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9263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6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理论基础病因与发病_PPT课件(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p>&lt;p&gt;&amp;lt;p&amp;gt;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1 1 n病因与发病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概述 外感病因 内伤病因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其他病因 发病原理 发病类型 内 容 提 要 病 因 概 述 n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 n病因学说:病因的性质 致病特点 n探求病因的两种方法: 询问病因:问发病经过 有关情况 审证求因: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综合分 析 推求病因(整体观念) n病因的分类: 内经:阴阳 金匮要略:千般灾难,不越三条:一者经 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

2、肢九窍血脉 相传雍塞不通,为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 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三因学说:六淫外所因,七 情内所因,不内外因 现代分类: 外感病因 :六淫、疠气 内伤病因: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原因结果的转化): 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如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 先天因素 n六淫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 感病邪。 六气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 自然界 气候 六气特点: u 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u人体生理活动与六气的变化相适应 u不易引起疾病 u六气变化有一定限度 外 感 病 因 六淫 n概念: 强烈传染性 n传染途径:空气口鼻、饮食、蚊虫

3、叮咬 n疠气致病特点: 传染性强 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外 感 病 因 疠气 n疠气引起的疾病: 头瘟、虾蟆瘟、疫疠、白 喉、 烂喉丹痧、天花、霍乱、鼠疫 n疠气形成原因: l气候反常 l环境污染,饮食不洁 l预防隔离不好 l社会因素 u七情基本概念: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 u七情致病: 超出生理范围的情志变化:突然、强 烈、长久 机体耐受调节能力低 u七情与脏腑气血: 心在志为喜 肝在志为怒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内 伤 病 因 七情 n七情致病特点: 与精神刺激有关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五脏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皆从心而发 多发为情志病 怒伤

4、肝 惊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气血逆乱 怒 则 气 上 喜 则 气 缓 惊 则 气 乱 思 则 气 结 悲 则 气 消 忧 则 气 闭 恐 则 气 下 怒则气上:肝气上逆、血随气逆 并走于上 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 喜则气缓: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精力不集中失神狂乱 惊则气乱:心气紊乱 心悸、惊恐不安 思则气结;脾气郁结 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悲则气消:损伤肺气 气短、精神萎靡不振、乏力 忧则气闭:肺气郁滞 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 气短 恐则气下:肾气不固 二便失禁、遗精、昏厥 n劳力过度 : 耗气 少气懒言、四肢困倦、精神疲惫 n劳神过度:耗伤心血 损伤心神: 心悸、健忘、失

5、眠 多梦 损伤脾气 :纳呆、脘腹胀满、便溏 n房劳过度:损伤肾精 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阳痿 内 伤 病 因 过劳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内 伤 病 因 过逸 精神不振、食少乏力 形体虚胖、动则心悸、 气喘、汗出 过度安逸过度安逸 久卧伤气久卧伤气 n饥饱失常 u过饥 气血不足 u过饱 饮食内停 n饮食不洁 n饮食偏嗜 u五味偏嗜 u寒热偏嗜 u偏嗜饮酒 内 伤 病 因 饮食失宜 五味偏嗜对脏腑的影响 判断依据 五味与五脏的亲和性: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 肺 、咸入肾 五行相乘规律 过食酸 肝木乘脾土:皮肉变厚变皱口唇干裂 过食咸 肾水乘心火:胸闷气短、血脉淤滞 过食甘 脾土

6、乘肾水:面色黧黑、腰膝酸痛、脱发 过食苦 心火乘肺金:皮肤干燥、毫毛脱落 过食辛 肺金乘肝木:爪甲干枯不荣、筋脉拘急不利 入肝入肝 入心入心 入脾入脾 入肺入肺 入肾入肾 ? 稠浊者为痰 ? 清稀者为饮 ? 更清者为水 ? 湿是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水液代谢障碍 病理变化 病理性产物 痰 有形之痰:实质性痰浊和水饮。 可视、触、闻之如咳痰、喘息痰鸣 无形之痰:是痰饮导致的特殊的病 理变化和症状体征,用审证求因法 获得。 如头晕目眩、心悸、神昏 舌苔腻 脉 滑 痰饮的形成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疫疠 饮食失宜 七情内

