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

上传人:f****u 文档编号:118691941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河广注释译文题解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卫风 河广 诗经 国风 作品介绍 l卫风河广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河广 描写一位被黄河阻隔的人思念宋国,希望回到 宋国去的感情。诗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黄河不广易 渡,但又总是没有归去,只好“跂予”而望,这其 中的原因,诗人却留给了读者去想象。河广 是诗经中的短诗之一,仅仅八句,就概括地 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和他欲归不得的迫 切心情,栩栩如生。旧说这诗似是宋人侨居卫国 者思乡之作。卫国在戴公之前都于朝歌,和宋国 隔着黄河。本诗只说黄河不广,宋国不远,而盼 望之情自在言外。旧说以为和卫文公的妹妹宋桓 公夫人有关,未见其必然。 原文 l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 予望之。 l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2、谁谓宋远?曾 不崇朝。 译文 l谁说黄河广?一叶芦苇就可以渡过去。谁说宋 国遥远?踮起脚来就可以看到了。 l谁说黄河宽?河道不够一艘小船航行。谁说宋 国遥远?不用一顿早饭的时间就可以走到了。 l谁说黄河宽又宽,过河筏子芦苇编。谁说宋国 远又远,抬起脚跟望得见。 l谁说黄河宽又宽,难容一只小小船。谁说宋国 远又远,走到宋国吃早饭。 注释 l1、杭:楚辞九章王逸注引诗作“斻(航hng)”,渡过。 苇可以编伐,“一苇杭之”是说用一片芦苇就可以渡过黄河了 ,极言渡河之不难。 l2、跂(q):同“企”,就是悬起脚跟。予:犹“而”(大戴记 劝孝篇“跂而望之”与此同义)。以上两句言宋国并不远, 一抬脚跟就可

3、以望见了。这也是夸张的形容法。 l3、曾:犹“乃”。刀:小舟,字书作“舠”。曾不容刀:也是 形容黄河之狭。 l4、崇:终。从天明到早饭时叫做“终朝(召zho)”。这句是 说从卫到宋不消终朝的时间,言其很近。 l5、河:黄河。苇:用芦苇编的筏子。 l6、宋:宋国,古址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 题解 l存在着两种时间:心理时间和真实时间。 l存在着两种空间:心理空间和真实空间。 l情人分离,度日如年,心理时间远远长于真实时间。故国远隔万水千 山,思念时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历历如在目前,心理上的空间远远小于 真实的空间。我们就是在这一真一幻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看,同时存 在于内心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之中。 l黄

4、河虽然宽广,有时一叶小舟竞可飞渡,有时却容不下一叶小舟。世 界很大,有时让人感到自己渺小得可以被忽略,有时又连一个小小的 无名小卒也容不下。心的领域也很大,有时大得可以以容下天地万物 ,有时又小得容不下一根针。 l浪迹天涯的游子,面对世界、故乡、亲人,常有这种真、幻交错的时 空感。 l简单解释一下:谁说黄河广阔呢?一条象芦苇一样的小船就可以航行 ,谁说宋国远呢?踮起脚尖就可以看到它。谁说黄河广阔呢?曾经不过 容下刀一样的小船,谁说宋国远呢?曾经不过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 l象这样的诗在诗经里俯拾皆是,优美,清新,一咏三叹,反复吟哦。 题解 l在不同的朝代,诗经被冠带了不同的意义,朱熹的陈朱理学言

5、称诗经多是淫奔之词 ,而远在民族文化启蒙时期,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则给予了比较公正的评语:诗经 三百篇,概括为“思无邪”。 l解放后,国家对于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扶持,先后有不同的版本面世。郭 沫若的译本中政治色彩过于浓厚了,动辄解释:其中反映了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反 抗精神。这与当时的社会大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l而叶菊荪的译本参照了郭沫若的基础,在学术上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叶曾多次书 面及当面与郭进行探讨和研究,可贵的是,叶的版本比之前人多了些尊重历史尊重 原作的沈慎态度。 l但是也有硬伤,找不到圆满的答案时,总会联系到是当时某贵族,某王室成员假托 之词云云,比如燕燕中,“燕燕于飞,参差其

6、羽”,本意大概是描述春天里大自 然的美妙,而译者却联系到疑为卫国国君送别其妹出嫁,依依不舍的心情。这显然 是不太站住脚的和没有说服力的。 l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是这些佚名的作者多是民间的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在织耕之 余,在或有所醒悟,或欣喜若狂,或痛彻心痱的时候,用民歌的形式和最初的象形 文字记下了中国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 l回头说说这篇河广,“宋”在中国文化里始终是一种代言高尚的符号,“宋”成了 某人的理想之地,“河”成了他的眼前的障碍。而他没有灰心,对自已一再激励和鼓 动,他用诗化的语言,用重复的字句标明向往的目的地,指出心中那支强劲的矢弩 将要命中的方向。 题解 l三千年来,他的励志诗以及

