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5593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3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感染性疾病和抗菌药物的 合理应用 仅限学术交流 抗菌药物的分类 按PK/PD分类 可将抗生素分为三类: 1.时间依赖性药物:包括大多数内酰胺类 抗生素、林可霉素类; 2.浓度依赖性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 喹诺酮类、二性霉素B等; 3.与时间有关但抗菌作用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如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唑类抗真菌药等。 (一)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 该类药在大约4-5倍MIC时杀菌率处于饱和,更 高的浓度也不可能产生更强的杀菌作用,且此 类药无PAE或短PAE,故药物浓度低于MIC

2、时细菌 即快速恢复生长。所以要求给药间隔时间中血 药浓度均高于MIC。因而对于半衰期短的药物需 多次给药方能达到要求。 ? 最好的疗效评价参数是:T&amp;gt;MIC (二)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影响其疗效的主要是药物的浓度,而与其作用 时间关系不密切。对于此类药物在一定范围内可 通过提高浓度来提高疗效,但超出一定范围可增 加对机体的毒性反应。最好的疗效评价参数是: AUC/MIC90 和Cmax/MIC90 对于此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 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比值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 革兰氏阴性菌需AUC/MIC90大于125,而Cmax/MIC90 大于8-10,其抗菌效果

3、较好,且也有减缓耐药性 产生的作用(MPC)。 各类抗菌药物的 抗菌特点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一)天然青霉素类 (二)耐酶青霉素 (三)广谱青霉素 头孢菌素类 迄今已有四代头孢菌素 I代特点: 1G+抗菌作用强: 代&amp;gt;代&amp;gt;III代 2对金葡菌产生的-内酰胺酶稳定性:代代&amp;gt;III代 3对阴性杆菌产生的-内酰胺酶不稳定 4对绿脓杆菌与厌氧菌无效 5有不同程度的肾毒性 其中,头孢唑林(先锋霉素V号)的应用价值最高。 优点:(1)对G+抗菌活性相对最高; (2)等克分子浓度时血清浓度最高; (3)半衰期最长,约2小时,每日两次

4、应用即可。 (其他药物约1/2小时); (4)剂量相对应用较少。 缺点:肾毒性相对较高,但较头孢II号为低。 代特点: 1提高了对阴性杆菌-内酰胺酶的稳定性 2抗阴性杆菌的活性加强,但不如第三代 3对阳性球菌包括产酶耐药金葡菌仍保留 抗菌活性,作用比III代头孢菌素强, 但不如第一代 4对厌氧菌有一定作用,个别品种有较强作用 5对绿脓杆菌,肠球菌无效 6肾毒性比代头孢菌素低 代特点: 1.对G阴性杆菌的-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2.有强大抗阴性杆菌作用,明显代代 3.抗菌谱扩大,对铜绿假単胞与厌氧菌有不同 程度作用 4对+球菌抗菌作用不如代和代 5体内分布广,组织通透较好 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

5、 IV代头孢菌素主要包括: 头孢吡肟 (cefepime) 头孢匹罗 (cefpirome) IV代特点: 1.对G+菌包括产酶金葡菌有较高活性; 2.对G-杆菌包括绿脓杆菌相当于第三代头孢; 3.穿透细胞膜能力强; 4.对-内酰胺酶相当稳定,对ESBLs菌株可能 有一定抗菌活性。 其他内酰胺类抗生素 ? 头霉素类抗生素 ? 碳青霉烯类及青霉烯类抗生素 ?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 内酰胺酶抑制剂 ? 氧头孢烯类抗生素 第1类类 碳青霉烯类烯类 适用于刚刚入院感染患 者的早期治疗疗 抗假单单胞菌革兰兰阴性 杆菌活性低 第2类类 碳青霉烯类烯类 适用于院内获获得性感染 具有抗假单单胞菌和不动动 杆

