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

上传人:命****币 文档编号:118695154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4.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十节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目的 1、掌握胰岛素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 应及防治。 2、熟悉磺酰脲类的作用、作用机制、应用 与不良反应。 3、了解其他类降血糖药的作用及应用。 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 蛋白质代谢紊乱,特别以糖代谢紊乱为特征的代谢性内 分泌疾病。 随病情的发展并发一系列心、肾、眼底的微血管病 变和神经病变、感染及结核等。 临床特征 糖耐量降低,高血糖,糖尿等,表现为多食、多饮 、多尿、消瘦等,即“三多一少”症状 。 糖尿病 型糖尿病 型糖尿病 胰岛B细胞发生细 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损 伤而引起胰岛素绝 对缺乏。 与遗传因素有关,胰 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 陷胰岛素相对缺乏。 胰岛

2、素依赖型IDDM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饮食、运动、口服降血糖药饮食、运动、口服降血糖药 分 型 胰岛素为酸性蛋白质,胰腺细胞分泌。 临床制剂:牛、猪胰腺提取。 人工合成:利用大肠杆菌经重组DNA技术。 第一节 胰岛素(insulin) Thr 1958年12月底,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 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教研室合作。大兵团作战 1965年9月17日,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种具有 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12月27日,是毛泽东73岁生日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社 论,宣布“我国

3、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教授蒂塞刘斯对人工合成 胰岛素给予很高的评价:“你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是你 们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言下之意,人工合成胰岛素 是一项独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基于种种原因,人工合成胰岛素被大家认为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最好机 会之一。 人工合成胰岛素合成胰岛素为何无缘诺奖:研究方法无创新 人工合成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 口服无效。ih,普通胰岛素可iv。 T1/2 9-10min,作用可持续数小时。 为延长时间,用碱性蛋白与之结合,再用 少量锌使之稳定,注射后沉淀缓慢释 放吸收。 体

4、内过程: 常用胰岛素制剂作用比较 1、糖代谢:降血糖(正常、糖尿病人) 血糖去路:促糖原合成,加速全身组织对葡 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氧化和无 氧酵解; 血糖来源:抑制糖原异生、分解。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食物 氧化分解 肝糖原 糖原合成 糖异生 转变成脂肪、 氨基酸 胰岛素缺乏时 引起血糖升高,如超过肾糖阈(160mg%), 从尿中排出葡萄糖并伴以尿量增加,发生胰岛素 依赖性糖尿病。 血糖 80120mg% 糖代谢 肾糖阈 是肾脏的排糖阈,即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 糖值,正常人血糖超过8.9-10.0mmol/L (160-180mg/dl)时,尿中既可检出葡萄糖 ,这一血糖水平称为肾糖阈值;

5、如血糖很高而尿糖阴性,称肾糖阈增高; 如血糖正常或稍高而尿糖阳性,称肾糖阈 降低。 2、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合成,抑制分解,游离脂 肪酸和酮体生成。 3、蛋白质代谢: 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分解。 4、K+转运 促进K+内流,降低血钾。 1、糖尿病 各型糖尿病均有效 1)I型糖尿病 2)II型糖尿病 经饮食控制和口服降血糖药 不能控制的。 3)糖尿病发生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昏迷时。 4)合并重度感染、高热、妊娠及大手术。 临床应用: 2、其他 1)高血钾症 胰岛素与葡萄糖同用促进K+内流。 2)纠正细胞内缺钾 合用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GIK极化 液)治疗心梗早期。 1、低血糖: 原因:胰岛素过

6、量或未按时进食。 表现:饥饿、虚弱、出汗、心悸、苍白、头痛 、 震颤、情绪不稳等; 严重时出现低血糖休克,表现为惊厥、 昏迷甚至死亡。 防治:轻者可饮糖水或进食,重者需立即静注 高渗(50%)葡萄糖。 不良反应: 2、过敏反应:牛胰岛素发生率较高。 症状: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极个别发生过 敏性休克。 原因:动物来源胰岛素为异体蛋白,有抗原性; 胰岛素原或其碎片的杂质有免疫原性; 预防与治疗: H1受体阻断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用人胰岛素和提高制剂纯度来预防反应。 3、胰岛素耐受:急性耐受; 慢性耐受。 急性耐受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创伤、 感染、情绪激 动等)所致。办法是消除诱因并加大用量。

