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18702283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大学“绿卡人才工程”候选人申请表(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海洋大学“筑峰人才工程”岗位申 报 表申报人姓名: 刘永江 所在学科: 海洋地质学 研究方向: 洋底动力学 申报层次: 第三层次 填表日期:2017年 10 月 1 日中国海洋大学人事处制填 表 说 明一、申请岗位类型:筑峰人才工程分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二、本表用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三、请提供附件材料,并按以下顺序装订成一册,主要包括:1、附件材料目录(须标注页码);2、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职称证明;3、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4、三位国内外同行专家推荐信,其中至少有两位是国外同行专家;5、主持科研项目的证明材料;奖励证书复印件; 5篇代表性论文的全文及其刊载

2、杂志封面、目录的复印件,以及申报表中列举的其它著作的封面、目录、版权页和论文首页复印件;SCI、EI、ISTP等检索证明。6、申请人在国内外任职的证明材料;7、其它反映申报人学术水平及能力的证明材料。四、本表内如有栏目填写不下,可加行或加页。一、基本信息姓 名刘永江性别男出生年月1964-8-19民 族汉籍 贯黑龙江最后学位博士国 籍中国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任职时间教授,16年从事专业及主要研究方向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方向区域构造、盆地构造演化、造山带演化、岩石流变联系电话13844803058E-mailY现工作单位吉林大学通讯地址长春市建设街2199号配偶情况姓名李文侠出生年月1964-5

3、-14最后学位硕士职称副研究馆员评定时间2000年专 业矿床学毕业学校长春科技大学现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学习工作经历(从大学起)起止年月校(所)、院(系)及专业/工作单位学位/职务1982.9-1986.7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矿产普查专业学士1986.9-1989.7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构造地质学硕士1989.7-1998.2吉林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讲师/副教授1998.3-2000.12奥地利,Salzburg University,地质学(构造)博士2001.1-2003.10吉林大学教授/博导2003.11-2005.11日本,Shimane University,地质学(

4、岩石)博士后2005.12-现在吉林大学教授/博导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1 2017-2020 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第九届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2 2009-至今 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常委委员;3 2005-至今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 委员;4 2010-2015 中国地质学会大陆地壳与地幔研究分会 委员;5 2016-至今 Geological Journal (SCI) 执行编辑;6 2015-至今 地学前缘(EI) 助理编辑;7 2010-2015 Geoscience Frontiers 编委委员 ;8 2009-至今 地质科学 编委委员; 9

5、2007-至今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编委委员; 10 2006-至今 世界地质 编委委员;二、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及主要学术成果简介承担科研项目情况;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其创新点、具有的学术价值、论文引用情况、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等。申请人现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学学科带头人,国土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自1989年以来,始终围绕板块构造及其动力学机制基本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共发表论著近13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2012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13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面上1项;973项目1项;国家油气专项2项,总

6、经费1800多万元。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SCI收录22篇,EI收录4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第一),获得吉林省拔尖人才和长春市优秀人才称号。目前任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常委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构造与气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Geological Journal、Geoscience Frontiers、地学前缘、地质科学、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等多个国内外期刊编委。在张国伟院士指导下,参加了国家基金委员会组织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17)中大陆流变性状与大陆变形部分的撰写。2012年以来围绕东北地区大陆构造演化

7、和华北地台大陆岩石圈流变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新认识:1. 查明了东北地区多陆块的聚合过程确定了各块体间缝合带的位置和聚合过程: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沿头道桥-喜桂图-新林缝合带于500 Ma完成拼接,改变了过去将德尔布干断裂带作为两地块缝合带的传统认识;兴安地块与松辽地块沿贺根山-黑河缝合带于早、晚石炭世之间完成拼接,改变了过去早古生代拼接的传统认识;佳木斯地块于早古生代与松辽地块沿黑龙江构造混杂岩带拼接,而后晚古生代末从松辽地块裂离,并在早侏罗世再次与松辽地块拼接,改变了过去早古生代一次完成拼接的传统观点;东北地区聚合形成的统一陆块沿索伦-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缝合带于晚二叠

8、世末-早三叠世从西到东呈剪刀式与华北板块完成拼接。该成果为东北地区资源勘探部署和突破以及古亚洲洋演化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2. 提出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具有巨大油气资源潜力的新认识提出东北地区在早石炭世末完成了各陆块的聚合,开始进入统一盖层演化阶段的新认识,并证实在东北统一地块基底之上发育有晚古生代稳定盖层,保存完好,除了局部地区发生动力变质外,没有遭受区域变质作用改造,发育有大量具有生烃潜力的暗色泥岩和碳酸岩,据此,提出了晚古生代地层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新领域的新认识,改变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无油气潜力的传统认识;3. 确定了古亚洲洋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变的