7、伤 劳逸太过 肺失宣降 脾不健运 肾气化失司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津液代谢障 碍水液停滞 痰 饮 伤及内脏 痰饮致病的病位痰饮致病的病位 痰 随气机的升降流行,内而 脏腑,外达筋骨皮肉,无 处不到,病位广泛。 饮 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 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产物 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 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 原因:外邪入侵 情志失调 饮食所伤 劳逸太过 外伤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瘀血 外邪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外伤络伤血溢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损伤机体 血离脉 道,停 积体内 气血功能失调

8、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气血功能失调导致瘀血形成主要有以下四种: 1. 1.气虚血瘀气虚血瘀 2. 2.气滞血瘀气滞血瘀 3. 3.血寒致瘀血寒致瘀 4. 4.血热成瘀血热成瘀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血行不畅 阻滞脏腑 经络 瘀血 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 结结 石石 的的 概概 念念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 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结结 石石 的的 形形 成成 饮食不节 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胆结石 空腹食柿子胃结石 水质肾结石 肝胆气郁,胆汁蕴结胆结石 长期腹用钙、镁、铋等药物胃结石 长期服用碱性药物,某

9、些磺胺类药物肾及膀胱 结石 气机不利,湿热内生结石 情志内伤 药物服用不当 外感六淫,过度安逸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结石 结石致病的特点结石致病的特点 n外伤 n寄生虫 n药邪 n医过 n先天因素 其他病因 药药 邪邪 用药过量 炮制不当 配伍不当 用法不当 1.多表现为中毒症状 2.发病急,病势易趋 危重状态 3.加重病情,变生它疾 语言不妥 文字不规范 误治 操作不当 医医 过过 先天因素先天因素 未出生前因父母体质或胎儿 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病因 包括了现代医学中某些先天 性或遗传性的致病因素。 语言:同七情 文字、误治:同药邪 操作:同外伤 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10、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3636 发病 Theory of Occurrence of Disease u 中医学发病原理 u 中医临床发病类型 发病原理 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 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 过程。 发病的基本原理 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 3.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4.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 1.邪气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与特点 寒邪寒证;阳邪(风、暑、火邪)实热病证; 外感卫表证候等等。 2.邪气影响病情与病位 疫疠病重;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

11、要条件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 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抗邪能力和康复能力。 正气的作用方式:1.自身调节 2.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 外出 3.病后或虚弱状态时的自我修复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 邪气损正 导致机能失常 造成形质损伤 改变个体体质特点 正气抗邪 抵御外邪 驱邪外出 自和康复 影响证候类型 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 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1.气候、地域 2.生活工作环境 3.情志因素 4.体质因素(发病的内部因素) 体质

12、:形成于先天,定 型于后天的个性在形态 结构、代谢和生理机能 上相对稳定的特性。 ? 决定对某些病邪的易感受性 ? 决定某些疾病的证候类型 发病类型 1.感邪即发 2.伏而后发 3.徐发 4.继发 5.合病与并病 6.复发 发病类型 感邪即发感邪即发 感邪后立即发病者。又称“卒发”、“顿发”。 临床常见:新感伤寒或温病 疫疠致病 情志遽变 毒物中毒 伏而后发伏而后发 指某些病邪侵入人体,不当时发病,而潜伏于体内,经过一 定的时间或在诱因作用下才发病。 临床常见:破伤风、狂犬病 伏暑、伏气温病 徐徐 发发 指徐缓发病者,又称缓发。 临床常见:外感湿邪 思虑过度;房室不节等 继继 发发 指在原发病

13、的基础上继而发生新的病症。 临床常见:间日疟反复发作继发疟母 病毒性肝炎失 治误治臌胀 糖尿病日久目盲、坏疽等。 合病与并病合病与并病 合病是指两经和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如太阳少阳合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 病。 并病是指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者。临床常见气 血两燔、胃脘痛并发大出血等。 复复 发发 邪未尽除 正虚 未复 诱发因素 复发 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 期交替 如胆结石 休止与复发交替 如哮喘 疾病少愈及复发 多见较重的外感 热病如湿温 基本条件 基本类型 复感新邪 食复 劳复 药复 气候、精神、 地域等 疾病初愈,因饮食因素而致复发 疾病初愈,因形神过劳 或房室而致复发 病后用药不当 复发的诱因 复 发 扶正宜平补 勿助邪 祛协宜缓攻 勿伤正 &amp;lt;/p&amp;gt;&lt;/p&g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