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

上传人:七****) 文档编号:118709318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文:《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熟鸡蛋辨别作文教学案例与评析设计理念: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遇到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作文缺乏素材,作文兴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师指导缺少“抓手”,主导作用不够。通过多方研究论证,我们认为,根本问题是学生作文前缺少真切的体验。有了自身体验,他们作文时才有话可说,教师的指导才切实有效。正如新课标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确立了“体验作文指导教学”研究课题。大致方法是,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形式让学生形成真实体验,然后指导学生作文。其中,把科学小实验引入作文教学而开展的实验作文,便是“体验作文”研究课题的内容之一。实

2、验作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获取真实体验,激发写作兴趣。2、将实验中的所见所感表达具体,培养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教学准备:生熟鸡蛋各一枚教学过程:一、“透视鸡蛋”,获取体验师: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讲孙悟空和羊力大仙比赛“隔板猜物”,大家看过了吗?记得羊力大仙有双“透视眼”,能隔着木板看到箱子里的东西。羊力大仙的这种本领最近黄老师也学会了,黄老师能隔着蛋壳看到里面的蛋清,所以,大家带的鸡蛋,我能辨

3、出生熟,你们信吗?(学生大笑表示不信) 生:我知道老师怎么分辨!师:哦?说说看!生:拿鸡蛋对着太阳光,生鸡蛋内部是液体,所以透亮;熟鸡蛋里面是固体,所以不透光。师:你的方法很好,不过,黄老师不借太阳的“光”,就全凭这一双“透视眼”,一切全搞定!请借我两只鸡蛋吧!师:(神秘地把两只鸡蛋放于讲桌上,然后两手分别捏着一只鸡蛋上部,一拧,鸡蛋便旋转起来,接着,用手一按,再将手抬起)我已经看出鸡蛋的生熟了!(学生急切地要老师说出来)师:(举起其中一只鸡蛋)这只便是生鸡蛋,另一只是熟的。(老师将手中的鸡蛋皮磕开,把蛋清蛋黄倒入杯中,又磕破另一只,剥开,露出蛋白,同学们喷喷称奇。)谁来说说所见所感?生:今天

4、,黄老师说自己能看出鸡蛋的生熟,他从同学们那里取来两只鸡蛋,放在桌子上,然后双手分别抓着一只鸡蛋,用力一拨,鸡蛋转了起来。突然,黄老师用手往鸡蛋上一按,又将手拿开我发现,一只鸡蛋一动不动地停在那儿,另一只转了几下才停。黄老师举起其中的一只鸡蛋告诉大家:“这只是生的。”打开一看,果然没错。黄老师是怎么判断的呢?我百思不解。生:“两手分别抓着一只鸡蛋,用力一拨”表达不准确。师:你认为应该用什么词语表达呢?生:黄老师双手分别捏着两只鸡蛋的上部,用力一拧,鸡蛋便飞快地旋转起来师:你为什么用“捏”和“拧”这两个词呢?生:因为老师是用手指把鸡蛋夹住,所以用“捏”,而不是“抓在手中”,也没有用手指去拨动鸡蛋

5、,而是像拧螺丝一样把鸡蛋拧转的师:你观察得很仔细,所以表达才更准确,谁再来把所见所感说一说。生:今天的作文课上,黄老师又是“新招迭出”,竟然给我们表演起“透视鸡蛋”的“拿手好戏”,我们不由得瞪大了眼睛,仔细观看。只见黄老师从同学手里拿来两只鸡蛋放在讲桌上,然后双手分别捏着一只鸡蛋,用力一拧,鸡蛋便在桌上旋转起来,就像两个小陀螺。突然,黄老师将两手同时在旋转的鸡蛋上一按,又迅速抬起手来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一只鸡蛋顿时停止了转动,另一只转了几圈才慢慢停下来我正奇怪呢,黄老师举起了那只后停止转动的鸡蛋,自信地说:“这只是熟的,另一只是生的。”磕破一看,果然如此!同学们惊讶不已,议论纷纷,(掌声响起)师

