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

上传人:ap****ve 文档编号:118694492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3.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流程操作(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因工程原理 Principle of Gene Engineering 第五章 基因工程原理 第五章 DNA重组 (限制 性内切 酶) 运输工 具 基因克 隆载体 目的基 因的制 备 目的基 因导入 受体细 胞 外源基 因的表 达 基因工 程的应 用 第五章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第一节 受体细胞 受体细胞(receptor cell),又称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是能 够摄取外源DNA并使其稳定维持的细胞。受体细胞的选择应 符合以下原则: 便于重组DNA分子的导入 能使重组DNA分子稳定存在于细胞中 便于重组体的筛选 遗传稳定性高 安全性高 内源蛋白水解酶基因缺失或蛋白酶含量低 遗传密码无明显

2、偏倚性 具有较好的转移后加工机制 1.原核受体细胞 较为理想的受体细胞: 大部分没有细胞壁,便于外源 DNA进入 没有核膜,染色体DNA没有固定 结合的蛋白质 基因组简单,不含线粒体、质体 多为单细胞,容易获得一致性材 料,易于扩大培养或发酵生长 常用细菌: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特点:G-,单个细胞,0.5 m * (13) m,周身鞭毛、 能运动、无芽孢 。 例:胰岛素、生长素、干扰素、RE 优点:完善成熟的受体系统。 缺点:毒素等,折叠加工问题 酵母菌表达系统的优势: 结构最为简单的真核生物之一,基因 表达调控机理比较清楚,遗传操作简 单 培养简单 遗传稳定性高,易于扩大培养或发酵 生长

3、 安全性高,无致病性,不会对外界环 境造成污染 具有较好的转译后加工机制,便于真 核生物表达 2.酵母受体细胞 3. 植物受体细胞 优点:真核细胞、细胞的全能性。 4. 动物细胞 受体细胞包括:小鼠BHK细胞、中 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猴肾细胞 等 受体动物:鼠、牛、羊、鱼等 第二节 重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一、重组基因导入原核受体细胞 接受DNA片段 转化(transformation)重组质粒DNA分子 进入受体细胞,并在受体细胞稳定维持和表 达的过程,转化后的受体菌,称转化子。 (一)转化 1928年英国学者FGriffth在肺炎双球菌中发现的,证 明了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转 化 率

4、 转 化 子 D N A 分 子 数 转 化 子 细 胞 数 Ca2+诱导大肠杆菌转化法 对数生长后期的菌体 5x107个/毫升 冰浴10分钟 含CaCl2缓冲液 15分钟 含CaCl2缓 冲液 (1)感受态的制备 (2)DNA分子 转化感受态 细胞 ( 3 ) 筛 选 转 化 子 。 Ca2+: 低温下使磷质层形成液晶结构 ,使膜间核酸酶分离 与DNA结合,抗DNase (二)转导 是指通过噬菌体(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将外源DNA 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内并稳定遗传的过程。 D突变 E突变 溶源菌培养诱导溶菌生长 45 15min 39 2-3h 收集包装物 噬菌体DNA 噬菌体颗粒转导 包装

5、 (三)转染 是采用与质粒DNA转化受体细胞相似的方法,将重组 噬菌体DNA分子直接导入受体细胞中的过程。 (四)电激穿孔 是利用高压电脉冲作用,在大肠杆菌细胞膜上进行电穿 孔,形成可逆的瞬间通道,从而促进外源DNA的有效吸收。 1988年,Dower WJ等 参数: 电场强度 电脉冲时间 外源DNA浓度 当50%70%菌体细胞死亡时,转化率最高 (五)三亲本杂交(triparental mating) 三亲本杂交结合转化法是基于非接合型质粒的迁移作用而建 立的一种DNA转化方法。 二、重组基因导入植物受体细胞 (一)土壤农杆菌介导的Ti质粒转化 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作为离体培养材 料的器官

