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八纲辨证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8703924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八纲辨证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第三章-八纲辨证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第三章-八纲辨证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第三章-八纲辨证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第三章-八纲辨证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八纲辨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八纲辨证(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八纲辨证 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陈启松 目的要求: 1、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要领及临床 表现; 2、掌握八类证候的鉴别要点; 3、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授课方式: CAI教学 课堂讲授 课 时: 6 学时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 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二、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 八字不分,杀人反掌

2、” 伤寒正脉 第一节 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一、 表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 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两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二、里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 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

3、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一,以与表 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 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 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附:半表半里证 概念: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 段,又称为“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 ,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失治,误治; 2、里邪出表:如发热中的出疹等。 第二节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4、”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 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寒证 概念: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 白,口淡不渴,肢冷 蜷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热证 概念: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虚热 临床表现: 恶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 不宁,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实热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寒 热热

5、口 渴面 色 四肢 二 便 舌 象 脉 象 寒 证证 恶恶寒喜 热热 不渴 白 冷 大便稀溏 小便清长长 舌淡 苔白 迟迟或 紧紧 热热 证证 恶热恶热 喜 冷 渴喜 冷饮饮 红红赤 热热 大便干结结 小便短赤 舌红红 苔黄 数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 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 尿痛,小便短赤。 3、表寒里热: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 汤主之。 ” 4、表热里寒: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

6、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 汤主之。” (二)寒热转化 1、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化为寒证 (三)寒热真假 1、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 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神识 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 口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 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 脉浮大脉浮大 但重按无力。但重按无力。 名案欣赏

7、1、阴盛格阳重证 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 ,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 ,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 汤与服。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余曰 :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 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 芒硝乎?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 汗,不可救矣。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 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服后寒战嘎齿有声 ,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 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寓意草 清喻家言) 名案欣赏 分析: 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 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8、 结论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 治疗回阳救逆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 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 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 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 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 面色 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 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 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 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蜷卧 ,欲得衣被。 五、表里与寒热的关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里寒证: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9、大便稀溏 里热证:面红身热,喜饮冷,小便短黄,大便结 治则简介 表寒证辛温解表 表热证辛凉解表 里寒证温里散寒 里热证清泄里热 第三节 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 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 则当补” 景岳全书 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 虚, 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通俗伤寒论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 的病理概括。 成因: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神疲乏力,心悸 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 脱,小便失禁

10、,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二、实证 概念: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 蓄积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 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三、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虚证证实证实证 病程长长(久病)短(新病) 体质质虚弱壮实实 精神萎靡兴奋兴奋 声息声低息微声高息粗 疼痛喜按拒按 胀满胀满时时时时 自减不减 发热发热五心烦热烦热壮热热 恶恶寒得衣近火则则解添衣加被不减 舌象质质嫩,苔少或无 苔 质质老,苔厚腻腻 脉象无力有力 四

11、、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1、实证夹虚 2、虚证夹实 3、虚实并重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至虚有盛候” 2、假虚:“大实有羸状” 病案举例 1、真虚假实:脏腑虚弱,运化无力,积滞内生。 “至虚有盛候” 顾氏医镜“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 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 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小儿疳积证 寒热如疟,腹部膨大,青筋显露,形 瘦骨立,午后烦躁,贪食,舌苔厚浊,脉 细弦。 此乃脾虚不运,积滞内生 之假实证,万不可攻伐, 否则脾胃更伤,症愈甚; 只能健脾消积助运化,积 滞方可渐渐消散。 虚实真假 2、真实假虚:实邪裾内,耗损气血

12、,外显虚象。 “大实有羸状” 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 脉来有力,实也;甚至默默不欲语,肢不欲动, 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 干血痨证 妇人形容憔悴,身体消瘦,肌肤甲错,五心 烦热,饮食少思,一片虚象显然;但舌质紫暗, 边缘有瘀点,月经停久不来,脉象涩而有力。此 乃虚中挟实,瘀血耗损气血所致,当活血祛瘀, 方可新生,若以补法,则效不可见。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 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 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 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 尚得谓之实火哉?

13、” 附病案1: 1、张某,男,54岁,1995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8月9日晚间起,感周身疼痛,发烧,咳嗽 ,10日早晨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 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发 烧,次日即来就诊。 初诊(8月12日):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 ,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 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象浮数。 附病案1: 辨证:外感风热 治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 银花12 连翘12 葛根15 菊花12 板蓝根15 竹叶6 芦根15 桔梗12 荆芥12 神曲12 藿香6 甘草6 附病案2 2、丁某,女14个月。于1972年11月8日入院。 现在

14、症:发热咳喘已旬日,汗出热不解,三天前 发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红,现突然隐 没,身灼热,咳嗽喘促,鼻翼煽动,喉中有痰鸣 ,目赤多眵,口干唇燥,腹胀,便溏,日二、三 次,神疲嗜睡。脉疾数,指纹青紫,已达命关。 附病案2: 辨证:疹毒内攻,肺有蕴热,移热于大肠,肺气壅 遏。 治则:清热解毒,泻肺平喘 处方: 杏仁3 桔梗3 前胡6 牛蒡子3 黄芩6 木通1 青皮1 桑白皮6 浙贝母4 银花12 连翘10 甘草3 另配牛黄定喘散。 附病案3: 刘某,男,33岁,农民,1997年12月2日就诊 问诊:主诉上腹剧痛已两天。 两天前因食后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经当地医生 给予内服阿托品片剂等,后来又注射阿托品针剂两 支,均未能止住疼痛,后注射度冷丁100mmg才止 住。令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 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大便三日未行。来中医科就 诊。 望诊:发育正常,急性痛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