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8699715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6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要紧急救治急危重伤病标准与诊疗规范1(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 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 张 强 医院急诊科救治病种范围 n急诊诊疗范畴包括如下分类:非创伤类、创伤、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妇产科儿科疾病、五 官科等急性疾病。 n(一)非创伤类:包括以症状为主的内科疾病、 环境理化损伤、中毒和意外伤害等。 n(二)创伤:包括各类创伤及动物咬伤等。 n(三)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 n(四)妇产科儿科急症。 n(五)五官科急症。 急诊患者中危重症的判别标准 生命体征异常参考指标 意识 瞳孔 皮肤 尿量 急诊危重病情判断和评分 急性心肌梗死TIMI评分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 UA/NSTEMI患者TIMI评评分表 项项目

2、分 值值 是/否 1.年龄(65岁) 1分( ) 2.3个冠心病危险因子(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 1分( ) 3.已知冠心病史(狭窄50%) 1分( ) 4.1周内使用阿司匹林 1分( ) 5.近期(24小时)严重心绞痛(2次以上心绞痛或静息心绞痛) 1分( ) 6.心肌标志物升高 (CK-MB、cTnT或cTnI) 1分( ) 7.ST段偏移0.05mm 1分( ) 结论 : 0-2低危( ) 3-4中危( ) 5-7高危( ) 急性心肌梗死TIMI评分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床号 住院号 . STEMI患者TIMI评评分表 项项目 分值值是/否 1.年龄75岁 3分( )

3、65-74岁 2分( ) 2.糖尿病或高血压或心绞痛1分( ) 3.收缩压 100mmHg 3分( ) 4.心率100次/分 2分( ) 5.Killip分级 级 2分( ) 6.体重67Kg 1分( ) 7.前壁ST段抬高或左束支传导 阻滞 1分( ) 8.再灌注时间 4小时 1分( ) 结论结论 : 0-3低危( ) 4-6中危( ) 7-14高危( ) 常见急危重伤病医院急诊科诊疗规范 n一、休克 n二、胸痛 休 克 n定 义: 休克是指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 素作用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导 致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脏器血流灌注不足 ,引起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 害,直到细

4、胞死亡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休克的三个始动环节 血容量 心泵功能障碍 血管容量 休 克 分 类 休 克 病 因 分 类 血 流 动 力 学 分 类 神经源性休克 过敏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梗阻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 分布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 17 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 血流动力学变化分类 病例1 n男性,28岁,因“车祸伤后腹痛、下肢骨折20分钟 ”急诊,血压80/50mmHg,心率115次/分,SPO2 98%,轻度烦躁,恐惧,面色苍白,床旁彩超示脾 周少量积液。急诊予补液、升压,患者症状好转, 血压100/60mmHg,心率80次/分。由骨科医生带至 放射科拍片,患者

5、拍片时突然加重,血压下降,极 度烦躁,即之意识丧失,急往手术室开腹探查,脾 破裂大出血,止血困难,术中输血8000余ml,病人 最终死亡。 病例2 n男性,43岁,因“头晕恶心伴腹泻1天”来诊 ,血压130/75mmHg,心率90次/分,SPO2 98%,既往有高血压、颈椎病病史。门诊诊 断为颈椎病,予盐酸培他啶等药物静滴,患 者症状好转,回家后上厕所时再次晕倒,未 复诊,门诊继续输液,输液时突然烦躁,大 汗,面色苍白,即之意识模糊,血压 85/60mmHg,心率120次/分。 病例3 n女性,68岁,因“反复晕倒伴胸闷3天”来诊 ,血压90/65mmHg,心率100次/分,SPO2 92%,

6、既往有颈椎病病史。心电图示轻度ST- T改变,心脏彩超示轻度肺动脉高压、 EF60%,D二聚体正常,血脂血糖均正常, 胸部CT平扫未见异常。治疗后患者仍头晕, 活动耐力下降。 病例4 n女性,80岁,因“胸闷喘憋1天,加重伴意 识模糊2小时”来诊,血压85/60mmHg,心率 110次/分,SPO2 90%,既往有高血压、冠 心病病史。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明显压低, AVR导联ST段抬高。心脏彩超示心肌运动不 良,EF23%。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予抗凝、抗血小板、硝酸酯 类、血管活性药物,配合无创呼吸机等治疗 ,患者好转。 病例5 n女性,63岁,因“突然意识丧失约1小

7、时”来诊,血 压220/120mmHg,心率110次/分,SPO2 70%,瞳 孔针尖样缩小,双肺满布湿罗音。既往体健。心电 图示多导联ST段明显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心 脏彩超示节段性心肌运动不良,EF53%。脑CT无明 显异常。予抗凝、抗血小板、硝酸酯类药物,并紧 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氧饱和度改善 ,但10余分钟后血压明显下降至90/65mmHg,心率 110次/分,随后血压继续下降,需升压药维持 。 休克的紧急医疗救治原则 n1.休克体位。 n2.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监测生命体征。 n3.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n4.补充血容量。 n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n6.各种休