7、这首诗所在的诗经在历史的长河里依 旧浪花飞溅,在文明的星空上,依旧放射出让人不容忽视的光芒。 l诗经除了精致的描写和浓郁的抒情,也有不少夸张、豪放、粗犷 的表达,比如“河广”。 l全诗可谓极尽夸张,将黄河、卫宋两间之间的距离形容得微不足道。 然而,众所周知,黄河之宽广、之汹涌无庸置疑,卫宋两国间,也不 可能片刻即到。但作者在一首结构和内容都似乎很简单的诗里,把这 两个客观的常识故意推翻了。 l深思之,作者或许并非仅仅表达黄河不宽、卫宋不远的感觉。他要说 的是,一个人真正要跨越地理上的距离,任何空间的距离都是微不足 道的。 l然而,空间距离不是障碍,现在却还是不能实现这种对障碍的征服, 所为何因

8、?也许是年老体弱,也许是遭遇阻隔总之,有某种原因 让自己无法实现愿望,这个原因,诗中无一字提到,要么不易说,要 么不宜说。限于此,作者只能引发无奈的感叹。 l此时,读者明白,作者不是要评价黄河的宽窄和卫宋距离的远近。 鉴赏 l河广是一首动人的思乡之歌。作者是春秋时代侨居卫国的宋人。这位离开家乡、 栖身异国的游子,由于某种原因,虽然日夜苦思归返家乡,但终未能如愿以偿。当时 卫国都城在河南朝歌,和宋国只隔一条黄河。诗人久久伫立在河边,眺望对岸自己的 家乡,唱出了这首诗,发抒胸中的哀怨。 l河广是诗经中短诗之一,仅仅八句,就概括地速写了一位游子思乡的形象, 和他欲归不得的迫切心情,栩栩如生。诗人到底

9、用什么语言、艺术手法来塑造形象呢? 全诗不过二章,每章四句,却有四种修辞格交错着。“谁谓河广?”“谁谓宋远?”是设问的 辞格,意思说,黄河并不广,宋国并不远呀。特别是一开头就提出问题,使听者被这 飘忽而来的提问所感染,从而去思考诗人的情绪为什么如此激昂。接着诗人自己回答 了:“一苇杭之”、“曾不容刀”(杭,通航,渡过。刀,通舠,小船),黄河的河面那么狭 ,只用一束芦苇就可以渡过去了,它连一只小船都容不下呢!我们知道,黄河实际上还 是比较广阔的,这里极言黄河的狭窄易渡;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 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刘勰把河广列入夸张的 修辞格,并指出夸

10、张的特点,是言过其实,完全正确。夸张是反映真实,但这种真实 ,是艺术上的真实,不是事实上的真实。正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杜甫的“白头搔更 短”,也是艺术的真实,它们和“曾不容舠”,都无害于诗篇的思想意义,所以刘勰说“于 义无害”。夸张是诗人的形象思维,在诗人主观上说,如果“辞不过其意则不畅”(汪中 述学释三九语),不夸大其辞,诗人就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写其思乡之情。在客观上说 ,能使“听者快其意,惬于心”(王充论衡艺增篇语)。它确实具有语语如在目前和一 种诱人快意的美感。 鉴赏 l河广诗人不但运用设问与夸张的语言加以渲染,而且 还以排比、迭章的形式来歌唱。通过这样反复问答的节奏 ,就把宋国不远、

11、家乡易达而又思归不得的内心苦闷倾诉 出来了。今天吟诵这首诗,就象他是脱口而出,没有丝毫 矫揉造作之态,好象现在顺口溜的民歌一样,通俗易懂。 但又觉得它好象有一种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宋国既然“ 近而易达”,那么,他为什么不回去呢?这当然有其客观环 境的阻力存在,不过这是诗人难言之隐,诗中没有明说罢 了。这种“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是会引导读者产生各 种猜想和回味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宋白石道人词, 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今天我们读河广诗,对王 氏的评语的体会,更加深切了。 鉴赏 l旧说河广是宋桓夫人所作,毛序:“河广, 宋襄公母归于卫,思而不止,故作是诗也。”按宋襄公母 即宋桓公夫人,卫戴公

