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电 图 检 查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700429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 电 图 检 查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心 电 图 检 查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心 电 图 检 查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心 电 图 检 查_第4页
第4页 / 共128页
心 电 图 检 查_第5页
第5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 电 图 检 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 电 图 检 查(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 电 图 周晓莉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心内科 2010年5月 心电图内容 n第一部分: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n第二部分:正常体表心电图 n第三部分:异常体表心电图 1.心房肥大 2.心室肥大 3.心肌缺血 4.心肌梗塞 5.心律失常 第一部分: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n心电图定义 n心电图产生原理 n心电图导联体系 n心电向量环与心电图的关系 心电图定义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 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 产生的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机械性收缩 之前,心肌先发 生电激动。心肌 的电激动传布全 身,在身体不同 部位的表面发生 电位差。通

2、过心 电图机把不断变 化的电位连续描 记成曲线。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基本概念 n极化状态:细胞膜外正电荷、细胞膜内负电 荷。 n除极:刺激导致细胞内外离子分布逆转,致 膜内为正电荷,膜外为负电荷。 n复极:细胞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内外离子复原 到极化状态。 n电偶:电源(电位高或正电荷一端)和电穴 (电位底或负电荷一端)。 n心电向量: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 位幅度。 心电图产生原理 单个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及所产生的电偶变化 心电图产生原理 单个心肌细胞波形方向(QRS波和T波)分别由检测电 极的方位与除极、复极方向的关系决定 nECG各导联波形方向由全部心肌细胞瞬间除极复极的综合方

3、向与导联电极的方位决定 n正常ECG中记录到的QRS波和T波方向一致,是因为整体心脏 而言,除极和复极方向相反。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电图各导联电极波形振幅大小由下列 因素决定: n心肌细胞的数量。 n电极的位置与心肌细胞间的距离。 n电极的方位与心肌除极方向所构 成的角度,夹角愈大,心电位在 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 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为立体器官,心脏除极在多方向同时 进行,其形成的心电综合向量的电位大小与方 向按力矩的合成原理确定。 体表所采集到的心电变化,乃是全部参与心电活 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按上述原理综合的结果。 心电图导联体系 n心脏电活动传到体表的电流非常微弱,需 要在体表不

4、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 与心电图电流计的阴阳极相连,放大记录出 心电图。这种电路连接方式称为心电图导联 体系(Lead)。 n电极位置和连接方法不同,可组成不同导 联。目前国际通用导联体系为Einthoven创设 的常规12导联体系,包括6个肢体导联(标准 导联、及单极加压肢体导联 AVR、 AVL、AVF)和6个胸导联(V1V6)。 心电图导联体系 标准导联亦称双极肢体导联,反映两个肢体之间的 电位差。 n导联:将左上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 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反映左上肢(L)与右上肢(R )的 电位差。当L 的电位高于R 时,便描记出一个向上的波形; 当R 的电位高于L

5、时,则描记出一个向下的波形。 n导联:将左下肢电极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右上 肢电极与负极端相连,反映左下肢(F)与右上肢(R )的 电位差。当F 的电位高于R 时,描记出一个向上波;反之, 为一个向下波。 n 导联:将左下肢与心电图机的正极端相连,左上肢电 极与负极端相联,反映左下肢(F)与左上肢(L )的电位 差,当F 的电位高于L 时,描记出一个向上波;反之,为一 个向下波 。 心电图导联体系 心电图导联体系 单极肢体导联反映体表某两点之间的电位差。 如果把心电图机的负极接在零电位点上(无关电极), 把探查电极接在人体任一点上,就可以测得该点的电位变化。 Wilson提出把左上肢,右上

6、肢和左下肢的三个电位各通过 5000欧姆高电阻,用导线连接在一点,称为中心电端。由于中 心电端的电位在整个心脏激动过程中的每一瞬间始终稳定,接 近于零,因此中心电端可以与电偶中心的零电位点等效。 将心电图机的无关电极与中心电端连接,探查电极分别连 接在人体的左上肢,右上肢或左下肢,即得出单极肢体导联( VL、VR、VF)。 由于单极肢体导联心电图形振幅较小。Gold-berger提出 在描记某一肢体的单极导联心电图时,将该肢体与中心电端相 连接的高电阻断开,可使心电图波形的振幅增加50,这种导 联方式称为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即avL、avR和avF。 心电图导联体系 心电图导联体系 A.标准导联

7、的导联轴 B.加压单极肢体导联的导联 轴C.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 心电图导联体系 胸导联亦是一种单极导联。将肢体导联3个电极分 别通过5000欧高电阻与负极连接成中心电端(零电位 电),把探查正电极放置在胸前的一定部位,可反映 胸壁某点的电位变化。常用胸导联为V1V5导联。 心电向量环与心电图的关系 nECG是有关平面的心电向量环 在相应导联轴上的投影(第二次 投影)。 n胸导联ECG是横面心电向量图 在胸前导联轴上的投影;肢导联 心电图是额面心电向量图在肢导 联轴上的投影。 n向量环投影在导联轴的正电端 为向上的正波;投影在导联轴负 电端为向下的负波。 第二部分:正常体表心电图 n心电图纸

8、n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n心电图测量 n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心电图纸 心电图记录纸横纵线的意义 n心电图记录在特殊纸上,心电图纸由 纵线和横线划分为1mm2的小正方形,横 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心电强度。 n常规走纸速度为25 mm/s时,每个小 正方形横宽 1 mm,即代表 0.04 s, 每个大正方形横宽5mm,即代表0.2 s 。 n心电活动强度用毫伏( mV )测量, 每个小正方形竖高 1 mm,即代表 0.1mV ,每个大正方形竖宽5mm,即代表 0.5mV 。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 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沿 结间束传至房室结,经

