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

上传人:ji****en 文档编号:118695475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教学课件第20课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共25张)(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20课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一、明清经济的发展 请同学们想一想,我 国哪些农作物 是从国外引进的? 传传入新品种传传入时时 间间 玉米 甘薯 马铃马铃 薯 花生 向日葵 明 朝 1、农业发展新作物的引进 材料一 甘薯“ 每亩可得数千 斤,胜种五谷 几倍” 材料二 玉米“ 种一收千,其 利甚大” 引进农作物的意义 ? 1、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的品种。 2、增加粮食产量。 3、改善饮食结构。 4、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 多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进步。 2、手工业的兴盛 棉织业 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南京的丝织业后来居上 清代

2、时已拥有三万多台织机 制瓷业 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青花瓷 开始于宋代,成熟于元代的 青花瓷,明朝已达极盛。清 代质量最好的青花瓷,则是 康熙年间的民窑产品,有“五 彩青瓷”之称。 手工业的发展总体特征: 水平高、规模大、基地多 “ “ 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 ”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青花海水云龙瓷扁瓶 景德镇 3、商业的繁荣 南都繁会图皇都积胜图卷局部 南都:今南京。街市上 店铺林立,店铺前悬挂 着招牌,有的写着“西 北两口皮货发客”,有 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 俱全”等,这说明当时 的南京除销售本地商品 外,还销售来自外地甚 至海外的东西。 这幅长

3、卷是明朝中后期北 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 面看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 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 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 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 ,小唱处处聚集有人群看 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 山西的晋商,是明清时期崛起的一大商团,这个集团 ,是利用山西靠近北方边镇的有利地理位置发展起来 的,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 以及金融典当行业。活动范围从黄河流域遍布全国, 远至俄国、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号称“足迹遍天下”。 明朝中后期,史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 江北则推山右。”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年之久, 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空前活跃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 商贸城市 大商

4、人出现 徽商和晋 商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 府籍的商人团体。嘉靖 以后直至清乾隆嘉庆时 期(17361820), 是徽商发展的极盛时期 。他们“无货不居”,主 要经营食盐、粮食、布 匹、茶叶、木材的贸易 和典当业。足迹遍布全 国乃至海外。清末,随 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徽 商也日渐走向衰败。 商业发展特点 明清经济经济 的发发展 部门门发发展表现现 农业农业 手工业业 棉纺织纺织 丝织业丝织业 瓷器业业青花瓷;瓷都景德镇镇 商业业 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以及 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从南方推向北方 纺织中心:苏州、南京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 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二、资本主义萌芽 1

5、、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何时?何地 ?何行业? 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纺织业 2 、资本主义萌芽的典型表现是什么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工: 早期的雇佣工人 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机房: 早期的手工工场 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 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 关系。 农业 发展 手工业 兴盛 商业 繁荣 时间: 地点: 部门: 表现: 明中后期 苏州、松江等地 纺织业 “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二、“闭关锁国”政策 天朝物产丰

6、富,无所不有,原不假( 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 1793年乾隆致英国国王书 “设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勾结外 国人),以窥中土” (道光重篹福建通志) 、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闭关锁国” 政策? 清朝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政策。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使人们无需同外界进行 太多的交往。 清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 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统治。 2、“闭关锁国”政策的过程: 1、清初40年, 实行( )政策 2、统一台湾后,开放( ),作为 对外通商的口岸; 3、1757年,只开放( ),特许( )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严厉禁海 四个港口 “广州十

7、三行” 广州 广州十三行是经清政府特许设立的对外贸易组 织。他们垄断对外贸易,又受清政府委托行使 一定的外交权。这种公行,带有官商的性质, 是一种封建性的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闭关锁国 一定的自卫作用一定的自卫作用 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 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化,也未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 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 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闭关锁国”的影响 “闭关锁国” 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 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开放之路。 吸取“闭关锁国”政策的教训,应广泛交往。 我们在理解清朝的闭关政策所造成的严 重后果的基础上联系当前中国对外开放 的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本课知识小结 明清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萌芽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原因过程 影响启示 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