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118689576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烧伤创面处理新技术(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材料与方法 2000、1-2002、 12月入院的肢体烧伤患者152 例,共203个肢体,其中浅度78个, 深度77个 ,度48个,101个肢体为非环形烧伤, 102个肢体 为环形烧伤,年龄13岁-65岁, 平均 (27.2414.69)岁。根据入院时间不同,于伤后3-5 小时测定组织间压力,随后采用自身对照方法, 将 烧伤部位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减压组、吸引组, 然后进行常规治疗、 网状小切口减压、 网状小切 口减压+负压吸引,24、48小时后重复测定组织压力 , 并观察记录愈合时间 临床资料 n 负压引流装置、压力表、多孔硅胶 引流管、引流瓶、粘贴手术巾、无菌纱 布;脑脊液测压管、一次性

2、输液头皮针 设备与器材设备与器材 患者取平卧位, 烧伤创面待侧部位常规 消毒,取脑脊液测压管,内注入无菌生理盐水 后连结7号输液针头,调整液体平面至30cmH2O 柱左右,输液针头刺入烧伤创面的皮下组织间 隙,以腋中线为零点,观察时间30分钟,液柱 最后停留位置为组织间压力 组织压测定方法组织压测定方法 常规治疗组:创面清创后根据伤情采用暴露或包扎疗法 网状小切口减压组:对组织间压力大于30cmH2O以上者,创 面切数个小切口减压,切口长约0.5cm-1.0cm,深达皮下组 织层,然后创面用无菌敷料包扎,减压的同时取小块组织作 病理活检,以判断烧伤深度 网状小切口减压+负压吸引组:在创面行网状

3、小切口减压后 ,创面覆盖3-5层纱布,纱布中间放置一硅胶多孔引流管, 外用手术粘贴巾封闭,硅胶引流管的另一端接负压引流装置 ,负压10-20kPa,吸引时间3-5天 创面处理方法创面处理方法 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数据统计方法数据统计方法 烧伤后局部组织间压力变化 烧伤后,浅度以上烧伤创面,组织 间压力较正常显著升高,并随着烧伤深度 加深,组织间压力也呈增加趋势,肢体环 形烧伤组织间压力均显著高于同深度非环 形烧伤,见(表1) 例数 非环形伤 例数 环形伤 浅度 3726.431.42* 41 32.781.72*# 深度 3928.252.61* 38

4、34.282.11*# 度 2530.452.62* 23 35.711.62*# 正常组 2112.61.35 注与正常组比较 P0.05;*P0.01; 与非环形烧伤比较#P0.05,#P0.01 所测非环形烧伤创面肢体周径的1/3 表1烧伤后局部组织间压力(cmH20) 非环形烧伤创面治疗前后创面组织间压力的变化 入院后减压组、吸引组各深度创面,伤 后24小时组织间压力较入院时显著降低,伤后 48小时则进一步降低;减压组、吸引组各深度 烧伤创面,伤后24、48小时较同等深度的治疗 组创面组织压力也显著降低(表2) 例数 入院时 伤后24小时 伤后48小时 对照组 浅度1332.781.7

5、232.11.52*32.681.67* 深度1534.282.11 34.11.32*34.531.34* 度735.711.6235.51.71*35.41.67* 减压组 浅度1332.781.7227.781.12*25.711.37* 深度1234.282.11 28.21.52*26.211.12* 度935.711.6230.21.32*28.511.62* 吸引组 浅度1532.781.7227.181.32*25.411.22* 深度1134.282.11 28.111.40*26.111.35* 度735.711.6229.821.52*28.321.41* 注:对照组与减

6、压组、吸引组同深度创面比较* P0.05,*P0.01,减压组、吸引组与减压前 (入院时)比较P0.05,*P0.01 表2 环形烧伤创面伤治疗前后组织间压力变化(cmH20) 不同处理方法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减压组、吸引组治疗的深度创面,在创面 感染加深、瘢痕增生及创面愈合时间方面优于对 照组,对浅度烧伤三者无明显区别(表3a、3b ) 表3a、非环形烧伤创面愈合情况 例数 创面加深 瘢痕增生平均愈合天数 对照组 浅度 13 2 1 10.282.15 深度 14 16 4 17.393.26* 减压组 浅度 13 0 0 10.252.41 深度 12 0 1 15.722.64 吸引组

7、 浅度 11 0 0 10.752.55 深度 13 0 1 14.812.51 注:对照组与减压组、吸引组同深度创面比较 P0.05,*P0.01 表3b、环形烧伤创面愈合情况 例数 创面加深瘢痕增生 平均愈合天数 对照组 浅度13 2 1 11.822.41 深度15 8 5 25.393.26* 减压组 浅度13 0 0 11.331.45 深度12 0 1 17.232.21 吸引组 浅度15 2 1 10.782.15 深度11 1 1 17.202.25* 注:对照组与减压组、吸引组同深度创面比较 P0.05,*P0.01 另外,对另外,对4848例肢体的例肢体的度烧度烧 伤,三种

8、处理方法在并发症方面伤,三种处理方法在并发症方面 无明显区别无明显区别 在烧伤创面的局部可分成三个区带,由 中心向边缘或者由浅入深以次为凝固区、瘀 滞区、充血区,其瘀滞区损伤为可逆的,如 果微循环瘀滞加重,可发生皮肤坏死,若微 循环改善,则可使局部损伤减轻,范围变小 当组织间压力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微 小动脉开始关闭,瘀滞区出现缺血、缺氧 ,如不及时改善该区的微循环,则可引起 组织的坏死,使创面加深 切开减张主要是挽救瘀滞区的血液 循环,当该区血液循环改善后,可增强 局部的抵抗力,促进创面的愈合 小切口减张的优点:对组织损伤小 ,减压效果缺实可靠, 愈后刀口不遗留 疤痕,简单易行,可以在烧伤早期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