7、 慢性耐受 产生了抗受体的抗体 受体数目减少 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系统失常。 附:胰岛素抵抗 指在较高的胰岛素浓度下,胰岛素执行其生 物作用的能力下降。 胰岛素抵抗经常伴随着较多的其它异常,包 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高尿酸血症,此外胰 岛素抵抗还多伴随着久坐的生活方式。 分子生物学上的异常可致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表达的降低; 信号传导途径的异常; 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突变少见) 4皮下注射局部可出现红肿、硬结和皮 下脂肪萎缩等 应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一、磺酰脲类 二、双胍类 三、-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四、胰岛素增效剂 甲苯磺丁脲 格列本脲(优降糖) 第一代 第二代 一、

8、磺酰脲类 苯环上接一带芳香 环的碳酰胺 第一代: 甲苯磺丁脲 氯磺丙脲 第二代: 格列本脲 格列吡嗪 第三代: 格列齐特 副作用大,几乎不用 作用增加数十倍,副作用少 能改变血小板功能 血糖下降 肝对胰岛素消除减慢胰岛素与靶组织结合能力 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 药理作用及机制 降血糖 对水排泄的影响 氯磺丙脲有抗利尿作用,是由于促进ADH分泌 和增强其作用的结果 格列本脲有轻微利尿作用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使血小板粘附力减弱,刺激纤溶酶原的合成 临床应用 1、II型轻、中度病人 胰岛功能尚存且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 近期有效率70-80%(丧失胰岛分泌功能无效 ) 2、尿崩症:只用氯磺丙脲 3、对胰岛素

9、有耐受的病人,减少胰岛素用量 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u 常见 胃肠道反应:恶心、腹痛、腹泻 过敏反应:皮疹 u 严重 持久性低血糖:主要氯磺丙脲 u 少见 药物过量引起肝损坏、粒细胞减少 甲福明(二甲双胍,降糖片) 苯乙福明(苯乙双胍,降糖灵) 药理作用:对无论有无胰岛B细胞功能的糖尿病人均 有降糖作用,对正常人则无。 机制:抑制肠壁细胞吸收葡萄糖 促进骨骼肌和脂肪等周围组织摄取葡萄糖 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 二、双胍类 临床应用: 轻症型糖尿病,尤适用肥胖及饮食控制无效者 与磺酰脲类合用于中、重度病人 动脉粥样硬化:二甲双胍,降低LDL、VLDL水平 不良反应: 1)乳酸血症:苯乙福明发生率50

10、% 由于增加糖的无氧酵解,使乳酸产生增多。 2)消化道反应 阿卡波糖(拜糖平) 伏格列波糖 餐前服用降低餐后血糖 在小肠中竞争性抑制-葡萄糖苷酶,减少碳水化合物 分解和吸收。 l 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不产生低血糖 三、-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临床应用 降低餐后血糖,单用或合用治疗各型糖尿病 进食第一口食物后服用,限制单糖摄入 不良反应 细菌酵解产气增加,产生多气、腹痛、 腹泻等。 罗格列酮 环格列酮 吡格列酮 恩格列酮 作用:增加肌肉及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应用:其他降血糖药疗效不佳的II型患者 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低血糖发生率 四、胰岛素增敏药 其他类 瑞格列奈(repalinide) l 促

11、胰岛素分泌药,可以模仿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 l 与磺酰脲类机制相同 l 用于II型糖尿病患者,适用于糖尿病肾病患者 IDDM 胰岛素抵抗 刺激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 肥胖的糖尿病患者 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明显升高者 胰岛素 罗格列酮 格列本脲 瑞格列奈 二甲双胍 阿卡波糖 该用什么药? 糖尿病人用降糖药顺序 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 n首先应该是单纯的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如果血糖控 制不满意可以加服阿卡波糖; n若血糖仍控制的不理想,身材比较肥胖的患者可以选 用双胍类药物,体重正常和消瘦者选用磺酰脲类药物 单独使用,或与阿卡波糖联合应用; n血糖还控制不好的患者可用磺脲类药物与双胍类药物 联合应用。 n特别要注意的是磺脲类药物会使体重增加,因此身材 较肥胖的患者不宜首选磺脲类药物。 n在口服降糖药已应用到最大剂量,血糖仍不能满意控 制的情况下,即可以认为是口服降糖药物继发失效, 应改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联合应用控制 血糖。 糖尿病人用降糖药顺序 对于1型糖尿病的治疗 n必须要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胰岛素治 疗同时进行。若血糖控制不理想的,也 可以同时加用阿卡波糖;若血糖仍不能 控制在比较满意的水平上,则可与双胍 类药物联合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