9、时限确定黑龙江蓝片岩带为典型的高压变质带(0.9-1.1Gpa),原岩为OIB和E-MORB型的玄武岩,形成于258 - 224 Ma,高压变质年龄为210-180 Ma,说明佳木斯地块在晚古生代末-早中生代时期曾经从松辽地块东缘裂离,而后由于其东部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作用于早侏罗世再次与松辽地块碰撞拼接,据此,确定东北地区古亚洲构造体制向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时间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该成果为确定太平洋板块俯冲启动时间及其对东北地区的构造叠加改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4. 提出黑龙江东部“大三江”泛盆地的新认识建立了黑龙江东部佳木斯隆起及其与周边盆地中生代耦合关系,确定了佳木斯地块基底在晚白垩世时

10、才开始隆升,提出在此之前在早白垩世黑龙江东部的勃利盆地、鸡西盆地、虎林盆地、三江盆地等应为相互连通的统一大三江泛盆地的新认识。该成果为实现大庆外围盆地油气勘探的突破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5. 初步建立了大陆地壳不同层次岩石的流变模型建立不同层次大陆地壳的流变学模型,查明不同层次构造变形的微观机制差异,提出地壳中、下层次在高温变质-深熔作用以及较高比例熔体的参与下,岩石的流变行为以塑性的矿物颗粒流为主,宏观上看流变特征明显,但微观上单个矿物内部变形并不显著,形成的构造片麻岩矿物应变特征与中、浅部层次形成的构造岩在宏、微观组构、矿物变形机制和应变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为探讨固-液两相岩石流变行

11、为提供科学依据。上述有关盆地演化的成果(2、4)为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指出了新的勘探领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并被东北各石油勘探开发公司的实践所验证:五位同行专家评议对该项目的成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其中中石化康玉柱院士认为“这些研究成果证实了上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是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新领域。这一创新性的认识改变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无油气潜力的传统观点,为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廷栋院士认为该项目“确定了东北地区多个微陆块之间的拼贴聚合过程,提出晚古生代期间东北地区存在统一的稳定陆块的创新性认识。,提出了东北地区上

12、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创新性认识,改变了过去古生界不生油的传统观点,为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层系和未来的勘探接替区”;中国科学院地质所刘嘉麒院士提出该项目“确定了东北地区微陆块的聚合过程结束于早石炭世末, , 证实在统一陆块形成后,东北地区从晚石炭世开始进入稳定的盖层演化阶段,发育有大套富含暗色泥岩的海相沉积地层,提出了东北地区上古生界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的创新性认识”。(见附件22,23,24)研究成果揭示了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查明了多陆块集合拼接的过程和时限,提出的上古生界具有巨大油气潜力的新认识已经被东北各石油企业所采纳,并将上古生界作为油气勘探新的接替层系

13、,作为风险井勘探目标,到目前为止吉林油田和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中、北部、吉林省东部地区,中石化东北石油局在松辽盆地南部、华北油田在二连盆地都相继发现了上古生界烃源岩和油气显示,初步勘探成果已经证实上古生界的油气资源潜力(见附件25)。三、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情况序号项目名称及编号项目性质及来源起止时间经费(万元)1古亚洲洋东部多块体拼合与成矿背景(2013CB429802)国家科技部973课题2013-20175232大陆岩石圈天然流变典型区(辽西兴城)解剖研究(412302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3-20173103索伦-林西地区晚古生代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资源潜力研究(

14、资2013XQ2013-01-02)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计划项目课题2013-20154804松辽盆地及外围上古生界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14B09XQ1201-03)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国家专项(第二批)项目课题2009-20122005柴北缘中部地区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的同位素年代学制约(409721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2012576欧洲大陆油气地质与资源政策研究(GT-YQ-QQ-2011-7-22)国家油气专项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项目2011-20121447松辽盆地重要铀成矿区含铀岩系构造格架研究(DD20160128-04)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项目2016-20181208伊通-舒兰断陷的构造演化(20101560)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201259阿尔金西段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前景分析(QHKT/JL-03-013)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2012-20134910松辽盆地上古生界构造演化研究(JS13-W-13-JZ-4-4)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科研项目201330四、近五年取得的学术成果1发表论文情况序号作者(按原排序)、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