脉络 例如: 秦始皇的政治思想 秦始皇的经济思想 秦始皇的文化思想 中国古代史基本线索 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科技 政治 政权 更迭 中央 集权制度 地方 管理制度 皇权与 相权 起义 兴衰 改革 选官 制度 监察制 度军事 制度 少数民族的 政治制度 地方区划与 分职 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土地 赋税 制度 经济重心 生产分配 消费 吃穿住行 战争 人口增长 思想文化科技 儒学为核心线索: 官府垄断学术 春秋战国儒学(孔孟) 汉代儒学(经学) 魏晋南北朝(玄学) 唐宋儒学(道统) 宋元明(理学、心学) 清(复古汉学实为繁琐考据) 思想文化科技 阴阳五行为核

13、心线索: 周易阴阳与尚书洪范五行 邹衍与五德终始说 五行学说的不断补充 思想文化科技 以思想上对“和”的追求为核心线索: 和的提出 儒家对和的阐述 诸子对和的重视 阶段特征:历史发展 过程可划分为段落, 每个段落区别于其他 段落的标志。 事物发展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的段落 例如: 秦始皇称帝前的政策特征 汉初维护社会稳定的措施 孙吴东晋南宋北定中原的 异同 2.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 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 件和人物。 辩证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认识论 物质和意识关系 规律客观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 联系观; 矛盾观

14、; 发展观。 认识论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认识要不断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可以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本质”,三个“结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生 活的实践本质以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二、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动力体系”和“历史创造者”的活动。 三、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分析 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 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定性:确定性质,主要解决 “是什么”的问题。 定量:确定数量,主要解决“怎么

15、样”的问题。 因果分析:确定历史原因,主要解决“为什么”的 问题 系统分析:发展变化、全面联系、。 比较 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之间可以进行比较 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也能比较。 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 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寻找事物的相同属性,辨别异同或高下: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确立评价标准 设定评价环境 使用评价手段 给出评价结果 确定对象的意义、价值或者地位 评价 评价的步骤 3.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 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 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 获得有效信息。 史料 史料定义:是指研究历史的根据 史料分类:文献、口传、实物 史料特征:时代性、客观性、地域性 史料使用的原则: 正确把握史料的信息,客观解释史料,真正成为史学的依据。 4.论据确凿,论证严 谨,逻辑合理,文字 准确。 论据 论证 论点 又叫论断,是观点和判断。 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 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使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逻辑 逻辑定义:逻辑是一种抽象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 证来把握世界的思维过程。 归纳法 三段论 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 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由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出结论。如凡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 ,铜是金属(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