8、克的个性化治疗。 血容量不足急危重症常见问题 血容量不足 创伤/失血 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多器官功能障碍/衰竭( MODS/MOSF) 休 克 高危手术 重症感染 严重脱水 (腹泻/矿难) 1.常见原因: 正常组织液形成与回流: +30 -毛 细 血 管 血 压- +12 - 25 -血浆胶体渗透压- - 25 +15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15 - 10 -组织液静水压- - 10 +10 -有 效 滤 过 压- - 8 动 脉 端 静 脉 端 毛 细 血 管 由上推导得出: 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30+15)(25+10) = +10 mmHg; 毛细血管静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2

9、+15)(25+10) = 8 mmHg。 也就是说,在毛细血管静脉端,滤过压渐降至零,进而 成负数,从而促使组织液自毛细血管外吸收入血管内。临床输 液大多从静脉输注,必要时从动脉端输入。 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300.6mOsm/L(有的为280290 mOsm/L)。由于1 mOsm的离子产生19.3 mmHg的渗透压力,可 以算出血浆晶体渗透压=5776 mmHg,胶体渗透压为25 mmHg。 所以(5776+25)19.3=300.6 mOsm/L。 何谓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机体在重症感染、中毒、重症外伤/烧伤等强烈有害因素 刺激下,释放多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使局部病变或损伤发 展

10、成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时各种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 引起的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由 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而造成细胞间质水肿。 临床上以低蛋白血症、周围组织水肿、血容量不足/血液浓缩 、严重低氧血症及周围循环衰竭等综合病征为主要表现,称之 为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The capillary leak syndrome ,CLS )。 毛细血管渗漏的形成: 1.McDonald等研究发现,CLS时血浆渗漏 的通路是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其根本原因 是SIRS

11、产生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 扩大、通透性增加的结果。此时,除了局部的 水肿和渗出以外,血管内液体和血浆蛋白渗漏 至组织间隙,结果表现为低血容量、低白蛋白 血症、全身水肿及体重增加。 2.1961年,Shires等提出手术时细胞外液量减少 是体内液体重新分布所致,并称之为“第三间隙效应 ”(The third space effect)或“细胞外液扣押” (Sequestration),必须用晶体液补充。随后, Carrico等发现手术、创伤等所致细胞外液丢失远远超 过失血量,“失多少输多少”并不能纠正。此时,由 于SIRS及CLS,输入的液体部

12、分隔离在血管外,成为“ 无功能的细胞外液”,表现为入量大于各种途径排出 液体量(包括非显性失水、各种引流及尿量)的总和 ,即液体正平衡(Positive fluid balance)。因此 ,“第三间隙效应”是导致液体正平衡的主要原因。 1.一般目的: 首要目标是尽快恢复有效血容量、减轻组 织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作为 载体将能量、氮源、微量元素、维生素及其 他药物等输入机体内。救治的目的是改善和 优化循环功能,改善组织缺血缺氧,减轻炎 症反应过度激活,防止器官功能衰竭。 液体复苏的目的: 2.术后液体复苏: 为了维持手术患者循环功能的稳定、优化组织 灌注,术中经常会输入大量液体救

13、治,因而入量大于 各种途径排出液体量的总和从而导致术后机体处于 液体正平衡状态。 如何减少液体正平衡量、促进液体负平衡尽早 出现,是液体复苏的研究方向。有实验证实高渗液 体可以促进组织间隙即“第三间隙”或“细胞外液 扣押”的液体迅速进入血管内,使尿量增加,尿量 峰值提前,术后水肿减轻,并促使液体负平衡提前 出现。 晶体溶液 氯化钠注射液 乳酸林格液 其它电解质 溶液 天然胶体 全血 新鲜冻干血浆 白蛋白 人工胶体 羟乙基淀粉 右旋糖酐 明胶 高渗晶胶体 高渗氯化钠 羟乙基淀粉 40注射液 复苏液体的种类: n补充每日生理所需液体量 (晶体); n补充组织间隙和细胞内间隙的损失量 (晶体); n

14、利尿 (晶体); n维持正常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胶体); n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胶体); n增加微血管血流量 (胶体); n预防/减轻基链系统的激活和创伤诱发的凝血功能增 强 (胶体); n预防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胶体); n保证组织细胞氧供(胶体+红细胞)。 不同液体救治的目的: Haljame. Int J Intens Care 1999; 6(1):20-30 15 0.8 升0.2 升1 升 1 升晶体1 升胶体 细胞内 4040 细胞内 血管内间质 5 胶体液优于晶体液,基于扩容效果: 15 对急危重症患者的输血应持慎重态度,尽 量采用限制性输血、输红细胞和去白细胞血 。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容量复苏时,要树立容 量第一的观点,同时注意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 例。 输血原则为:限制性输血比非限制性输 血好;单输红细胞比输全血好;输去白 细胞血比不去白细胞血好。 血液制品不可单纯用于扩充血容量: 白蛋白可产生人体约70%的胶体渗透压,它是 血管内和组织间液体交换的重要因素,对维持血 容量很重要。 1.最近,Cochrane协作组的大样本回顾性分析 表明,白蛋白复苏较用晶体液复苏的死亡率高。 Finfer在急危重症患者中比较使用白蛋白和氯化 钠注射液分别作为液体复苏的疗效,在28天内,并 未发现两组的死亡率有明显区别白。 白蛋白不是液体复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