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700359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209 大小:8.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209页
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209页
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液液界面表面与界面化学指导教程(2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液-液界面 1.液-液界面的性质 2.微乳状液 3.不溶性表面膜 4.光电功能薄膜的制备 一. 液液界面的性质 液体的粘附与铺展 液液界面张力理论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液液界面上的吸附 微乳状液及应用 1. 液-液界面张力及其测定 和液体表面一样,在液液界面存在界面张力和界面过剩吉 布斯函数 界面张力定义:在液液界面上或其切面上垂直作用于单位 长度上的使界面积收缩的力,单位为Nm-1 或 mNm-1 油分散在水中,一般呈液珠状态界面张力的作用使界面处于最小的球面 界面吉布斯函数: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增加单位界面 积时体系吉布斯函数的增量,单位为Jm-2 产生界面张力的原因 1.

2、分子间的作用力 2. 构成界面的两相物质的性质不同 界面张力反映了界面上分子受到两相分子作用力之差 它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测定方法:原则上测定液体表面张力的方法都可用。 考虑到接触角及黏度等因素的影响,一般采取滴重法和 悬滴法。若润湿性好,也可采用吊片法和毛细上升法。 2.黏附功与内聚功(work of cohesion) 黏附是指两种不同的液体(如A和B)相接触后,液体A和 液体B的表面消失,同时形成A与B的液液界面(AB)的过 程。 A B A B A B 若A,B和AB的表(界)面积均为单位面积,则黏附过程表面 吉布斯函数的变化为 令 则 分别为A和B的表面张力 A和B的液液界面张力 黏

3、附功0,黏附过程可以自发进行 黏附功:黏附过程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减小 若为同一种液体间的黏附,称为内聚 A A 内聚时两个单位液面消失,表面吉布斯函数变化为: 则 液体A的内聚功 内聚功反映的是同种液体间的相互吸引强度 黏附功反映的是不同液体间的相互吸引强度 在清洁的水面上滴入一滴不溶性油,可能产生 下列三种情况之一: 1)铺展成为一薄膜,在光照时,显示出干扰色, 一直到均匀地分布在水面形成一层双重膜。这 种双层膜有足够的厚度,可形成两个界面,即 液体水与膜及膜与空气。这两个界面是独立的 ,有各自的界面张力。如图(a)所示。 2)不铺展,在水面上形成透镜状态。如图(b) 所示。 3. 铺展(sp

4、reading) 3)铺展成为单分子层,多余的油呈透镜状,并与单分子膜 维持着平衡,如有右图所示。 现在进一步分析油在水面上铺展条件。如图(a)所示,油 滴在水面上的展开,使水的水-气界面(W/G)由水与油的 油-水界面(O/W)所取代,同时还形成了油的油-气界面 (O/G) 的过程。 一般低表面张力的液体在高表面张力的液体上易展开,而高表 面张力的液体在低表面张力的液体上不能展开。 设铺展过程形成了单位界面积,则铺展过程的吉布斯自由 能变化为: 令 则 铺展系数,0,则体系的铺展过程能自发进行 (起始铺展系数) 若以A表示水,以B表示油,铺展系数可改写成 将 代入,并令 有 油水的黏附功油的

5、内聚功 因此,当油水的黏附力比油的内聚力还强时,油就会在水 的表面上铺展 两种纯液体刚接触时的 铺展系数 当两种液体接触后,彼此会溶解且达到饱和,使它们的 表面张力发生变化。例如,苯滴到水面上,先迅速铺展 ,而后又自动收缩成液滴漂在水面上。 彼此饱和后的表面张力终止铺展系数 液 体S/(Nm-1)结 论 正一十六 烷 正一辛烷 正一辛醇 0.0728(0.05240.0300)- 0.0093 0.0728(0.05080.0218) +0.0002 0.0728(0.00850.0275) +0.0368 不能在水面上铺 展 仅能在纯水面上 铺展 能在污染水面上 铺展 几种有机液体在水面上的

