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生化检测工作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698154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5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用生化检测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常用生化检测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常用生化检测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常用生化检测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常用生化检测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用生化检测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生化检测工作(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常用生物化学临床常用生物化学 检测检测 古浪县医院检验科古浪县医院检验科 李振玲李振玲 第一节 血糖及其调节代谢产物检测 血糖浓度的调节:激素、神经、器官 激素的调节作用: 降低血糖激素胰岛素 升高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 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 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腹内侧核:兴奋交感神经-升血糖 下丘脑腹外侧核:兴奋迷走神经-降血糖 肝的调节作用 “双向调控” 一空腹血糖(FBG)检测 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没有热量摄入。 参考值:氧化酶法:3.96.1mmol/l 临床意义: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也是判断病情和疗效判断的主要指 标。 1.FBG升高 6.1mmol

2、/L7.0mmol/L-IFG,7.0mmol/L-高 血糖症 糖尿病:症状+FBG7.0mmol/L 内分泌疾病: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 、胰高血糖素瘤等; 应激性高血糖:颅脑损伤或感染、脑卒中、心肌 梗塞等应激状态; 药物影响: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口服避孕药等 ; 2.FBG降低: 3.9mmol/L血糖降低 2.8mmol/L-低血糖症 见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过大; 胰岛细胞瘤 迷走神经过度兴奋 肝源性:晚期肝硬化,广泛肝坏死,肝癌 ,肝糖原贮积症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正常人摄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后,升高的 血糖使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在短时间 内降至空腹水平,称为耐糖现象,当糖

3、 代谢紊乱时,出现糖耐量异常(IGT) 葡萄糖耐量试验(GTT)用于检测血糖高 于正常范围而又未达到诊断标准者。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清晨进行,成 人5分钟内饮完含75g葡萄糖250-300ml水, 儿童按每公斤体重1.75g计算,总量不超过 75g。血糖较高者用100g馒头代替。分别检 测0h、 0.5h、1h、2h、3h五次血糖。 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只适用于 胃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吸收不良综合 征,或是葡萄糖利用的临床研究手段。 适应症: 无DM症状,随机或FBG异常者 无DM症状,有一过性或持续性糖尿 无DM症状,但有DM家族史 有DM症状,但随机或FBG不

4、够诊断标准 妊娠期、甲亢、肝病、感染、出现糖尿 产巨大胎儿的妇女或有巨大胎儿史的个体 不明原因的肾病或视网膜病 参考值: 空腹血糖3.9-6.1mmol/L 进食30-60分钟血糖达高峰,一般在7.8- 9.0mmol/L 峰值不超过11.1mmol/L。2小时不超过7.8 mmol/L 3小时恢复至空腹血糖水平 临床意义 1.糖尿病诊断: 症状+2次空腹血糖7.0 mmol/L 症状+OGTT峰值11.1mmol/L,或2小时 11.1mmol/L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复检。 2.判断糖耐量减低: FPG7.0mmol/L,2小时血糖在7.8- 11.1m

5、mol/l之间者;达高峰时间可延长1小 时后,血糖恢复到正常时间可延长2-3小时 以后。 IGT需长期随访,约1/3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还见于:肥胖症、甲亢、肢端肥大症、 皮质醇增多症。 3.平坦型糖耐量曲线: FBG降低,服糖后不见血糖以正常形式升 高,不出现血糖高峰,曲线低平,较短 时间内(1h)可恢复原值。 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胰岛B细胞 瘤,也见于胃排空延迟、小肠吸收不良 ; 4.储存延迟型耐糖曲线 服糖后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峰值出现早, 且超过11.1mmol/L,2h值低于空腹水平。 由于胃切除病人于肠道迅速吸收糖或严重 肝损伤的病人肝脏不能迅速摄取和处理糖 而使血糖升高,引起

6、反应性胰岛素分泌增 多,进一步导致肝外组织利用糖加快,使 2h血糖明显降低。 第二节 血清脂质和脂蛋白 检测 血液脂质含量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 要危险因素。 血清脂质包括:总胆固醇(TCH),甘 油三脂(TG),磷脂和游离脂肪酸( FFA)。 除FFA与白蛋白结合外,其余都与脂蛋 白(lipoprotein)结合,血浆呈现均 一稳定。 血清脂质测定:总胆固醇测定、甘油三 酯测定 血清脂蛋白检测:乳糜微粒测定、高密 度脂蛋白测定、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脂蛋白(a) 血清载脂蛋白检测:载脂蛋白A-I测定 、载脂蛋白B测定 一.总胆固醇测定 胆固醇(TCH)是脂质的组成成分之 一,血液中的CHO仅有

7、10-20%是直接 从食物中摄取,其余是由肝和肾上 腺等组织合成。CHO是合成胆汁酸、 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维生素D 等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 要成分。 组成 胆固醇酯(cholest erolesterase,CE):70% 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30% 参考范围 合适水平:5.72 mmol/L。 临床意义 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预防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指标之一;原发 性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甲减、肾病 综合症。 降低:甲亢;恶性肿瘤;严重肝病或营 养不良。 二.甘油三脂测定 甘油三脂(TG)由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正常人空 腹时TG

8、仅占总脂的1/4,主要存在于前-脂蛋白和乳糜颗 粒中,直接参与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合成,为细胞提供能 量和存储能量。也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l参考值:合适水平 0.7-1.7 mmol/L 边缘水平 1.82- 2.28 mmol/L 升 高 2.82 mmol/L l临床意义 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糖 尿病、脂肪肝、肾病综合症、甲减、高 脂饮食影响较大。 降低:甲亢、肝衰竭或营养不良 脂蛋白(lipoprotein)核心部分是CE和 TG,表面是亲水性的蛋白质,蛋白质部分 称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 各种脂蛋白都含有几种脂类,比例不等。 结构特征 表

