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

上传人:七****) 文档编号:118709328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一、设计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的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多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同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改进教学方法。二、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案例一:在讲述“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时,当我说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伟大壮举。他先后七

2、下西洋,到过亚非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后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等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一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呢?”学生的突然提问一下子打乱了我的教学思路,也使我为之一惊,七年级学生就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不简单。我当时只回答:“郑和下西洋主要是为了与亚非各国建立政治、外交关系的政治目的,因而缺乏地理大发现的强大动因。”回答完学生的问题之后,我觉得回答不够完整,说服力不强。然后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老师回答得不是很好,回去之后,不妨都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以史料为依据得出结论。”经过大家共同努力,找

3、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原因之一是,明代的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刚处于萌芽状态,因而,远航缺乏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原因之二,郑和下西洋虽有明显的政治目的,但每次远航不仅没有像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大的利润,反而耗资巨大,致使郑和航海被某些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持续进行;原因之三,明朝时的中国,地平的大地理观根深蒂固,否定了环球航行的可能性。教学反思:学习中的问题是探究的驱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你教我学”“你讲我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灌输。教师凭着多年的经验吃老本就行了。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学生很容易从学校外部资源中获

4、得信息和知识。他们接触的东西多、知识面广、思维较活跃,随时会提出一些热点问题或是闪烁着创新火花的问题,当然也会有偏题、怪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需要不断充实自己,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拓展新视野,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一旦学生突发奇想提出问题之后,便能够及时、准确地回答出来。同时,老师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老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者、一个促进者,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的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案例二:在讲完“郑和下西洋”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郑和是我国乃

5、至世界航海史上的伟人,以其七下西洋的壮举而名扬天下,永载史册。其中,“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价值历来众说纷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随后我说:“今天就布置这个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下周我们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课后学生通过书籍、刊报、上网等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积极准备。到了下周的历史课堂讨论中,学生兴致很高,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生1:郑和下西洋目的是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贸交流和友好的往来。比如,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大量输往海外,受到当地人的普遍喜爱并接受。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香料、宝石、珊瑚、胡椒以及药材等特产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从而促进了中外交流和友好的往来,这都与郑

6、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生2: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采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沉重的负担。生3:寻找建文帝下落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因为建文帝下落不明始终困扰着明成祖,有传说建文帝已经逃亡海外,若果真如此,那岂不是祸根!因此明成祖派郑和出洋追查,以绝后患。生4:我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之说难免牵强。建文帝其人忠厚羸弱,既然被朱棣从帝位上赶下了台,即使他逃到国外又会有什么能耐

7、?这些情况朱棣也应当明白,因此决不会几次三番派人去探寻朱允?的下落。再说不少迹象表明,建文帝在南京城陷落前已死于大火,建文帝既死,寻找建文帝之说更无法成立。生5: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完全是为了“耀兵异域”,别无他意。明成祖雄主野心,就是想通过扬威的壮举,达到震慑与笼络海外诸国来朝受封的目的。生6:郑和出使西洋是为了打开封闭、僵化的外交大门。明初,太祖实行“海禁”,明朝与海外关系几乎断绝,经济贸易几乎停顿。于是,走私活动非常猖獗,武装走私成风,同时明王朝的声势日下。明成祖上台后决定改变这种局面,他每次派郑和下西洋都是以恢复和发展明朝政府与海外国家的外交关系为首要任务的。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海外各国已与

8、明朝建立了广泛的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生7:郑和受遣一再远航,既有政治目的,又有经济目的。明成祖凭武力强占了侄儿的帝位,自知“夺嫡”声名不佳,遣使出洋宣武异域,使万国来朝,并安抚或镇压那些逃居沿海岛屿和海外的不愿与他合作的臣民,自然不失为提高国际威望和巩固统治的积极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打开一条通往西洋诸国的海上航道,扩大明朝官方的对外贸易市场,用中国精湛的瓷器、绫罗绸缎等手工业品,去换取外国的香料补药,奇珍异宝,以满足王公贵族的奢侈享用,这从郑和统率的船队被称为“宝船”或者“西洋取宝船”,即可得到证明。生8: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应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有同。郑和第一次出使是为了安抚临近小国,减轻

9、异族异国对中国的侵扰,以后几次主要是为了通商,以及向未知的世界前进,开辟新的航道等。讨论中,发言的同学相互争论,相互质疑,气氛很活跃,其他同学也听得津津有味。讨论结束后,我高兴地告诉学生,争论的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你们已经掌握了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究式学习法,尝试经历自己搜集史料,自己组织加工,然后形成自己观点的学习过程。如果能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的热情,我们一定会乐在其中,受益匪浅。教学反思:首先,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是“教师为本”。学生唯教师的话是听,在学习上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学生遇到难题不是自己设法解决,而是等待教师给出答案。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

10、问,主动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其主导作用体现在结合章节的教学目标,提供史料,以史料和问题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学生则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史料去体验历史情境,解释历史现象。这样,在学生史学意识形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教师的意图和观点,学生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史学意识和观点。能否创设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史料,并从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会通过史料来解释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这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本案例探索的一次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