6、铺展系数 4. 界面张力的近代理论 (1)Antonoff经验规则 该规则的主要缺陷是 1)认为低表面张力的液体总是可以在高表面张力的液体上 面铺展,而事实则不然. 2)假设在界面上的分子不论是A或B,它受到A相的引力应等 于A分子间的作用力,受到B相的引力应等于B分子间的作 用力。显然,这忽略了A与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别表示液体A和B相互饱和后的表面张力 二者的界面张力 (2)Good-Girifalco理论:形成液体A和液体B的界面,其界面 张力可以看成是将A分子和B分子的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之 和减去越入界面时受到的相互作用的界面张力。 液体B 液体A 假设这种相互作用 界面张力是与

7、液体 A和B表面张力几何 平均值成正比。 将A分子由液相A迁入AB 界面形成单位界面所需 的功为 界面 同理,B分子从液体B迁入界面时所需的功为 形成单位AB液液界面的总功为 即 校正系数 与两液体A和B的摩尔体积及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关 3)Fowkes理论 GoodGirifalco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考虑 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Fowkes从另一个角度成功地改 进了GoodGirifalco理论,他指出所有存在于分子间的 作用力均对液体的表面张力有贡献,即液体的表面张力 是各项作用力的贡献之和。 色散力氢键金属键 离子键 色散力是普遍存在的,它的作用是远程的,可越过界面起 作用 F

8、owkes假设 完全是色散力的贡献 并令 取几何平均是借鉴了非电解质溶液理论的Van de walls方程中,两种分子的 引力常数与同种分子引力常数间存在几何平均的关系 变为 要应用上式,首先要求液体的D值。对于非极性液体B ,实验测得的表面张力B就是BD. 对于极性液体A,可由实验测出它与某非极性液体B的 界面张力。即 未知 其他均可由实验测定 5.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界面张力 (1)单组分表面活性剂 在两不相溶的液体体系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能使其界面张力 降低,如正辛烷一水体系中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使界面 张力从50mNm-1降至几个mNm-1。 液液界面张力曲线的转折点仍可视为胶团大量形成的结

9、果, 该点的浓度仍称为表面活性剂的CMC。 表面活性剂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与第二相的性质有关。若 第二相是饱和烃,则表面活性剂降低液液界面张力的能 力比气液界面高。如25时,辛基硫酸钠(C8H17SO4Na)在 空气水界面的cmc=41.5 mNm-1,而在庚烷水界面上 的cmc=33 mNm-1。如果第二相是短链的不饱和烃或芳烃 ,则结果相反,即能力降低。如十二烷基硫酸钠在空气 水表面的cmc=39.5 mNm-1,而在庚烷水界面的cmc=29 mNm-1,而在苯水界面的cmc=43mNm-1。 注意:碳氟表面活性剂虽有很强的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能 力,但它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并不强。这是因

10、为碳 氟表面活性剂的氟碳链既疏水又疏油。 (2)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界面张力 若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常具有更强的降低液 液界面张力的能力,其中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效果 显著,象碳氟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两种表面活性剂的混合 体系就具有很强的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如C7F15COONa C8H17N(CH3)3Br混合活性剂的使用,可使庚烷水的界面张 力从单一组分的13mNm-1和4mNm-1,降到0.4mNm-1。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可以改变水与油之间的铺展系数,复 配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在油上从不能铺展变为可以铺展 ,形成水膜,将油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3)超低界面张力 当

11、界面张力落在0.1mNm-10.001mNm-1范围称为低界 面张力,高于上限为高界面张力,低于下限为超低界面张 力。微乳状液常常是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现在,测定超低界面张力的最好方法是旋滴法,其测定方 法是: A B lr0 A置于B中 A在转速足够大时呈圆柱形 超低界面张力的测定 在样品管C中充满高密度液体B,再加入少量低密度液 体A,密闭后,装于旋滴仪上,开动机器,转轴携带液体 以角速度自旋,在离心力、重力及界面张力作用下, 低密度液体在高密度液体中形成一长球形或圆柱形液滴 ,液滴的形状由转速和界面张力决定。 当液滴呈长圆柱形,两端为半圆形时,计算公式为: 角速度 两相密度差 圆柱半径