6、菌活性 第3类类 碳青霉烯类烯类 具有抗MRSA的活性 厄他培南亚亚胺培南 美罗罗培南 帕尼培南 比阿培南 多利培南 (研究阶段) CS-023 (研究阶段)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分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分类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 aureus) 摘自Shah PM, Isaacs RD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3;52:538542; Thomson KS, Smith Moland E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54:557562; Mouton JW et al Cli

7、n Pharmacokinet 2000;39:185201. 高效低耐药 单环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曲南和卡芦莫南 ? 特点:对G菌作用强 对多种质粒介导和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稳定 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皮疹、瘙痒、胃肠不适等) 与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低 ? 主要抗菌谱:对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属、 伤寒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志贺氏菌属、沙雷氏菌属 、产气杆菌、阴沟杆菌等均有良好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 孢菌也有很好的抗菌活性,但逊于头孢他啶。所有的 G球菌对其耐药,不动杆菌、军团菌属,产碱杆菌和各 种厌氧菌对其敏感性差,甚至耐药。 ? 主要用于治疗G性需氧菌所致的败血症、呼

8、吸道感染、 腹腔内感染、妇科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对敏感菌所致 肾盂肾炎和膀胱炎的有效率接近100。 内酰胺酶抑制剂 克拉维酸(棒酸) ? 抗菌作用:广谱抗生素,但稳定性很差,抗菌作 用机制与内酰胺类抗菌素相同,对多数肠杆 菌科细菌敏感性差,对G和G球菌敏感性较好 ,对某些厌氧菌有一定作用,铜绿假单孢和肠球 菌对其耐药。 ? 抑酶作用:主要对金葡菌和广泛存在于肠杆菌科 细菌、流感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脆弱拟杆菌所 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内酰胺酶有快速抑制作 用,可使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头孢 噻啶、头孢哌酮等不耐酶抗生素的抗菌谱变广, 作用增强,产生协同作用。 内酰胺酶抑制剂 舒巴坦(青霉烷

9、砜) ? 抗菌作用:稳定性很好,半衰期长( 100h),对淋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有较强 的抗菌活性;对不动杆菌有良好抗菌作用 ;对其他细菌作用很差。 ? 抑酶作用:对金葡菌和多数G菌产生的 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抑制作用;青 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联合舒巴坦有 协同抗菌作用 内酰胺酶抑制剂 ? 三唑巴坦(系舒巴坦的衍生物) ? 抑酶作用:有较强的抑酶作用,优于克拉 维酸和舒巴坦,对部分染色体介导的I型酶 也有抑制作用。 ? 抗菌作用:仅有微弱的抗菌活性 -内酰胺类与-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 ? 羟氨苄青霉素+棒酸(2:1) Augmentine 安美汀 ? 氨苄青霉素+青霉烷砜(2:1)un

10、asyn 优立新 ? 替卡西林 /棒酸 timentin 特美汀 ? 头孢哌酮(先锋必)+青霉烷砜 舒普深 ?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特治星 氨基糖苷类 氨基甙类共同特点 1.以抗G-菌和金葡菌为特点的静止期杀菌剂,链 球菌对该类抗生素不敏感。 2.口服基本不吸收,碱性环境中作用最好 , 缺氧情况下难达良好效果。 3.被细菌产生之各种钝化酶灭活,其中以 丁胺卡那稳定性最好。 4.不同程度的耳、肾毒性,以及神经肌肉接头 阻滞作用。 喹诺酮类 抗菌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的DNA螺旋酶,从而影响DNA的正常形态与 功能达到抗菌目的。 特点: 1.菌谱广,尤其G-杆菌,包括许多耐药菌; 2.某些品种对细胞内

11、生长的病原体(军团菌、分支杆 菌、支原体、衣原体等)也有良好作用; 3.细菌突变耐药发生率低; 4.体内分布广,组织内,体液内可达有效浓度; 5.口服吸收好,半衰期长,应用方便; 6.部分品种具有抗结核菌作用; 大环内酯类 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特点: 1.属窄谱抗生素; 2.本属内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3.碱性环境内作用强; 4.组织内浓度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部 分品种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 5.多由胆汁排泄; 6.毒性低,胃肠道反应,静脉炎。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 化学结构与大环内脂类不同,但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类似。 克林霉素是以氯离子取代林可霉素分子中第七位的羟基半 合成而得的衍生