12、、文公、齐子(嫁齐桓公)、许穆夫 人(载驰作者)的姊妹。她被宋桓公遗弃,回到娘家卫 国。毛序认为河广是宋桓夫人思子之作。陈奂 诗毛氏传疏说:“当时卫有狄人之难,宋襄公母归在卫 ,见其宗国颠覆,君灭国破,忧思不已;故篇内皆叙其望 宋渡河救卫,辞甚急也。未几,而宋桓公逆诸河,立戴公 以处曹,则此诗之作,自在逆河以前。河广作而宋立 戴公矣,载驰赋而齐立文公矣。载驰许诗,河 广宋诗,而系列于庸、卫之风,以二夫人于其 宗国皆有存亡继绝之思,故录之。”陈奂认为河广是 宋桓夫人希望宋桓公渡河救卫的诗,和毛序稍有不同 。毛序的说法有什么根据,不得而知。至于陈奂,虽 言之凿凿,但今人多不信其说。录此作为参考。

13、艺术 l奇特的夸张,往往能在出人不意之中,发挥令人拍案叫绝的强烈感染 效果。 l所以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状摹北方冬日之飞雪,便出口呼曰:“燕山 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如“席”之雪铺天而降,那是怎样一种旋 转朔风的天地壮观!若非夸张,怎能有这种惊心动魄的奇境跃现?西方 一位作家,赞叹祖国大地之肥沃,便忽生奇思:“你就是在那里插上 一根车杠,也会长出枝叶来!”大地之丰饶,正是借助这匪夷所思的夸 张,造出了只有在神话中才可见到的奇迹!那摇曳着绿叶青枝的无数“ 车杠”,该带给你怎样的惊奇和狂喜? l卫风河广之传诵千古,所得力者亦在其夸张之奇特。诗中的主 人公,按毛序旧说当是归于卫国的卫文公之妹宋

14、襄公之母,因为 思念儿子,又不可违礼往见,故有是诗之作;现代的研究者多不从此 说,而定其为客旅在卫的宋人,急于归返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因为 在卫与宋国之间,横亘着壮阔无涯的黄河,诗之开篇即从对黄河的奇 特设问发端 l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艺术 l发源于“昆仑”的万里大河,在古人心目中本是“上应天汉”的壮浪奇川。 当它从天泻落,如雷奔行,直闯中原大地之际,更有“览百川之弘壮” 、“纷鸿踊而腾鹜”之势。对这样一条大河,发出否定式的“谁谓河广”之 问,简直无知得可笑!但是,我们的主人公非但不以此问为忤,而且断 然作出了傲视旷古的回答:“一苇杭之!”他竟要驾着一支苇筏,就将这 横无际涯的大河飞越想像之

15、大胆,因了“一苇”之夸张,而具有了 石破天惊之力。 l凡有奇特夸张之处,必有超乎寻常的强烈情感为之凭借。诗中的主人 公为什么面对黄河,会断然生发“一苇杭之”的奇想?那是因为在他的内 心,此刻正升腾着无可按抑的归国之情。接着的“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正以急不可耐的思乡奇情,推涌出又一石破天惊的奇思。为滔滔黄 河横隔的遥远宋国,居然在踮脚企颈中即可“望”见(那根本不可能),可 见主人公的归国之心,已急切得再无任何障碍所可阻隔。强烈的思情 ,既然以超乎寻常的想像力,缩小了卫、宋之间的客观空间距离;则 眼前的小小黄河,又怎么不可以靠一苇之筏超越? 艺术 l所以当诗之第二章,竟又以“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16、”的夸张 复叠时,读者便不再感到吃惊或可笑,反倒觉得这“奇迹” 出现得完全合乎情理。强烈的感情不仅催发了作诗者的奇 思,也催发了读诗者一起去大胆想像:夸张之荒谬已被情 感之认同所消解,现实已在奇情、奇思中“变形”。此刻出 现在你眼中的主人公形象,当然已不再是隔绝在黄河这边 徙倚的身影,而早以“一苇”越过“曾不容刀”的大河,化作 在所牵念的家里欣然“朝食”的笑颜了 l以突兀而来的发问,和奇特夸张的答语构成全诗,来抒泻 客旅之人不可遏制的思乡奇情,是河广艺术表现上的 最大特色。否定式的发问,问得如一泻汪洋的黄河怒浪之 逆折;石破天惊的夸张,应答得如砥柱中流的峰峦之耸峙 。其间所激荡排奡着的,便是人类所共有的最深切的思乡 之情,它怎能不令千古读者为之而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