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18700945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1.8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课件_第五章_教育目的(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Pedagogy)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本章内容 第五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定义 第二节 主要的教育目的论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教育目的 为什么要受教育? 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 样的人?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教育实 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灵 魂、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教育目的代表着教育系统向外部系统展露的一个基 本姿态,包含着教育系统对自身与外部系统关系的 基本定位。 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首先是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差别 上。不同的教育目的,也指导着不同的教育实践。 教育目的的模糊、错误和歧义,必然会使教育实践 朝令夕改、无所

2、适从,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 对教育目的的理性反思和重构是任何一个时代教育 改革的核心话题,自然也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古老 而又常新的主题。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 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对办 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的方向、社 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等方面的要求和 指向。 狭义的教育目的 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的人才 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是整体教育意欲 达到的根本所在。 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教育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 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3、义事业的建设 者和接班人。” 中华民国教育法:“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 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 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 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 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 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7 广义的教育目的 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 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9 学校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 学校教育 目的结构 层次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各层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 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 有各自的独特性 10 教育目的各层次名称的含义、作用。 教育 目的 是国家制

4、定,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它 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 培养 目标 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教育对象的特 点不同,其培养目标也有其特点。 课程 目标 具体规定每门课程具体的育人价值和课程对 学生发展所起到的效果预期。 教学 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 (如一节课、一个学期等等)的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 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 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具有专长,能胜任中等学校等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组织竞赛

5、工作,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 育管理,并具有社会体育指导能力等与体 育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北京四中学生培养目标 培养杰出的中国人,即:培养忠诚(国家 、团体)和服务(社会、他人)精神,以 及追求卓越的职业与生活态度,使学生学 会在未来优雅地工作和生活,成为职业领 域与个人生活的成功者及有益于社会的公 民。 12 教育学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 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 师专业化意识,了解教育活动的一般原理, 掌握教育基础知识,形成现代教育观念,懂 得教育教学的一般常识和基本要求。 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 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

6、或政党根据一 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 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区别:教育目的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理论术语,教育方针则是 管理教育活动的政策用语。教育方针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 多。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联系: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 ,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 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 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 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 14 十八大报告:教育方针 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

7、兴和社会进步的 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 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 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 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 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 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8、鼓励引导 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5 教育目的 (突出内容) “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 人的培养质量规格 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 (突出内容) 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 的基本原则; 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 育方面更为突出 区别 教育目的vs.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vs.教学目的 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教育目的除了带有意识性、意欲性、可能 性和预期性。 教育目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 性。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规定了教育对象培 养的社会倾向;使 培养对象应有哪些 基本素质 教育 目的 对教 育活 动质 的规 定性 教育活动

9、教育对象 明确教育进行人才 培养的社会性质和 根本方向 从其实践 的特点看 教育目的 基本类型 价值性 操作性 从其要求 的特点看 终极性 发展性 从被所重视 的程度看 正式决策 非正式决策 教育目的的类型 (一)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21 价值性 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划分: 操作性 教育目的 表示实际教育工作努 力争取实现的某些具 体目标。 依据和设定原则 在实践中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 种价值取向,是指导教育 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 表现形式 22 终极性 教育目的 发展性 教育目的 理 想 是指具有终极结果的 教育目的,表示各种 教育及其活动在

10、人的 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 结果。 现 实 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对人的发 展而言在不同阶段所要实现 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培养 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 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总的指导原则 具体体现 (二)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根据不同阶段教育目的要求特点划分: 23 必经路线、具体策略 终极性 教育目的 发展性 教育目的 前者是发展性目的的根本性依据,是基本指导思 想。后者是前者实现的 “具体策略”,是前者的 具体体现。 根本性依据 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的关系 24 正式决策的 教育目的 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 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 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 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的 教育

11、目的 一类是以思想理论为根 基而存在;另一类则是 基于一定社会单纯的功 利观念而存在 两者有一致,有不一致, 两者有时存在矛盾性。 两者相互影响 (三)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根据教育目的被重视的程度划分: 教育目的的类型 1. 教育目的的存在形态:“理想的教育目的”(或应然的教育目的 )VS.“现实的教育目的”(或实然的教育目的); 2. 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国家教育目的”、“个体教育目的”与“ 社会教育目的”; 3.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vs.“个人本位的 教育目的”; 4. 所规范的教育类型和层次:“职业教育的目的”、“普通教育的目 的”与“特殊教育目的

12、”或者“学前教育目的”、“基础教育目的” 、“中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成人教育目的”等等; 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 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 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 值观的差异与冲突。 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 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 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 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 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教育制度的可选择性是以基

13、本教育需求的满足为前提条件 的,而不能牺牲基本教育权益。 教育目的 的功能 对教育活动 的定向功能 对教育活动 的调控功能 对教育活动 的评价功能 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人 培养的定向、对课程选择、 建设的定向、教师教学方向 的定向 确定价值的方式、制定标准 的方式、确定目标的方式 价值变异的判断、 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育目的的功能 调节控制的对象而言 对教育者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 调控如:教育工作者工作态度和行 为,敬业状态和责任感教学内容的 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对学生不符合教育目的的行为予 以引导或纠正,把学生的发展纳入 预定的方向中去;使学生把合乎教 育目的的发展作

14、为努力方向,主动 发展和规划自己。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 点,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 归宿所在,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 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 部门确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31 社会依据 一是要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的依据 包括人的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特点的需要,也包括人 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另外还包括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 它是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教育

15、目的 价值取向 最复杂的 教育领域 与社会各方面和 人的各种问题联系 最重要的 教育领域 价值取向规范教育活动目 的,引导教育活动目的选 择方向 二、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基本价值 取向 (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 的发展和需要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特 点: 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 育的价值所在。 主要 观点: 主张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 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按照 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来规定教育。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背景和针对 性有所不同 以卢梭为代表 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 古希腊的人本位 价值取向 主张教育应以弘扬人性、发展人的个性为根本 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本位的价值 取向 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压抑,把个体自我意识 觉醒,培养独立个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 倡导“天赋人权”、“天赋民权”的思想,把培 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尊严的“自然人”,促进 人的自然发展作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本依 据。 人文主义的人本 位价值取向 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 的和谐发展为宗旨,理想的教育所要达到 的目的就是使儿童善的本性和理性得到发 展,以理性客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