12、物,抗菌作用和临床疗效均优于林可霉素 ; ? 两药抗菌谱相同,细菌对两药完全交叉耐药; ? 克林霉素较林可霉素的抗菌作用强48倍; ? 本类药物的主要特点是对各种厌氧菌包括消化球菌、消化 链球菌、真杆菌、丙酸杆菌、双歧杆菌、脆弱类杆菌和其 它类杆菌属、梭杆菌属以及大多数放线菌属具有良好的抗 菌活性; ? 对金葡菌(包括产酶株)、表葡、溶链、肺炎链球菌和草 链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G杆菌如白喉杆菌、破伤风 杆菌、产气夹膜杆菌、努卡菌属也有较好的作用; ? 对难辨梭菌、肺炎支原体等及其它衣原体耐药; ? 在大多数组织、胸腹水、唾液、痰液中都可达到 有效水平,在骨组织中的浓度尤其高; ? 主要用于各

13、种厌氧菌和金葡菌等G+菌所致感染 ? 与甲硝唑相仿,本类药物尤其是克林霉素,可用 以治疗类杆菌属感染。包括类杆菌败血症、吸入 性肺炎、腹腔和女性盆腔厌氧菌感染;也可替代 青霉素和甲硝唑治疗牙周性颌面部感染; ? 主要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腹泻和伪膜性肠炎 ,口服比注射给药多见;特别注意:虽然可以减 少腹部手术的厌氧菌感染,但可能引起伪膜性肠 炎,因此不宜作为手术后预防用药,尤其是腹部 手术患者的用药。 多肽类抗生素 糖肽类 多粘菌素类 糖肽类 万古霉素 1.作用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 2.特点 对耐药金葡菌高度有效; 有较强的抗厌氧菌的作用; 血清半衰期较长(6小时),以原形自肾脏排 出

14、; 有一定的肾毒性,特别是与氨基糖苷类联合 用药时容易出现肾毒性 替考拉宁 特点 对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显著的抗菌活性; 具有抗厌氧菌活性; 良好的组织渗透性; 90-95%与血浆蛋白结合,血清半衰期长,在组 织中分布缓慢,需要给与负荷剂量; 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灵活简单的给药方案(静推、静滴、肌注均可 ,每天只需给药1次) 多粘菌素类 多粘菌素B和多粘菌素E 前者抗菌活性优于后者 高度敏感: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 铜绿假单孢菌; 敏感: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流感杆菌, 百日咳杆菌,不动杆菌属,军团菌,霍乱弧菌; 属于窄谱抗菌素 所有的G+性菌对其耐药。 其它耐药者还有脆弱类杆菌

15、,变形杆菌属,沙雷 菌属等。 作用机制 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使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其次影响核糖体的功能,为慢效杀菌剂。 四环素类 四环素类为广谱抗生素,其抗菌谱包括化脓性和草绿 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 特菌、梭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放线菌、大肠杆菌、产 气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克雷伯杆 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球菌、淋球 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 四环素抗菌作用的强弱依次为:米诺环素 多西环素美他环素金霉素四环素土霉素 四环素类药物间存在密切的交叉耐药性。 目前,四环素类主要应用于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 体、回归热螺旋体等非细菌性感染和布氏杆菌病以及敏感 菌所致的呼吸道、胆道、尿路、及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感 染。 四环素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1)消化道反应 (2)肝损害 (3)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对肾功能 不全者可加重肾损害。 (4)影响牙齿和骨发育 (5)局部刺激 (6)过敏反应 (7)菌群失调:四环素类引起菌群失调较为多见, 轻者引起维生素不足,也常可见到由&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