9、 层:极性分子亲水性 Apo、PL的极性部分 核心区:非极性分子(TG、CE) PL的非极性部分疏水性 脂蛋白的分类 超速离心法(ultra centrifugation method)依据不同脂蛋白的密度差异,在 离心时漂浮速率不同而进行分离。标准 的分析方法是在密度为1.063g/ml的介质 中进行。 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 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 脂蛋白(HDL)。此外,还有少量密度介于 LDL和HDL之间的Lp,称为Lp(a)。 电泳法(electrophoresis method) 依据血浆脂蛋白分子中蛋白质表面 电荷多少的不同而分离。 CM、 -LP

10、 、 pre-LP、 -LP。 一.乳糜微粒(CM)测定 分子最大(约500nm), 脂类含量最多(约 98%),其中以TG为主,蛋白质含量最少(约 2%)。小肠上皮细胞合成,CM的功能主要 是运输外源性TG,其次是运输外源性CHO 。 血清CM易受饮食中TG的影响,应空腹12h 。 最常见于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常见乳糜血 症,也见于和型高脂蛋白血症。 二.高密度脂蛋白测定 HDL主要来源于肝脏,其次为小肠。主 要含ApoAI(60%)、AII(30%)。Apo和脂 类约各占1/2,使FC转变为CE,转运外 周组织CHO肝细胞分解,被认为是抗 动脉硬化脂蛋白。 一般检测HDL胆固醇含量来反映HD

11、L水平 。 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类危险因素之 一。 三.低密度脂蛋白测定 LDL含CHO最多的脂蛋白,载脂蛋白主要 是ApoB100,主要来源于血浆VLDL降解, 可以被外周组织识别利用,被认为是动 脉硬化脂蛋白。 一般以LDL胆固醇含量来反映LDL的水平 。 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类危险因素之 一。 四.脂蛋白(a)检测 1963年发现。组成与结构类似于LDL, 但分子量、颗粒较大,电泳较慢,含有 Apo(a)为其特有。 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 血浆LP(a)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 独立危险因子,因Apo(a)与纤溶酶原具 有高度同源性,在纤溶系统多个环节发 挥作用,从而促进了斑块内血栓的

12、发生 。 五.血清载脂蛋白A检测 apoA主要存在于HDL中,以apoA-为主 ,约占70%左右,是反映HDL水平的指标 。是预测、监控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 一,与HDL同时测定,增加了灵敏度。 apoA-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类危险 因素之一,也见于某些遗传性高脂血症 ,及糖尿病、肾病综合症脂代谢紊乱。 六.血清载脂蛋白B检测 apoB主要存在于LDL中,主要为apoB-100 ,是反映LDL水平的指标,可作为预测, 监控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一,灵敏度 高于LDL和TCH。 apoB升高:动脉粥样硬化的脂类危险因 素之一,也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症。 血清脂质的医学决定水平 血清中的TCH、T

13、G水平受年龄、性别 、 职业、饮食习惯等影响较大,不宜 得到统一的参考值,国内、外做了长 期、大样本检测,对其引起动脉粥样 硬化的危险性分为合适水平 (desirable)、边缘水平 (boardenline)、危险水平(risk)三级 。 小结: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 HDL被认为抗动脉粥样硬化因子 LDL为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因子 脂蛋白(a)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独立 危险因子 apoA具有清除组织中的脂质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 作用 apoB可直接反映LDL水平,且其在预测冠心病的危 险性方面优于LDL和CHO 冠心病患者一般具有比较低的APOA-1水平和比较 高的APOB水平。其比值1

14、.0时对诊断冠心病的危险度较 其他指标更重要,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80% 第五节 心肌酶和心肌蛋 白检测 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可根据病史、症状、心电图改变诊 断,心肌酶学和特征蛋白变化也是其 重要的诊断手段。 约有25%AMI早期早期症状不典型,约 50%缺乏心电图的特征改变,而此时血 清心肌酶和相关蛋白已发生明显改变 ,对于早期诊断、监测治疗、判断预 后具有重要作用。 一.肌酸激酶(Crearine Kinase,CK)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其次存在于 脑、平滑肌等细胞中,供能作用。 参考值(动力学法):37-174U/L(M) ,26-140U/L(F) 临床意

15、义(增高): AMI(3-8H升高、10-36H高峰、3-4D 恢复); 心肌炎及肌肉疾病(多发性肌炎、重 症肌无力、骨骼肌损伤) 二. 肌酸激酶CK-MB同工酶测定 通过电泳,将血清CK分为三种亚型,快 速移动部分(CK-BB,CK1),主要存在 于脑组织,中速移动部分(CK-MB,CK2 ),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慢速移动部 分(CK-MM,CK3),主要存在于骨骼肌 和心肌组织,正常人血清中以CK-MM为 主。 参考值(动力学法):5%,0- 24U/L 临床意义(增高): AMI(3-8H升高、10-36H高峰、48- 72H恢复); 其他心肌损伤(心肌炎、心绞痛) 三.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测定 LD广泛分布各组织细胞,根据H亚基(心 型)和M亚基(肌型)组合不同,乳酸脱 氢酶同工酶分为5种。其中LD1和LD2主要 来自心肌,LD3来自肺、脾脏,LD4和LD5 主要来自肝脏,其次为骨骼肌。 临床意义(增高): AMI(LDH1、LDH2:8-18H升高、24-72H 高峰、6-10D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