9、生理 性延迟后,沿希氏束左、 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顺 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 传导,引起一系列电位变化 ,形成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和意 义 nP波:心房除极 nPR段:心房复极 n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 到心室开始除极间期 nQRS波:心室除极 nST段:心室缓慢复极 nT波:心室快速复极 nQT间期:心室开始除极 到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 心电图测量 心率的测量 n当心跳节律整齐、走纸速度为标准的 25 mm/s时,测定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并 被60除,即心率60/ R-R或P-P间期 n例:R

10、-R间期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 n当心跳节律明显不齐时,采用多个心动周期的 平均值来测算。 心电图测量 定标 一般应事先将心电图机上心电 放大器的增益调整好,使每输入1mV 的定标电压,正好能将心电记录器的 描笔上下移动10mm ,即每1mm振幅相 当于0.1mV的电压差。 心电图测量 各波段振幅、时间的检测 n心电图记录纸上的纵坐标,用以检测各波段 的振幅(mV)、横坐标检测时间(S)。 nP波振幅:P波起始前的水平线为准。 nQRS波、J点、ST段、T波、U波测量振幅:以 QRS起始部水平线作为参考。 n各波段时间的测量:以12导联中最早起点到 最晚的终点。 心电图测量 心

11、电图测量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每一次心动周期的心电活 动,可以概括地用一系列顺序 出现的瞬时综合心电向量来表 达。左、右心室除极过程的总 方向,正常时大多与其最大向 量相一致。把心室除极过程中 QRS综合向量在额面与导联 正电端所成的角度称为“平均 QRS心电轴” ,简称 “(心)电 轴”。 心电图测量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 n正常心电轴:-30 90之间 n电轴右偏: 90 180之间 ,见于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 滞 n电轴左偏: -30 -90之间 ,见于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 滞 n极度右偏: -90 -180 心电图测量 平均心电轴的检测方法 n目测法:根据肢体I、III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

12、向 ,以估测心电轴的大致方位。 n作图法(略) n查表法: 按I、III导联正负波幅值代数和的二个 数值,从专用的心电轴表中直接查得相应的额面心 电轴。 (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的心脏转位 n正常V3大致在室间隔水平,V3 的R/S大致相等,是左右心室过 渡区的波形。 n顺钟转:室间隔转到靠左侧即 V5 或V6的位置,V5或V6导联R/S 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的 波形。可见于右室肥大。 n逆钟转:室间隔转到靠右侧即 V1 或V2的位置,V1或V2导联R/S 大致相等,为左右心室过渡区的 波形。可见于左室肥大。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 n钝园形,偶有切迹。 n方向在、AVF、V4

13、 V6导联直立,AVR导联 倒置,其余呈双向、倒置 或低平。 n时限0.12s。 n振幅在肢体导联 0.25 mV,胸导联0.2 mV。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R间期: n正常心率时,PR间期为 0.120.20s。 n幼儿或心动过速时,PR 间期相应缩短。 n老年人或心动过缓时, PR间期可略延长。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QRS波: n时限0.12s,多在0.06 0.10s。 n、导联主波向上, AVR导 联主波向下,、AVL、AVF导 联主波方向多变。 n肢体导联R波振幅2.0mV,QRS 波群振幅(正负波振幅绝对值 相加)不应都小于0.5mV。 n胸导联R波振幅2.5mV

14、。 n胸导联自V1到V5的R波逐渐增 高,S波逐渐变小,V1的R/S1。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Q波: 正常Q波时限应0.04s, 振幅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 1/4。 J点: nQRS波群终末与ST段开 始的交接点。 n大多在等电线上,可随 ST段偏移而发生移位。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ST段: n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可发生 轻微偏移。 n任一导联下移均不超过0.05mV 。 n胸导联ST段可上抬,V1、V2导 联一般不超过0.3mV,V3导联不 超过0.5mV,V4V6导联不超过 0.1mV。 n肢体导联ST段上抬一般不超过 0.1mV。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T波: n方向

15、大多与QRS主波方向一致。 n振幅一般不低于同导联R波的 1/10,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 1.5mV。 U波: nT波之后出现的振幅低小的波 , 代表心室后继电位。 n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胸导联上 较易见到,尤V3、V4导联明显。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QT间期: nQT间期长短与心率快慢密切相 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 反之则越长。 n当心率在60100次/分时, 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 0.44s。女性较男性略长。 n校正的QT间期:QTc=QT/ R- R n不同导联QT间期存在一定差异 ,以V2、V3导联最长。 第三部分:异常体表心电图 n心房肥大 n心室肥大 n心

16、肌缺血 n心肌梗塞 n心律失常 一.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的ECG改变 右房肥大: n右房除极在前,心电 图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 波振幅增高。 nP波尖而高耸,以、 、AVF导联最明显,振 幅0.25mV。又称“肺 型P波”。 n常见于慢性肺源性心 脏病及某些先心病。 左房肥大: n左房除极在后,心电图主要 表现为心房除极波振幅增宽。 nP波增宽,常呈双峰型,以 、AVL导联最明显,时限 0.12s,二峰间距0.04s。 又称“二尖瓣型P波”。 nV1导联呈先正而后出现深宽 的负向波。P波终末电势Ptf值 (负相P波的时间振幅) - 0.04mm.s。 n常见风心病、某些先心病。 心房肥大的ECG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