6、或组织的片段。在继代培养时,将培养的组织切 段移入新的培养基时,这种切段也称外植体。 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经过改造的T-DNA区,借助农杆 菌的感染实现外源基因向植物细胞的转移与整合,然后 通过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再生出转基因植株。 (Vir 区) (Con区) 长度25kb,占Ti质粒1/10 主要功能是转移DNA,随机插入植 物染色体中。 天然的质粒克隆载体。 含有2类基因: (1)编码冠瘿碱合成酶(ocs、nos) 及分解代谢的基因。 (2)诱发肿瘤基因(Onc) V ir区:激活T-DNA转 移,使农杆菌表现出 毒性。占Ti质粒1/3 。 C o n 区 调 控 T i 质 粒 在 农 杆

7、 菌 之 间 的 转 移 , 含 有 与 细 菌 间 接 合 转 移 的 有 关 基 因 t r a 。 O r i 区 复 制 起 始 区 。 限制性酶 切开 外源基因 Ti质粒载体 (1)叶盘法转化植物细胞 (2)整体植株接种转化法 人为地在整体植株上造 成创伤部位,然后把农杆菌 接种在创伤表面,使农杆菌 按照天然的感染过程在植株 体内进行侵染。获得转化的 植物愈伤组织或转基因植株 。 (3)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 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 是以原生质体作为受体细胞 ,通过将根癌农杆菌与原生 质体作短暂的共培养,然后 洗涤除去残留的根癌农杆菌 后,置于含抗生素的选择培 养基上筛选出转化细胞,进

8、而再生成植株。 (4)悬浮细胞共培养转化法 与原生质体共培养转化法相似 (二)植物病毒介导基因转移 植 物病毒 D NA病毒20% R NA病毒80% 花椰菜花叶病毒: 双链DNA病毒 (三)化学诱导DNA直接转化 (1)多聚物介导 法 聚 乙二醇 多 聚赖氨酸 多 聚鸟苷酸 (2)脂质体介导 基因转化 脂质体 (四)物理方法介导DNA直接转化 (1)基因枪转化 (2)超声波介导 转化 (3)激光微束穿 孔转化 (4)显微注射 三、重组基因导入动物受体细胞 (一)转染法 (二)脂质体介导转化 (三)动物病毒介导转导法 第三节 重组子筛选 只有少数受体细胞能被导入重组DNA分 子 例:大肠杆菌

9、108个大肠杆菌,转化效率10-6 只有100个细胞被 转化 克隆子的筛选:经过各种方法将外源 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后,获得所需阳性克隆子的过程称为 克隆子的筛选(Screening)或选择(Selection)。 转化子:导入外源DNA分子后能稳定存在 的受体细胞。 重组子:含有重组DNA分子的转化子。如 果重组子含有外源目的基因,又称为阳性克隆子或期 望重组子。 一、遗传表型直接筛选 (一)利用载体选择性标记筛选转化子 1.抗药性标 2.插入失活筛选 3.插入表达筛选 4.互补法(蓝白斑筛选法) (二) 利用报告基因筛选植物转化细胞 (三) 利用遗传选择标记筛选哺乳动物转基因细胞 (四)

10、 营养缺陷型检测法 (五) 形成噬菌斑筛选法 二、依赖于重组子结构特征分析筛选 三、核酸杂交分析 (一)分子探针:放射性探针、非放射性探针、 标记探针的方法 (二)核酸探针杂交分析 四、免疫化学分析检测 (一) 抗体检测法 (二) 免疫沉淀测定法(Immunoprecipitation, IP ) (三) 转译筛选法 五、PCR筛选法 一、遗传表型直接筛选 (一)利用载体选择性标记筛选转化子 1. 抗药性标记 氨 苄青霉素 氯 霉素 卡 那霉素 四 环素 链 霉素 2. 插入失活筛选 3. 插入表达筛选 载体的选择性标记基因前链接一段附调控序列,插入式祸福调控序列后,其 下游的筛选标记基因才能