6、:观察仔细,表达生动准确!评析:“透视鸡蛋”其实就是一个趣味小实验,在学生作文前表演小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体验,解决素材问题。教师生动活泼的表演让课堂兴趣盎然,学生体验真切深刻,自然产生了表达的欲望。同时,实验为教师的作文指导提供了“抓手”,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口头表达,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二、探究揭谜,深化体验师:要说我有“透视眼”,那是戏言,可是谁知道我怎样分辨出生熟鸡蛋的呢?生:我觉得把旋转的鸡蛋一按,再松手,停止转动的是熟鸡蛋,继续转的是生鸡蛋。师:(竖起大拇指)你很聪明!的确,我就是这样判断出来的。那么,你知道为什么生鸡蛋松手后还会转动吗?(学生表示不知道)师:现在请大家自由结合

7、,动手实验探究,看谁最聪明,能够解开生鸡蛋转动之谜!(学生自由结合,实验探究,气氛热烈)师:谁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生:我没有揭开谜底,但是我有新发现:当我转动两只鸡蛋时,生鸡蛋转动得慢,熟鸡蛋转得很快师:看来,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来了!谁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生:我觉得可能因为生鸡蛋比较重,所以转得慢,转动后也不容易停下;而熟鸡蛋比较轻,所以才转得快,容易停下。生:我不同意!我的这只生鸡蛋个儿小,很轻,但是也转得慢,不容易停;宋真帅的熟鸡蛋个儿特别大,却转得飞快,用手一按就停师:看来,鸡蛋的重量并不是根本原因!生:我认为主要因为熟鸡蛋内部是固体,生鸡蛋内部是液体师:喔?说说看!生:生鸡蛋内

8、部是液体,与外壳没有完全粘住,因此,不容易转。用手一按,外壳停了,里面的液体仍在转动,所以一抬手,鸡蛋又转动起来;熟鸡蛋内部是固体,和外壳粘在一起,所以容易转,用手一按就停了(不少同学表示赞同)师:(赞赏地)你真不简单,通过自己实验探究,揭开了生鸡蛋转动之谜!(掌声四起)师:生鸡蛋转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惯性。所谓惯性,就是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惯性的现象,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比如我们乘坐在行驶的汽车上,车突然停下,我们的身体会向前倾。谁还能举出生活中关于惯性的例子?生:100米赛跑的运动员到达终点后,还要前进一段距离,不能马上停下来。生:我有一次正奔跑,脚被绊了一下,上身由于惯性向

9、前倾,结果摔倒了生:我叔叔是木工,他的锤头松了,就把锤柄向下,往坚硬的物体上用力撞,锤头由于惯性向下运动,就紧紧地套在锤柄上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从许多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利用惯性可以为我们做好多好事,同时惯性也是有害的,要注意防止它产生有害的后果。只要我们掌握科学规律,合理利用惯性,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多成功评析:将实验引入作文教学,体现了语文和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在实验中,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发现,富有创新精神。对惯性的认识,增长了学生的科学知识,更深化了体验,丰富了写作素材三、自定重点,表达体验师:今天的活动有趣吗?下面,我们就用手中的笔把它记录下来,好吗?说说你打算怎么写吧!生:黄老师“透视鸡蛋”的表演很有趣,我重点写这部分内容和实验中发现的科学道理生:我们组的实验有了新发现,我要写实验的过程、感受生:我们通过实验揭开了“生鸡蛋转动之谜”,我们太高兴了!我要把成功的经历写下来与大家分享。另外,惯性的科学道理也很有趣,我也要写一写(学生自由写作,师巡视指导,写好后学生自改或互改。然后,师选典型作文共同修改)评析:有了真切而有趣的体验,写作便成了一种心灵的倾吐,一种表达的需要,而不是老师强加的“苦差事”,此时,就要放手让学生形式不拘地尽情挥洒,写出属于自己的个性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