12、关于低界面张力体系的一些经验规律 超低界面张力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在增加原油 采集率和形成微乳状液,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 化学方法之一。是在注水时加入表面活性剂使 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所加的表面活性剂应是来 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为此,研究最多的是石油 磺酸盐。 6.表面活性剂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 (1)液液界面的Gibbs吸附公式 与液体表面一样,表面活性剂在液液界面上,使界面张 力降低的同时,在液液界面上吸附,即表面活性剂在界 面上的浓度将高于其在两液相中的浓度。因为溶质在液 液界面上的吸附,体系至少存在三种组分,即两个液相 和一个溶质。因此 1、2代表两液相,3代表溶质,若采用吉布斯界面 ,即液体1

13、过剩为0。则上式为 该式在下列情况下才可应用 1.第二液相无界面活性,即 2.溶质及液体1在第二液相中完全不溶 。 3.溶质与液体1在两相中的摩尔比相同,即 (2)液液界面吸附等温线 液液界面吸附等温线大多呈Langmuir型。 吸附量 浓度 液液界面 气液界面 表面活性剂在液液界面上的吸附等温线的特点有: (1)液液界面饱和吸附量小于溶液表面的饱和吸附量 。这反映了饱和吸附时每个分子所占面积在液液界面 上大于气液界面,说明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液液界面上 定向排列不太紧密,不是垂直定向,可能采取某种倾 斜方式,甚至可能有部分链节平躺在界面上。 (2)在低浓度区吸附量随浓度增加上升速度较快。 8.

14、乳状液 是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液体以液珠的状态分散在另一种与其 不相混溶的液体中构成的体系。 被分散的液珠称为分散相或内相,直径通常大于0.1微米 。 分散相周围的介质称为连续相或外相。 多相系统具有很大的液液界面不稳定 乳化剂 乳状液 水 油,包括不溶于水的各种有机液体 组成 类型 乳状液 水包油型(O/W):以水为连续相, 油为分散相,如牛奶 油包水型(W/O):以油为连续相 ,水分散在其中,如含水原油 常用鉴别乳状液的类型的方法: 1.稀释法:乳状液能被其分散介质所稀释。水加到 O/W乳状液中,乳状液被稀释;若水加到W/O型乳 状液中,乳状液变稠甚至被破坏。 如牛奶能被水稀释所以它是O/W型

15、乳状液。 2.染色法:有微量的油溶性(或水溶性)染料加入乳 状液中,用显微镜观察,是液滴着色还是分散介质着 色。若整个乳状液带有染料颜色的是W/O型乳状液 ,如果只有液滴带色的是O/W型乳状液。若用水溶 性染料其结果恰好相反。 染色法微观示意图(以苏丹为例) 3.电导法:乳状液的电导率大致与分散介质相同。因 此O/W型的比W/O型的电导率高。(但若乳状液 中有离子型乳化剂,也有较好导电性) 4.滤纸润湿法:由于滤纸容易被水所润湿,将O/W 型乳状液滴在滤纸上后会立即辅展开来,而在中心留 下一滴油;如果不能立即辅展开来,则为W/O,对 于易在滤纸上铺展的油如苯、环己烷等,不宜采用此 法鉴别。 乳状液的分散程度 用液珠的粒径表示 液珠的直径 1微米,呈乳白色 1 - 0.1微米,呈蓝白色 0.05 0.1微米,呈灰色半透明状态( 小于可见光波长,有光散射) 0.05微米,呈透明状态,微乳液 乳状液的制备:分散法 胶体磨,超声波乳化器,搅拌器,匀化器 乳化剂是能使乳状液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