11、表达 。 IPTG: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苷 4. 互补法(蓝白斑筛选法) 乳糖操纵子: IPTG -互补:是指 lacZ 基因上缺失近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整的近操纵 基因区段的 -半乳糖苷酶阴性的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 IPTG:异丙基-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 显色剂:X-gal,5-溴-4-氯-3-吲哚-D-半 乳糖苷,在-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下会产生蓝色产物。 (二) 利用报告基因筛选植物转化细胞 (1)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 )基因 (2)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 )基因 (3)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 CAT)基因 (4)葡萄糖苷酶(GUS) 基因 (5)荧光素酶(LUC)基因 (6)

12、抗除草剂bar基因:抗草 丁膦 (7)冠瘿碱合成酶基因 报告基因 (reporter gene)是一种编码可被检测 的蛋白质或酶的基因,也就是说,是一个其表达产物非常容易被鉴定的基 因。把它的编码序列和基因表达调节序列相融合形成嵌合基因,或与其它 目的基因相融合,在调控序列控制下进行表达,从而利用它的表达产物来 标定目的基因的表达调控,筛选得到转化体。 荧光素酶(LUC)基因 转入了萤火虫的荧光素酶基因能发光的烟草 (1) 萤光素 + ATP 萤光素化腺苷酸(luciferyl adenylate) + PPi (2)萤光素化腺苷酸 + O2 氧萤光素 + AMP + 光 机理: GFP:绿色

13、荧光蛋白 1. 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学研究所) 2. 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哥伦比亚大学) 3. 钱永健(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GFP标记的微管 将绿黄红荧光蛋白质植入鱼的DNA分子结构中 稳定表达表达GFP的CHO细胞GFP转基因小鼠 (三) 利用遗传选择标记筛选哺乳动物转 基因细胞 (1)胸苷激酶(TK)基因: (2)二氢叶酸还原酶(DHFR)基因 (3)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 XGPRT)基因: 胸苷(T)转换 成TMP的基 因 催化二氢叶酸 还原成四 氢叶酸 催化GMP生成 (四) 营养缺陷型检测法 (五) 形成噬菌斑筛选法 二、

14、依赖于重组子结构特征分析筛选 (一) 快速裂解菌落鉴定分子大小 :琼脂糖电泳,分析DNA分子大小 (二)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解分析 :DNA酶切图谱 (三)核酸杂交分析 三、核酸杂交分析 基本原理:具有一定互补的两条核酸(DNA或RNA)单链在适宜的温度及离 子强度等条件下,可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高度特异地复性形成双链。 核酸杂交:两种不同来源单链DNA或RNA相互配对的过程。 分子杂交:生物大分子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核酸之间通过碱基 互补配对;蛋白质之间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核酸、蛋白质之间通过疏水 作用,氢键进行相互作用。 1968年华盛顿卡内基学院 Roy Britten等 常见的分

15、子杂交: Southern blotting: DNA, DNA/RNA Northern blotting: RNA, DNA/RNA Dot/slot blotting(斑点/狭缝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组织原位杂交 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抗原、抗体 待测分子探针 (一) 分子探针(Molecular probe):是指具有同 特异性目标分子产生很强的相互作用并可对其相互作用的产物进 行有效检测的DNA分子、RNA分子和蛋白质。 1. 放射性探针:32P、3H、35S、14C、125I 2. 非放射性探针 (1) 生物素(biotin)标记探针:生物素与dUTP中 尿嘧啶的5位C相连,在聚合酶作用参入DNA dUTP Biotin (维生素H, VH) 连接臂 (藻红素 ) (链霉亲和素 ) (生物素 ) (2) 地高辛标记探针:地高辛与UTP中 尿嘧啶的C5相连 dUTP 连接臂 地高辛 地高辛:异羟基洋地黄毒苷,强心素,拉诺辛,Cardiox,Cardoxin,Cedoxin (3) 荧光素标记探针:用荧光素标记核 酸、抗生物素蛋白或抗地高辛抗体。 荧光物质异硫氰酸荧光素 (黄绿色) 罗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